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球蟲病簡介
雞球蟲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腸道寄生性原蟲病。一方面給養雞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影響人類的食物來源和健康。因此,這病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並在防治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堅持不懈地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和經驗,特別是近年來在免疫預防方面獲得成功,可望逐漸發展為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
雞球蟲病特點
一普遍存在,廣泛發生
雞球蟲是一種全球性分布的寄生蟲。幾乎可以說,凡養雞的地方,就有雞球蟲。無論雞場設備及管理技術多么先進,防疫措施多么嚴格,雞球蟲病還是照樣發生。設施及管理落後的地方就更不用說了。造成雞球蟲病廣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有:1雞球蟲的發育方式為直接發育型,雞是其唯一的宿主,因此球蟲病的流行不受中間宿主分布的限制。2球蟲卵囊具有極強抵抗力。常用的消毒劑沒有一種能殺滅球蟲卵囊,常規的衛生防疫制度不能阻止球蟲卵囊的散播。3雞的集約化飼養為球蟲病的爆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危害性大
球蟲對雞群造成的危害可概括為三方面:1導致雞隻的大批發病和死亡;2阻礙雞隻生長發育;3降低飼料報酬。人們對第一方面危害的認識相當充分,但對後兩方面危害的了解不多或者說重視不夠。其實,後兩者對養雞生產造成的危害也頗為嚴重,有時甚至不亞於前者。這些危害是由球蟲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球蟲的種類不同其致病力有所不同,球蟲病的爆發取決於雞隻感染了較大量致病力強的球蟲卵囊,否則雞隻不表現球蟲病症狀。但無症狀的球蟲感染是不是對雞隻完全無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球蟲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蟲,主要寄生在腸上皮細胞中,腸道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腸上皮細胞遭受球蟲寄生後,消化吸收功能必然受到影響,致使飼料轉化率下降,肉雞飼養效益變差,甚至無利可圖。不少學者認為,寄生於十二指腸的致病力中等的堆型艾美球蟲,與寄生於盲腸的致病力最強的柔嫩艾美球蟲相比,顯得更加值得重視。原因是十二指腸為動物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場所。
防治現狀
藥物防治
早在40年代,人們就發現磺胺類藥物可用於防治球蟲病。之後,又陸續發現其他藥物如呋喃類、生物鹼類、離子載體類等藥物都能用來防治球蟲病。已報導的抗球蟲藥達50多種,其中一些藥物由於毒性太大或療效不佳而被淘汰。目前仍在生產中套用的抗球蟲藥有20餘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離子載體類抗生素,如牧寧菌素、鹽黴素、馬杜黴素等。這類藥物一般作用於球蟲發育的早期階段,具有毒性低、抗蟲譜廣、耐藥性產生慢等特點。所以,一般作為球蟲病的預防藥,在雞隻從小到大的飼養過程中,連續地添加到飼料中餵飼,以防止球蟲病的發生。
另一類是化學合成的藥物,如磺胺類SM、SQ、呋喃類痢特靈、醯胺類球痢靈、喹啉類甲氧喹啉、吡啶類克球粉、抗硫胺素類氨丙啉、胍類氯苯胍、均苯脲類尼卡巴嗪、均三嗪類殺球靈、百球清等。這類抗球蟲藥有些作用於球蟲的早期發育階段,其用途與離子載體類抗生素相似;而另一些則作用於球蟲發育的中後期,具有療效迅速、不影響抗球蟲免疫力的建立等特點,一般作為雞球蟲病的治療性用藥,在雞隻發生球蟲病時,將其加到飲水或飼料中。
抗球蟲藥的發現和套用,對於控制雞球蟲病的爆發和流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球蟲病再也不會是集約化養雞生產中的一種毀滅性疾病了。但是,眾所周知,抗球蟲藥存在如下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
1.球蟲極易對藥物產生耐藥性。許多
抗球蟲藥物在推廣使用數年後即出現耐藥性問題。據報導,耐藥性問題出現的速度以喹啉類最快,克球粉次之,磺胺類、呋喃類、氯苯胍稍慢,氨丙啉、
尼卡巴嗪、球痢靈較慢。在離子載體類抗球蟲藥推出的早期,曾認為其不會有耐藥性問題,後來證實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而且同類藥物間有交叉耐藥現象,球蟲可同時對多種藥物產生耐藥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抗球蟲藥的耐藥性問題在我國特別嚴重。
