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雞鳴驛鄉轄6個行政村,分別為雞鳴驛、施家營、盆兒窯、西黃莊、窯兒南、蘆葦溝,耕地面積14832畝。京張公路主線、複線、省道下廣(下花園至山西廣靈)線穿境而過,京張高速公路在雞鳴驛設有進出口,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雞鳴驛城坐落在雞鳴驛村。農業以種植玉米、錯季蔬菜為主;民營經濟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交易、工程運輸和花崗石開發為主的經營領域。
雞鳴驛鄉位於懷涿盆地北部,地處懷來縣最西端,鄉政府駐地在縣城西偏北18.5公里處,北與下花園區段家堡鄉接壤,南與涿鹿縣隔洋河相望,東連西八里鎮,西接下花園區,轄區面積42平方公里,京包鐵路、京張公路主線、複線、京新高速、省道下廣線穿境而過,距張涿高速涿鹿出口5公里,京張高速公路在雞鳴驛設有進出口,交通極為便利。文明遐邇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雞鳴驛城坐落於此。
全鄉下轄6個行政村,共3031戶,8966人。經濟發展以大農業、運輸業、古驛旅遊業為主。2014年全鄉共實現總產值1.5億元;完成營業收入1.49億元,上繳稅金58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00萬元,招商引資完成1.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2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96元。
2015年,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全縣“2+5發展戰略”, 以打造郵驛文化旅遊古鎮為目標,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導,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充分發揮雞鳴驛在旅遊資源、交通條件、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全力推動旅遊興鄉、農業壯鄉和物流強鄉,奮力推進全鄉社會經濟實現更大發展。
農業經濟
雞鳴驛位於懷來縣偏西北洋河北岸的雞鳴山下,又稱雞鳴山驛。該驛因山而得名,因驛而設城,以驛名定城名。雞鳴驛是全國現存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古驛站,在中國郵政史上具有獨占鰲頭的地位。
由於雞鳴驛地處交通要道,在擔負軍、民驛站的同時,也成為商家的興聚之地。當年的雞鳴驛商貿發達、文化繁榮。大街兩旁,店鋪林立,買賣興隆。驛中有當鋪6家,商號9家,油鋪4家及茶館、馬車店等,還有寺廟多座。其中永寧寺距今800餘年,是驛城中最早的建築。從寺廟的規模和布局可以看出當時雞鳴驛是儒道佛三教會聚於一城。
經濟發展
優質玉米種植
雞鳴驛鄉中南部河川區是懷來縣主要的玉米產區,面積達8200畝。為實現優質高產,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間套復帶種等新技術,大力實施“噸糧田”工程,為玉米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錯季蔬菜基地
該基地位於雞鳴驛鄉中北部河套地區,這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周圍群山環抱,形成面積達2500畝的小盆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成為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品種以豆角為主,產品遠銷京津石等地。由於品質好,價位高,每畝純收入達到1500元。
奶牛養殖
全鄉現有奶牛存欄342頭,日產鮮奶3.5噸。與蒙牛集團在雞鳴驛村建起了一座日收奶量達6噸的奶站,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了養殖戶收入,將有利地促進奶牛業的發展。
歷史沿革
這座歷史上留下來的方城重鎮,在中國古代郵驛史上曾是個大型驛站,它在明、清兩代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濟、通信等方面都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殊的戰略位置使之獨驛成城,它是當今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驛站,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8月,國家郵電部為紀念中國郵政創辦100周年,發行了紀念郵票《古代驛站》一套兩枚,其中一枚就是雞鳴驛。
雞鳴驛始建於元代。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開闢驛路,設定“站赤”(即驛站)。至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擴建為宣化府進京師的第一大站,城內設有驛丞署、驛倉、把總署、公館院、馬號等建築,還有戲樓和寺廟。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雞鳴驛站建土垣,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磚修城池。全城周長2330米,牆高12米,在東、西城牆偏南處設東、西兩座城門,門額分別為“雞鳴山驛”、“氣沖斗牛”。門台上築兩層越樓,上面城牆均築戰台。北城牆中部築玉皇閣樓,南城牆中部築壽星閣樓,兩座閣樓遙相呼應。城下的東、西馬道為驛馬進入的通道,城南的“南宮道”即是當年驛卒傳令幹道。可以想像,當時每日馬鈴聲聲,飛塵滾滾,身穿郵服、腰掛“火印木牌”的驛卒,乘騎傳遞,風風火火,晝夜不停,何等熱鬧。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為加強驛城的防禦,對城垣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在城東南角城牆上築角樓魁星閣一座。為防止山洪浸侵,又於城東築護城壩一道。
