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學名:Erythrina variegata Linn.)是豆科、刺桐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褐色,枝有明顯葉痕及短圓錐形的黑色直刺,髓部疏鬆,頹廢部分成空腔。羽狀複葉具3小葉,常密集枝端。總狀花序頂生,長10-16厘米,上有密集、成對著生的花;總花梗木質,粗壯。莢果腫脹黑色,肥厚,種子間略縊縮,長15-30厘米,寬2-3厘米,稍彎曲,先端不育;種子1-8顆,腎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暗紅色。花期3月,果期8月。
原產於印度至大洋洲海岸林中,內陸亦多有栽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高棉、寮國、越南、中國等地均有栽培。常見於樹旁或近海溪邊,或栽於公園。適宜溫暖氣候。
花美麗,可栽作觀賞樹木。該種生長較迅速,可栽作胡椒的支柱。樹皮或根皮入藥,稱海桐皮,祛風濕,舒筋通絡,治風濕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損傷,對橫紋肌有鬆弛作用,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品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蟲害防治,主要價值,保護現狀,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大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褐色,枝有明顯葉痕及短圓錐形的黑色直刺,髓部疏鬆,頹廢部分成空腔。羽狀複葉具3小葉,常密集枝端;托葉披針形,早落;葉柄長10-15厘米,通常無刺;小葉膜質,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寬15-30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寬楔形或截形;基脈3條,側脈5對;小葉柄基部有一對腺體狀的托葉。
總狀花序頂生,長10-16厘米,上有密集、成對著生的花;總花梗木質,粗壯,長7-10厘米,花梗長約1厘米,具短絨毛;花萼佛焰苞狀,長2-3厘米,口部偏斜,一邊開裂;花冠紅色,長6-7毫米,旗瓣橢圓形,長5-6厘米,寬約2.5厘米,先端圓,瓣柄短;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龍骨瓣2片離生,雄蕊10,單體;子房被微柔毛;花柱無毛。
莢果腫脹黑色,肥厚,種子間略縊縮,長15-30厘米,寬2-3厘米,稍彎曲,先端不育;種子1-8顆,腎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暗紅色。花期3月,果期8月。
主要品種
刺桐的主要品種為金脈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 fo. parcellii (Hort. ex Bull) Maheshw.):落葉喬木,分枝粗壯。葉互生,大,通常無刺,小葉3枚,稍薄,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先端漸尖而飩,基部闊菱形、鮮綠色,葉脈金黃色,小葉柄短。總狀花序,花大紅色。花期3月。
生長環境
常見於樹旁或近海溪邊,或栽於公園。適宜溫暖氣候。刺桐喜強光照,要求高溫、濕潤的環境,耐旱也耐濕,不甚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宜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忌潮濕的黏質土壤。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印度至大洋洲海岸林中,世界各國多有栽植。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新南威爾斯州、澳大利亞首都領地、豪勳爵群島、阿什莫爾-卡地亞群島)、孟加拉國、高棉、中國(浙江、雲南、四川、山西、山東、陝西、寧夏、遼寧、吉林、江西、江蘇、湖南、湖北、河南、黑龍江、河北、貴州、廣西、廣東、甘肅、福建、安徽、香港、台灣)、斐濟、印度(西孟加拉邦、北方邦、特里普拉邦、泰米爾納德邦、錫金、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本地治里、奧里薩邦、那加蘭邦、米佐拉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卡納塔克邦、喜馬偕爾邦、哈里亞納邦、古吉拉特邦、果阿迪烏、德里、達曼、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比哈爾邦、阿薩姆邦、阿魯納恰爾邦、安得拉邦)、克什米爾、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緬甸、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湯加、萬那杜、貝里斯、巴西、維德角共和國、吉布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埃及、薩爾瓦多、格瑞那達、瓜德羅普、海地、牙買加、馬來西亞、馬提尼克、模里西斯、蒙特塞拉特、尼泊爾、奈及利亞、波多黎各、塞內加爾、新加坡、蘇丹、烏干達、美國。