2.抗球蟲藥容易殘留於禽肉或蛋品中,威脅人類健康。抗球蟲藥長期連續地添加於飼料中的使用方式,決定了其容易在禽肉和蛋中殘留,被人食用後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在人們崇尚環保食物的今天,藥物殘留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3.增加養雞藥費開支。藥物防治球蟲病的費用包括預防性地在飼料中添加抗球蟲藥的費用每雞約010元,以及發生球蟲病時進行治療的費用每雞01~03元。但是,一般肉雞整個飼養期的藥費和疫苗費總開支才06~1元。因此,球蟲病的防治費用所占的比例是相當高的。不少國家及地區花在雞球蟲病藥物防治方面的費用,常常是每年數以億美元計。
疫苗免疫預防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球蟲病康復雞對球蟲的再感染有抵抗力。後來,發現用少量的活卵囊進行人工
免疫接種,也可獲得較滿意的保護效果。但這些活卵囊由於未經過致弱,如果免疫量不準確或免疫接種後經雞的多次傳代,現場的卵囊數量越來越多,有可能導致球蟲病的大爆發。因此,自70年代起人們在致弱疫苗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常採用的致弱方法有:
1對球蟲卵囊進行物理性處理。此法是通過對卵囊進行冷卻、加熱、超聲、離子輻射等物理性處理而使之減毒。但也有人懷疑這些處理可能是殺滅部分卵囊而使實際接種的卵囊數量減少而已,並不是降低了球蟲的致病性。
2通過雞胚傳代致弱。此法是將球蟲子孢子接種到雞胚絨毛尿囊膜上培養,連續傳代多次後,獲得對雞致病性低,但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雞胚適應株。不過,在9種雞球蟲中,只有柔嫩艾美球蟲等4種能在雞胚內完成其內生性發育,所以,此法存在其局限性。而且雞胚適應致弱蟲株在回歸雞體連續傳代一定代次後有致病性恢復的現象。
3早熟蟲株的選育。此法是通過對親代蟲株一代又一代的反覆篩選,使其內生性發育周期縮短,育成所謂早熟蟲株。早熟蟲株的致病性明顯降低,但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由於這種早熟特性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不存在雞胚致弱株那種致病性恢復的現象。
球蟲的特點是一次感染大量的卵囊才引致發病。即使是球蟲強毒疫苗,其免疫劑量對雞隻也是安全的。如果是弱毒蟲株疫苗,其安全性更高。試驗研究及現場實際套用都已證明,雞隻重複感染球蟲2~3次後,即可產生堅強的抗球蟲免疫保護力,從而使雞隻免受球蟲病的侵害。因此,通過疫苗免疫預防球蟲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疫苗免疫預防還具有安全高效、徹底解決球蟲的耐藥性問題、徹底根除藥物殘留問題、大大降低養雞藥費開支等優點。
目前,國外在生產上推廣使用的球蟲疫苗有Coccivac、CoccidiosisVaccine、Immucox和藻朊酸鹽疫苗等。前三種都是強毒蟲株疫苗,可通過飲水或噴料免疫;後一種為致弱蟲株疫苗,並用藻朊酸鹽將疫苗卵囊包裹起來製成顆粒狀,能通過混料免疫。上述疫苗有些已引入我國,但價格昂貴。而國內不少單位也在開展球蟲疫苗的研製工作,而且已有中試產品在生產上使用。
不過,在我國推廣使用球蟲疫苗,還有如下問題亟待解決:1人們對球蟲疫苗的認識和接受問題。2球蟲疫苗的合法化生產問題;3球蟲疫苗的規模化生產問題;4球蟲疫苗的推廣使用技術問題。
防治手段發展
開發新藥
抗球蟲藥之所以能面世和推廣使用,一方面要有良好的療效,另一方面還要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事實上,在整個70和80年代,許多優秀抗球蟲藥陸續成功推出,雞球蟲病獲得較好控制。但進入90年代後,也許由於受到藥物開發資源的限制,新藥面世的速度明顯減慢。而且開發新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上耐藥性問題導致抗球蟲藥使用壽命短,開發抗球蟲藥的投資回報差,致使不少世界著名藥廠已放棄研製開發新型抗球蟲藥的計畫。因此,能否一直依靠新藥的不斷推出來防治雞球蟲病,令人懷疑。
合理用藥
如果低濃度長時間使用一種抗球蟲藥,容易產生耐藥性蟲株。因此,可通過穿梭用藥、輪換用藥和聯合用藥等給藥方案,延緩耐藥性的產生。所謂穿梭用藥,就是在一個飼養期內,換用2~3種不同類型的抗球蟲藥,即在雛雞階段用一種藥物,中雞階段用另一種藥物,大雞階段再換用另一種藥物,以縮短球蟲與藥物的接觸時間;輪換用藥是定期地或季節性地變換藥物,也即在某種藥物產生耐藥性蟲株之前將其替換下來;聯合用藥即同時使用幾種藥物,利用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以增強藥效,延緩耐藥性蟲株的產生。這些方法雖然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執行起來困難不少,而且也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不能最終解決問題。
大力發展疫苗
大量的研究試驗及生產實踐都已證明通過疫苗預防球蟲病是完全可行的。國外已有數種商品化球蟲疫苗上市供應,並且在許多養雞業先進的國家獲得廣泛套用,但其在我國的套用已遠遠落後了。是不是我國雞球蟲病的藥物防治效果理想,不需改用球蟲疫苗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國不少雞場由於藥物防治效果不佳,長期受球蟲病問題的困擾,迫切需要其他有效解決辦法。筆者認為,疫苗預防將會逐漸發展為防制雞球蟲病的主要手段,雞球蟲疫苗的大量推廣使用,將為養雞業的發展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