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腸草

雞腸草

雞腸草為菊科石胡荽屬植物,又名石胡荽、雞腸草。始載於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雞腸草
  • 拉丁學名:藥材HerbaCentipedae
  • 別稱:石胡荽
  • :雙子葉植物門
  • :菊科
  • :石胡荽
基本概述,基本信息,資源分布,別名,形態特徵,考證,生藥材鑑定,中藥化學成分,主治功效,不良反應,

基本概述

雞腸草為菊科石胡荽屬植物,又名石胡荽、雞腸草。始載於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
雞腸草圖1雞腸草圖1
雞腸草味辛、性溫,有通竅散寒、祛風利濕、散瘀消腫、止咳的功能。民間用於治療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頭痛、百日咳、慢性氣管炎、結膜炎、風濕關節炎、瘧疾、濕瘡腫毒、跌打腫痛等。國外報導其具有抗菌、殺蟲、抗過敏、抗腫瘤等作用。

基本信息

英文名:SmallCentipedaHerb
拉丁名:藥材HerbaCentipedae
門:雙子葉植物門
科:菊科
處方名:鵝不食草、鵝不食、不食草、鮮鵝不食草、鮮石胡荽、石胡荽等
商品名:鵝不食草,石胡荽。以帶有花蕾、色青綠、乾燥、無泥土等雜質、嗅之作嚏者為佳。
功效:祛風,散寒,勝濕,去翳,通鼻塞。
主治: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氣腹痛,阿米巴痢,瘧疾,疳瀉,鼻淵,鼻癟肉,目翳澀癢,臁瘡,疥癬,跌打。
雞腸草圖2雞腸草圖2
性味歸經:辛,溫。①《履CHAN岩本草》:"溫,無毒。"②《醫林纂要》 :"辛苦,溫。"
《得配本草》 :"入手太陰經氣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搗汁。外用:搗爛塞鼻、研末搐鼻或搗敷。
炮製方法:揀淨雜質,切段,曬乾。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花開放時採收,去淨泥雜,曬乾。

資源分布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貴州、福建、台灣、廣西等地。

別名

食胡荽(《品匯精要》)、野園荽(《瀕湖集簡方》)、雞腸草(《綱目》)、鵝不食(《生草藥性備要》)
地芫荽(《醫林纂要》)、滿天星、沙飛草、地胡椒、大救駕( 《簡易草藥》 )、三節劍( 《分類草藥性急》 )
雞腸草圖3雞腸草圖3
山胡椒、連地稗(《嶺南採藥錄》)、球子草( 《廣州植物志》 )、二郎戟、小救駕( 《貴州民間方藥集》 )
杜網草、豬屎草(《福建民間草藥》)、砂藥草( 《江蘇植藥志》 )
白地茜( 《南寧市藥物志》 )、豬屎潺( 《廣西中藥志》 )、通天竅(《四川中藥志》)
霧水沙、貓沙、小拳頭( 《廣東中藥》 )
鐵拳頭、散星草、地楊梅、三牙鑽、蚊子草(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白珠子草(《福建中草藥》)

形態特徵

莖圓柱形傾慶臥性,綠色或帶紫色,高約30公分高,柔軟而多汁,具有腺毛。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頭,下部葉有柄,上部葉則無柄,全緣或波狀緣,長約2.4~5公分,寬約1.5~2公分,花腋生,單立,花萼5片。花序頂生,花瓣5片,白色而呈二深裂,乍看之下有如10片,雄蕊10枚,花柱5裂。蒴果卵圓形,下垂性。

考證

出自《食性本草》;① 《品匯精要》 :"食胡荽,春生苗葉,莖圓而中空,折之有白汁。節間生葉,青綠色。其花細白,至夏作叢而開,子葉與胡荽無異。此草鵝皆不食,故名鵝不食草。"
②《綱目》:"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熏不堪食,鵝亦不食之。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也。"