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於早春花尚未開放前進行。插穗選取1-2年生健壯的枝條。採集枝條後將枝條剪成長約15厘米的段,上下兩端平剪。由於刺桐扦插容易出根, 扦插一般不需用植物激素處理。剪好插穗後按8厘米×15厘米的株行距插入濕潤的沙床,深約10厘米。霧狀噴淋,保持苗床濕潤。30天左右生根,根系形成後移植。也可按15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直接插入預先整好的圃地,行間蓋草保濕潤。苗期生長較快,1年後可出圃定植。也可用粗大的枝條或樹幹進行扦插將樹幹鋸段長1.5-2米,兩端鋸口要求平滑,上端切口用塑膠薄膜帶封扎或塗漆,減少水分蒸發,插入坑內50厘米,覆土壓實,成活後可得大苗種植。
栽培技術
盆土:盆栽宜選規格稍大的盆,溫室盆栽可用大缸。可用蹄角片作底肥,盆土用塘泥2份、堆肥和礱糠灰各1份混合使用。出房前隔年翻盆1次;出房後每年春季進行換盆。
溫度光照:刺桐不耐寒,10月下旬人室,越冬溫度保持在15℃左右,不能低於4℃. 刺桐適合於陽光充足、溫度高而通風較好的環境,出房後要給予充足的光照, 炎熱的夏季,需放置於室外半陰處養護。
追肥澆水:澆水以見乾見濕為原則。夏季氣溫高,蒸發量大,可每天澆1次水。
蟲害防治
刺桐姬小峰是中國的入侵害蟲,是刺桐的主要蟲害。對於入侵害蟲的防治,可持續控制的措施是從害蟲原發生地引進天敵或者從遷入地尋找天敵加以控制,這項工作可作為今後控制技術研究的一環。刺桐姬小蜂入侵中國以來,主要的應急防治方法有砍除並集中銷毀被害枝、葉及通過對寄主植物表面噴藥和藥液灌根來防治。但是,由於該蟲將卵產於寄主植物組織內,其卵、幼蟲至蛹期均在植物組織內生長發育,並且受害導致增厚的蟲癭組織對藥物有較強的阻隔作用,因此給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從實踐中的防控工作來看,上述方法並不能在較長時間內有效地控制該蟲,因此對刺桐姬小蜂開展防治方法及其防控藥物研究極為必要。樹幹注射施藥法是依靠樹體自身的蒸騰拉力,通過一定的方式使藥劑進入樹體內,將藥液輸送至樹體靶標部位,最終達到防治樹木病蟲害的目的。
通過解剖蟲癭和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在通過樹幹注射法防治刺桐姬小蜂的藥效試驗過程中,藥劑防治後該蟲成蟲的死亡率較高,成蟲通常死於羽化後咬破蟲癭殼的過程中,這是因為注射藥劑後,藥劑通過樹體的注乾隨著樹液逐漸傳遍枝、葉等各個部位,在幼蟲發育初期,蟲癭殼比較鬆軟,藥劑滲透蟲癭殼殺死幼蟲,阻止了該蟲對樹體的繼續危害;在幼蟲發育後期,由於蟲癭殼比較堅硬厚實,對蟲癭室的害蟲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藥劑難以滲透,但是由於寄主植物各組織內依然有藥劑殘留,因此到成蟲羽化時,成蟲在咬破蟲癭殼鑽出蟲癭的過程中依然會中毒死亡。由於該蟲時代重疊,整個生命周期均可見成蟲在寄主植物上活動,使用噴霧等常規方法防治該蟲時效果較差,因此只能增加防治次數,才能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所有這些資料及試驗數據反映了樹幹注射的優勢所在:由於樹體帶藥,藥效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同時選擇殘效期較長的防治藥劑,減少了用藥次數,使用方便,又節省成本。利用樹幹注射法在中國深圳市選擇嚴重受害的刺桐樹進行中試,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防治前寄主植物嫩枝、嫩葉80%以上受害,甚至有些植物的葉片已經掉光,枝幹逐漸枯死,套用該方法經過半年多的防治後,受害植物漸漸恢復活力,葉片恢復到90%以上。
在樹幹注射施藥時會對寄主樹幹韌皮部造成一定的傷害,在藥液浸入後會出現藥液毒害現象,濃度把握不好也易造成藥害,因此在防治時一定要把握好針對寄主植物的藥劑種類、濃度、藥量,從而避免對寄主植物造成二次傷害。但就防治效果而言,該法對刺桐姬小蜂的控制效果比其他方法好,如果寄主植物生命力旺盛,注藥口處理得當,傷口便容易癒合。因此,值得針對不同生命力的樹體選用適當濃度的藥劑對刺桐姬小蜂進行防治,從而將刺桐姬小蜂徹底控制。
主要價值
花美麗,可栽作觀賞樹木。該種生長較迅速,可栽作胡椒的支柱。樹皮或根皮入藥,稱海桐皮,祛風濕,舒筋通絡,治風濕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損傷,對橫紋肌有鬆弛作用,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但有積蓄作用,毒性主要表現為心肌及心臟傳異系統的抑制。樹皮含生物鹼下箴刺桐鹼(hypaphorine,C14H18O2N2)、刺桐靈(erythraline,C18H19O3N)、甜菜鹼(beteine,C5H11O2N)、膽鹼(choline,C5H15O2N)。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植物文化
刺桐是阿根廷國花;中國吉林省通化市市花,福建省泉州市市花;日本沖繩縣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