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十六)》是汪康年所著作品,出自於《汪康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雜說(十六)
- 作者:汪康年
- 作品出處:汪康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吾國政府,人皆目為畏事,而吾獨以為大膽。無論何等重要之事,輒隨意委任一人為之,此真冒險之至者矣。如大清銀行、交通銀行之事,吾不怪張伯納、李佑三二人,而怪夫用、李者。試思二人本不習商務,亦素無綜核之名,二人皆紈絝,而李尤甚,張則益以顢頇,李則官氣極重。以吾輩思之,則無論如何,必不能選及,乃竟貿然畀之,不謂之大膽,得乎?往事已矣,吾願用人者之慎其後也。
各報甚不以貴族握權為然,此說是也。顧謂不居要任,可常保貴族之尊榮,則殊未然。蓋吾國有一極奇現象,則無論親王之尊,苟不當權,則人視之若無睹,幾至並其人之生存與否,而亦不之知。至平常世爵,更無論矣,絕無人以其為親王為貴族,而有敬仰之意也。漢人得爵者寥寥,然亦不足動觀瞻。假使百十人之聚會,中有五等之爵,人亦只平平視之,不覺其特異也。此事各國均不然。然惟無尊榮於彼,乃不能不爭權勢於此,殆亦有所迫而然歟?
各報有怪京城自治會尚無影響者,不知吾國京師,乃無貴族,無大家,無富室,無大商,無土著。與外國都城絕異,則孰有關心於自治者。試觀貴族,既絕不被社會尊仰,則一切地方之事,自無過問之權。都中人皆四面湊集而成,官則皆來自各省,商則皆山陝江南等省人,亦不問之地方之事。其可名土著者,寥寥可數,然亦大率為官吏等之後人,大率略有資產,杜門度日,無有相連合者也。且人之高下,籍之南北,錯雜不齊,亦何從連合。亦有官吏後人,流落在京,一二世即歸消滅,更不足言。總之都中人雖多,除滿人外,十之三四為官吏,十之三為商,皆外來之人,其餘皆流寓。亦有自居於土著者,皆散漫凋零,不能自成團體,何有於自治。故京城自治,反不若各省猶有萌動之機,蓋為此也。
作者簡介
汪康年,出身於從顯赫走向衰敗的家族,出生於戰亂動盪的年代。伴隨著家族衰敗、朝廷衰敗、國家衰敗,汪康年一生都在為興家、為救朝廷、為振興國家而奮爭。在他努力為自己出人頭地的同時,也為實現政治改革而呼喊、而奔走,甚至準備為此而“動粗”。但汪康年在近代更重要的身份是報人。在他51年生命里,整整26個年頭是在辦報,除《時務報》外,還有《昌言報》、《時務日報》(《中外日報》)、《京報》、《芻言報》等,而且都享譽於言論界。不僅其言論在當時很有影響,他對報業的許多創新和改革,也是對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