生藥材鑑定

乾燥的全草,相互纏成團,灰綠色或棕褐色。莖細而多分枝,顏色較深,質脆易斷,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形成空洞。葉小,多皺摺、破碎不全,完整的葉片呈匙形,邊緣有3~5個鋸齒,葉脈不明顯,質極脆,易碎落。頭狀花序
雞腸草圖4雞腸草圖4
小,球形,黃色或黃褐色。微有香氣,久嗅有刺激性,味苦、微辛。以灰綠色、有花序、無雜質、嗅之打噴嚏者為佳。顯微鑑定:粉末:棕綠色。
①葉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薄,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氣孔及毛茸。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
②腺毛側面觀倒圓,4,6或8細胞排成2,3或4層,有角質層;頂面觀鞋底形,細胞成對排列,內含黃色物。
③花冠表皮細胞向外延伸呈絨毛狀突起,表面有角質條紋。
④非腺毛3細胞,2列性,1列為單細胞,稍短,另列為2細胞,基部細胞較短,壁一側增厚,上部細胞長,先端常呈鉤狀或捲曲;非腺毛上部2/3表面有微細角質紋理。單列非腺毛多碎斷,完整者5-6細胞,頂端細胞極細長。
⑤莖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稍厚,表面隱約可見角質條紋。
⑥花粉粒類圓形,直徑15-22μm,具3孔溝,表面有刺。此外,有根、根莖表皮細胞,導管,木纖維,苞片厚壁細胞等。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中含多種三萜成分、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山金車烯二醇(Arnidiol),及另一種未知的三萜二醇(C30H50O2,熔點2O4~206℃)。
尚含有豆甾醇、谷甾醇、黃酮類、揮髮油、有機酸等。全草含揮髮油,另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有其棕櫚酸酯和醋酸酯、山金車甾醇(arnidiol)、豆甾醇、β-谷甾醇、羽扇豆醇及其醋酸酯、廿六醇。並含一種倍半萜內醋(6-O-senesioyl,plenolin)、山金車內酯C(arnicolideC)、橙花菌素醯胺乙酸酯(aurantiamideacetate)、槲皮素3,3′-二甲醚(quercetin3,3′-dimethylether)、槲皮素3-甲醚(quercetrin3-methylether)及芹菜素(apigenin)。尚含三萜皂甙。

主治功效

1、痰喘。用石胡荽左楊汁,和酒服。
2、目疾,翳障(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共研為末。先含水一口,取藥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內,以淚出為度。有的配方中減去青黛。此方名為“碧雲散”。
雞腸草圖5雞腸草圖5
3、塞鼻治翳。治法總結為詩歌一首: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入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
4、牙痛。用棉裹鵝不食草,懷乾研末,嗅入與牙痛同側的鼻孔中。
5、一切腫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澆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共搗爛,加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患處。
6、濕毒脛瘡。夏季採石胡荽,曬收為末,每取末五錢、汞粉五分,加桐油調成膏。先以茶洗淨患處,然後貼膏包好。將有黃水流出。五、六日病癒。
7、脾寒瘧疾。用石胡荽一把,搗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8、痔瘡腫痛。用石胡荽搗爛敷貼。
9、小便頻數。用雞腸草一斤,在豆豉嗔中煮過,和米煮粥。常吃。
10、小兒下痢。用雞腸草搗汁一合,調蜜服,有效。
11、頭瘡。用雞腸草燒灰,和鹽塗搽。
12、漆瘡發癢。用雞腸草搗爛塗搽。

不良反應

鐘慕陶於2003年報導了鵝不食草致嚴重不良反應1例,表現為服後即產生噁心嘔吐,燒灼感,胃痛等上消化道炎症反應,停用鵝不食草無不良反應。指出鵝不食草氣辛熏,性溫,用量過大,對上消化道刺激大,不良反應發作快,持續時間長,表現為急性炎症反應,臨床要慎用,更不宜超劑量使用。
林悅於2004年報導了鵝不食草內服致上腹疼痛2例,指出內服中藥配伍有鵝不食草出現上腹疼痛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