《雪夜聞鐘》是明代詩人吳嘉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吳嘉紀的詩作。吳家驥是明末清初的遺民詩人之一,對清朝統治者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許多詩作均表達了其對故國之思,《雪夜聞鐘》為其此類代表絕句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雪夜聞鐘
- 作者:吳嘉紀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陋軒詩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雪夜聞鐘
雪鐘聲難遠①,猶能醒靜客。
哽咽如泉到②,衰林盡為白。
開戶覓餘音③,滿目太古色。
立久耳目寒,身忽為枯石。
注釋譯文
①雪鐘:此處指雪夜裡的鐘聲。
②哽咽:願意為不能痛快的出聲哭。此處用於形容鐘聲。
③開戶:開門。
創作背景
故朝覆亡,家鄉戰火頻仍,目睹人民的苦難和滿目的創痍,詩人悲從中來。平日裡清越飛揚、餘韻悠悠的鐘聲,現在卻變得那么寒冷、滯澀、凝重、幽咽、如泣如訴,好似冰冷如鐵的冰泉,緩緩傳來,帶來雪的寒意和沉重,以致林木也仿佛為之傷感,為之蕭瑟,默默地換上了哀悼的素裝,而盡為之白。衰林如此,人何以堪!難眠的詩人為之怵然驚醒,凝神諦聽,再也難以安臥。鐘聲在空中迴蕩著,詩人打開窗戶,去尋覓那不絕如縷的餘音,滿眼望去,大地一片茫茫。“立久耳目寒,身忽為枯石。”一個“寒”字,可謂全詩的詩眼,是詩人著力構築的全詩的氛圍和基調。“寒”,既是寓目的色調,也是入耳的鐘聲;既是生理上的知覺,也是心靈深處的感受。“身忽為枯石”,也並不僅僅是寫詩人佇立的靜態,凝望著茫茫雪野,詩人似乎想了很多很多。作為亡國遺民,在經歷了滄海桑田的歷史巨變、耳聞目睹了觸目驚心的血腥災難之後,已經身如枯木,心如死灰。
作品鑑賞
僧寺鐘聲是詩人們所喜愛描寫的,本書所選,也屢能見到。但在一般詩人筆下,鐘聲往往清揚、悠遠,帶有高致遠韻,而吳嘉紀所寫,卻是那樣滯澀,那樣沉重。這是一個雪夜,紛飛的雪花似乎要將世界整個遮住,以致於寺鐘好像在掙扎著發出低悶之聲。詩人平日一定常有聞鐘之事,所以此時感到一種不同的體驗。無寐而出門,林外一聲響至,如幽咽寒泉,低緩滯重,飄過樹林,那一片縞素,益顯衰敗。循餘音而望,到處混沌,白茫茫的大地,如太古之靜寂、空無。耳之所聞,目之所見皆如此,久久沉浸其中,終於感到寒意,於是“身忽為枯石”。身為枯石,也可說是一種入定,他想了些什麼,又悟到了什麼?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像。境由心生,作為一個亡國遺民,他又怎么還能有幽閒的心致?所以,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詩人描寫寒鐘所採用的以聲見色,以色寫聲的方法。屈原《九歌·湘夫人》寫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前人曾以之入畫。風不易畫,乃以水形之,所以吳子良《林下偶談》卷一評為“模寫無窮之趣,如在目前”。此詩寫鐘聲,鐘聲無形,乃以泉、林諸物形之,正是借鑑了這種表現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