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膽鹼缺乏症是由於膽鹼的缺乏而引起脂肪代謝障礙,使大量的脂肪在家禽肝內沉積所致的脂肪肝病或稱脂肪肝綜合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膽鹼缺乏症
- 外文名:Choline Deficiency
- 病因:營養成分不平衡
- 臨床症狀:生長停滯,腿關節腫大
概述,病因,臨床症狀,病理變化,防治措施,
概述
膽鹼為乙醯膽鹼和卵磷脂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脂肪肝作用,同時也是甲基的供應體。雞對膽鹼的需求量比一般維生素多得多,膽鹼可在體內合成,它對機體代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家禽對膽鹼的需要量,按NRC標準:雛雞和肉仔雞1300mg/kg,其他階段均為500mg/kg;鴨和鵝與雞相同;鵪鶉生長期為2000mg/kg,種用期為1500mg/kg。以上是在正常條件下家禽對膽鹼最小需要量。若供給不足有可能引起缺乏症。由於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C和蛋氨酸都可參與膽鹼的合成,它們的缺乏也易影響膽鹼的合成。
在家禽日糧中維生素B1和胱氨酸增多時,能促進膽鹼缺乏症的發生,因為它們可促進糖轉變為脂肪,增加脂肪代謝障礙。此外,日糧中長期套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也能抑制膽鹼在體內的合成,引起膽鹼缺乏症的發生。
膽鹼是卵磷脂及乙醯膽鹼等的組成成分。作為卵磷脂的成分參與脂肪代謝。當體內膽鹼缺乏時,肝內卵磷脂不足,由於卵磷脂是合成脂蛋白所必需的物質,肝內的脂肪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轉運到肝外。所以肝脂蛋白的形成受影響,使肝內脂肪不能轉運出肝外,積聚於肝細胞內,從而導致成脂肪肝,肝細胞破壞,肝功能減退等一系列臨診和病理變化。膽鹼作為乙醯膽鹼的成分則和神經衝動的傳導有關,它存在於體內磷脂中的乙醯膽鹼內。乙醯膽鹼是副交感神經末梢受刺激產生的化學物質,並引起心臟迷走神經的抑制等一些反應。病禽表現精神沉鬱,食慾減退,生長發育受阻等一系列臨診症狀。
病因
主要是飼料中營養成分不平衡,因為膽鹼的需要量取決於飼料中蛋氨酸的水平。另外,長期使用抗生素等,使腸道微生物合成膽鹼的數量下降,也造成膽鹼缺乏。
臨床症狀
雛雞和幼火雞往往表現生長停滯,腿關節腫大,突出的症狀是骨短粗症。跗關節初期輕度腫脹,並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後期是因跗骨的轉動而使脛跗關節明顯變平。由於跗骨繼續扭轉而變彎曲或呈弓形,以致離開脛骨而排列。病雞由行動不協調,關節靈活性差發展成關節變弓形。或關節軟骨移位,跟腱從髁頭滑脫不能支持體重。
有人發現,缺乏膽鹼而不能站立的幼雛,其死亡率增高。成年雞脂肪酸增高,母雞明顯高於公雞。母雞產蛋量下降,卵巢上的卵黃流產增高,蛋的孵化率降低。有些生長期的雞易出現脂肪肝;有的成年雞往往因肝破裂而發生急性內出血突然死亡。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的雞時可見肝腫大,色澤變黃,表面有出血點,質脆。有的肝被膜破裂,甚至發生肝破裂,肝表面和體腔中有凝血塊。腎臟及其他器官有脂肪浸潤和變性。雛雞和生長期的火雞在缺乏膽鹼時,肉眼即可看到脛骨和跗骨變形,跟腱滑脫等病理變化。
防治措施
本病以預防為主,只要針對病因採取有力措施是可以預防發病。若雞群中已經發現有脂肪肝病變,行步不協調,關節腫大等症狀,治療方法可在每公斤日糧中加氯化膽鹼lg、維生素E 10國際單位、肌醇1g,連續飼餵;或給每隻雞每天餵氯化膽鹼0.1~0.29,連用10天,療效尚好。若病雞已發生跟腱滑脫時,則治療效果差。
在飼料中添加足量的膽鹼是預防的關鍵。另外,應注意不要長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雛雞對膽鹼需要量較高。因此,必須特別注意補充膽鹼,否則易發生嚴重的骨短粗病。在發生骨短粗病之前確診,可通過飼料中添加足量的膽鹼來滿足其需要(雛雞對膽鹼的需要量為1000~1800毫克仟克飼料),使缺乏症得以及時的預防和治療,但如果雛雞的腱已滑脫,通常是無法補救的。對後備種雞飼料中膽鹼的添加量不宜過多,要適量。不然,就有礙充分發揮體內合成膽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