郵驛事業的發展,給雞鳴驛的各項建設都帶來了契機,經濟、文化繁榮,商賈雲集,廟宇輝煌,公館宏偉。每年農曆四月十三至十九的雞鳴山廟會和臘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個集日,更是滿街攤販,大唱廟戲,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驛站,開辦郵政”,雞鳴驛這座古驛站才完成了它的歷史重任。
現今,無論從旅遊還是從文物角度上看,雞鳴驛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仍不失當年風采,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它的城牆,除西城牆中部有段塌陷外,其餘均整齊地矗立著,稜角分明,不歪不傾。它的城門,拱洞高聳,寬厚的大門洞開,門上鑲著的鐵板、鐵釘依然牢牢緊釘在門上。城內的佛、道教寺廟和驛站其他建築,不少仍保存完好。專供過往官員、驛卒就餐住宿的“公館院”即驛館,是一座明代建築,這座三進院落的北屋,隔扇木插銷頭做工考究,各個木插銷頭分別刻有琴、棋、書、畫、荷、蓮、蝙蝠、蟬等不同的形象,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別有情趣,反映出我國古代匠人的高超工藝。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倉惶西逃時,曾在雞鳴驛城內下榻,現其下榻的古建築和遺址尚存。
影視基地
近年來,古代驛站雞鳴驛大受影視界青睞。中央電視台以及北京、八一、廣西、天津、香港等電影廠家紛紛來這裡選拍外景,雞鳴驛成了一座電影城。 曾拍攝過的電影有《血戰台兒莊》、《血戰長城》、《大決戰》、《國士無雙》、《藍色的花》、《超級女諜》、《大潮600天》,雞鳴驛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影城”,而其中,令很多人關注雞鳴驛則是因為一部經典電影《大話西遊》,《大話西遊》中“夕陽武士”的傾情一吻,不僅成就了一段曠古奇戀,更是將一座在歷史中孤獨地站立了六百年的古代驛站,活生生地從電影膠片中給拽了出來。
旅遊景觀
雞鳴驛,又稱雞鳴山驛。坐落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偏西北洋河北岸的雞鳴山下。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驛因山而得名,因驛而設城,以驛名定城名。據專家考證,雞鳴驛是全國現存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古驛站,在中國郵政史上具有獨占鰲頭的地位。 2005年11月13日,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我市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中國郵政史上獨占鰲頭的雞鳴驛再次走入人們視野。 雞鳴驛始建於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開闢驛路,設定"站赤",即驛站。到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成為京師北路的第一大站。雞鳴驛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修城池,驛城總體呈正方形,全城周長2330米,牆高12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將城牆重新修理,並在城東築護城壩一道。 井字布局的老村 走近雞鳴驛城牆,一種厚重的滄桑悄悄襲來,古老的城牆任幾百年風雨沖刷留下斑駁印跡,備受風雨侵蝕的青磚追憶著前朝的繁榮,古老的驛道訴說著昨天的往事。 從未來過,城門卻似曾相識,從多次在《大決戰》等影片中出現過的城門走進老村,沒有想像中的青石板路面,隨著人們的腳步,身後留下漫漫塵煙。村里人說,當年備戰備荒挖地道,把挖出來的土墊在街道上,於是路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雞鳴驛的布局:"三橫兩縱"5條貫通東西、南北的大街,將驛城按"井"字不均地分為3區9塊12片。東西走向的頭道街區域主要是軍政管理和商業服務區,南北走向的西街區域是驛站的核心設施,東北為驛倉區,正北為驛學區,宗教建築則遍布全城。 精心雕琢的青磚瓦房,古老的土砌房屋,仍堅強地經受著風沙的侵襲。也有現在常見的紅磚房,個別還貼著瓷磚,似乎與這裡古樸的環境不大協調。很多不規則石頭壘成的院牆倒是與眾不同,也算是當地民風的一種傳承吧。雞鳴驛鄉從上個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就規定村裡的民房不允許折舊建新。 各家院內的豬圈雞欄、成堆的玉米棒子,讓我們看到雞鳴驛的大部分村民依然從事著種植、畜養的勞作生活。 雞鳴驛有幾大著名:全國現存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古驛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世界百個瀕危文化遺址 "賀家大院" 村里最有名的"賀家大院"曾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難留宿的地方。至今二進院的山牆上還留有刻磚"鴻禧接福"四個楷書大字,作為慈禧太后在此居住的記念。原來的五進連環院,現在已經變成各自獨立的院落。 五六百年的時間,給這個驛站古城留下了濃重的痕跡。 泰山廟壁畫令人神往 來雞鳴驛,不能不看泰山廟的壁畫。建於清朝順治8年的泰山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但殿內壁畫仍舊清晰可見,富於層次感的繪畫效果令今人拍案叫絕,詼諧獨特的三句半式說明文字堪稱絕品。國家下撥的50萬保護資金已經到位,正用於修繕泰山廟、文昌宮。 泰山廟的泰山奶奶是送子菩薩,過去這裡香火旺盛,村民常找泰山奶奶祈子。雖然正在修繕中,殿內看到幾個布制的娃娃。據說,這是用來祈子的。 雞鳴驛村重要建築的門楣、山牆墀頭等處均有精美的磚雕。 過去農曆四月十三--十八,這裡都舉行隆重的雞鳴山廟會,十五是最熱鬧的一天,常有京津、晉、蒙等地的善男信女專門到此逛廟敬香,祈求平安。臘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是年集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此交易。現在雞鳴驛村居民生活已有很大改變,每逢農曆初十、十六都是集日,不過交易地點已從原來驛城頭道街遷到雞鳴驛城西門外的"集市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