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八塊也叫馬料豆雞,是苗族、布依族招待客人的一道傳統的民族風情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八塊
- 主要食材:雞
- 分類:布依族,苗族
- 八塊類別:頭、腳、腿、爪、翅、尾、腸、肝
雞八塊是縣內布依族、苗族傳統待客的佳肴名菜,布依族製作的“雞八塊”為:將雞宰後把雞頭和雞頸切為1份,雞的兩肋各為1份,雞胗、胃為1份,雞腿為2份,雞翅為2份,雞肝為1份(俗稱八塊),然後進行烹調。苗族製作的雞作八塊為:將雞宰後,按雞頭1塊、腿2塊、翅2塊、翹1塊、胸脯1、內臟1塊切成8烹調,進餐時,按客人輩份長幼或親疏、年齡大小依次敬客。
雞八塊也叫馬料豆雞,是苗族、布依族招待客人的一道傳統的民族風情菜。“雞八塊”苗族、布依族辦紅白喜事或平常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菜。馬料豆雞馬料豆也叫秣食豆,飼用大豆,是栽培大豆的原始類型。馬料豆之名,源於“送灶神”的習俗。相傳灶神司人家衣食溫飽,每到臘月二十五日將民間善惡上達天庭。於是民間有於二十四夜以紙、竹紮成橋、車馬,於門前焚燒、殺雞“送灶神”。為能粘住灶神之口,不言過失,免生是非,就以豆沙餡糯米糰子“送灶團”和麥芽糖等製成的粘牙糖食“糖元寶”等供祀灶神,也用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亦有以米粉捏成缸壇,雞窠等形祀社,以糖粘灶門。同時,還將稻草切成寸許長與黃豆撒向空中,作為灶神坐騎“神駒”的飼料,稱之“馬料豆”。在這次活動中,為了論功獎賞,吃雞肉時將其分成幾份,以年齡大小和做事多少分配,演變而成。據說在天地初開時,造物主在正月一日造作了雞,七日造作了人。董勛《問禮俗》日:“正月一日為雞,……七日為人”。《周易緯通卦驗》云:“雞,陽鳥也,以為人候。”“雞”是人類開始活動的象徵,它象徵著新的一天,新的時間的開始,它結束了混沌未分的黑夜,迎來了黎明的曙光。紫雲人,從整雞到砍雞,待客都有各自的講究。殺雞待客,在最原始的紫雲人的理念里是不是與這些有關,現在看來已經無法考究了。但在紫雲人的理念里無雞,即使有山珍海味便不成敬意。
對於雞八塊的分法,苗族布依族大同小異,吃法也大同小異。其餘煮雞食之,謂之明目亮眼,補虛強體。
以布依族為例。“雞八塊”是指雞身上的八個主要部位,即:頭、腳(又稱大腿)、小腿(大腿的上節、布依族稱為“卦”)、爪、翅、尾、腸、肝。
“雞八塊”的製作別致,其吃法也很講究。
如“頭”:第一種說法是頭給主人,稱之為“頭不出外”;第二種說法是給客人,表示尊敬;第三種說法是苗族、布依族青年男女訂婚時,吃頭的人要把雞腦水先剝取出來給大家看,稱之為“吃雞還雞”(因為一個完整的雞腦就活像一隻小雞娃),“卦”兩隻,原則上是主、客人各一隻,稱之為主客平等,表示友好往來。布依族辦紅白喜事或是過年時,都要看“卦”,測算辦的喜事是否吉祥,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稱之為“吃雞看卦”。看“卦”的內容多,道理也比較深奧。其餘部位按照對象依次分配,它的解釋也較多,吃“雞八塊”時最為講究的有兩點:一是須由主人分配,得“頭”的人號召後,方能開席。二是對好“卦”、吉祥“卦”,主人都將其放在自家神堂上。以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