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望岱嶽

《雪中望岱嶽》是清代詩人施閏章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首聯從遠景落筆,寫出雪後天空晴朗,煙雲散盡,殘雪中高高聳立的山峰更顯蒼翠;頷聯則是從另一角度對雪中泰山加以描繪;頸聯用誇張的手法極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尾聯是詩人面對如此壯觀景致發出的感嘆。此詩與杜甫《望岳》一樣,句句寫“望岱嶽”,卻終篇不直接點出一“望”字,而以景物本身暗示其“望岱嶽”之意。全詩意境之寥闊,體勢之雄渾,直可繼杜甫《望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雪中望岱嶽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施閏章
  • 出處:《施愚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雪中望岱嶽
碧海煙歸盡,晴峰雪半殘。
冰泉懸眾壑,雲路郁千盤。
影落齊燕白,光連天地寒。
秦碑凌絕壁,杖策好誰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岱嶽:指泰山之玉皇頂,山勢突兀峻拔。
⑵“碧海”句:此句源於李商隱嫦娥》詩“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形容青天如大海一樣青碧澄淨。
⑶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頂,此峰海拔1524米。
⑷影落:指雪花飄落。燕齊:指河北、山東一帶。
⑸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頌秦德,明德意”。(均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⑹杖策:拄杖。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青天如大海一樣青碧澄淨,而泰山的玉皇頂還有一半被積雪所覆蓋。
重重山巒之中,奔流直下的山泉凝結成冰,倒掛在山崖之上,迴環的道路直上雲霄。
泰山巨大的投影落在齊、燕廣大的地域上,積雪的反光與天光連成一片,使天地一片冰沁。
矗立在積雪之岱嶽山頂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誰正拄著手杖去觀賞呢?

創作背景

泰山古稱“東嶽”,為五嶽之首。唐代杜甫曾有絕唱《望岳》,描寫的是泰山“齊魯青未了”的夏秋之景,抒發的是“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勝概。歷代詩人留下不少歌詠它的名篇,這首詩便是其中之一。此詩作於順治十五年(1676年)施閏章督學山東經過泰山時。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為五言律詩,首聯即採用對偶句式:“碧海煙歸盡,晴峰雪半殘。”這一聯寫遠望岱嶽所見晴雪之景。首句中“碧海”乃是借喻“青天”,實為“碧海青天”之意;“煙歸盡”則是比喻冬雲陰霾已消散無餘。這句先描寫岱嶽上空青碧之天色,寓有雪霽雲散之意。然後再寫以“碧海青天”為背景的“雪中岱嶽”之整體風貌。“雪半殘”描繪岱嶽之上半端被積雪所覆蓋之狀。積雪的岱嶽直插入青碧似海的蒼天之中,峻拔突兀,而且銀碧相映,明麗耀眼;令人胸襟亦為之開張,油然而生一種崇高之感。
頷聯則承接“晴峰”之意,再寫近望岱嶽之局部形象。詩人選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與“雲路”兩種意象。前句寫岱嶽之泉水已結成百丈冰,垂懸於眾多山壑的崖壁上,以顯示雪中岱嶽之嚴寒冷峻;後句寫山路上雲氣濃密,千折百回,又顯示岱嶽之險峻高遠。而“冰泉”向下“懸”,“雲路”朝上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則寫出詩人“望岱嶽”時視線的移動,其中自有詩人為此奇觀驚嘆不已之意。
頸聯一轉,又專寫遙望岱嶽積雪之感受。前兩聯重在寫山,首聯雖亦提到“雪半殘”,但仍屬寫山之外觀,而非單純寫雪。此聯則純是寫雪景。詩人從縱橫兩個角度表現雪之“自”與“寒”,視野開闊,境界深遠。此乃想像之辭,而非實景(因為此時天已“晴”);“燕齊白”從橫向角度寫泰山之雪使“燕齊”之地都映襯得白茫茫,此極雪泰山降雪之大。後一句則寫積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與地皆寒光耀眼,寒氣逼人,這是從縱向角度寫雪“光”之強。“光”而“寒”,又是通感手法的運用。
如果說上三聯基本上是實寫之景,那么尾聯則純然是虛摹之景:“秦碑凌絕壁,杖策好誰看?”“秦碑”乃泰山一古蹟,而“凌絕壁”指秦碑立於泰山絕壁之上,由此可見“秦碑”非詩人于山下所能望見。此時詩人遙想是否有人如杜甫一樣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攀上積雪的泰山之絕頂而登高四望。詩人設問句抒發此意,其中流露出詩人自己欲登山極望之情。
這首詩,處處從大處著筆,無論是“晴峰”“冰泉”“雲路”乃至“光”“影”,都給人以巨大之感,全詩成功地展示了泰山的雄姿,在眾多詠岱詩中可謂別具一格。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英志:陳詩評施閏章“其詩各體俱工,大抵以清真雅正為主。”(《尊瓠室詩話》)他指出施詩“以清真雅正為主”,誠然不錯,但此詩亦表現出其“五律法老氣鬱,才橫思沈,識奇語異”(鄧漢儀《詩觀三集》)的特色。全詩格律老成,氣脈沉鬱。詩人以如椽大筆勾勒闊大之境,以縱橫之才錘句鍊字,顯得沉穩精嚴,頷聯與頸聯,又不乏“識奇語異”之致。(《元明清名詩鑑賞》)

作者簡介

施閏章(1618-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又號蠖齋,晚號矩齋,清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祖父、父親都是理學家。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官江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湖西道,有政績。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司,曼翰林院侍講,預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轉侍讀,不久病逝於京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