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口藝

雜技口藝

雜技口藝(ventriloquism)屬於民間文學,滄州吳橋縣的雜技口藝最為出名,吳橋雜技口藝主要分為口兒、春典和鑼歌兒三部分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技口藝
  • 外文名:ventriloquism
  • 另稱:口技
  • 申報地區:滄州吳橋縣
  • 編號:4—1—6
  • 名錄類別:民間文學
名錄簡介
吳橋雜技名揚天下,這是人們對吳橋的雜技藝術成就的共同認知。吳橋雜技口藝主要分為口兒、春典和鑼歌兒三部分內容。
可在吳橋雜技的行當內,還有一句話講“三分藝,七分口兒”,這“口兒”講的就是“賣口兒”。“口兒”就是藝人在表演技藝的同時,所說的配場的話語。這“口兒”不是說,是“賣”。吳橋雜技藝人在表演中,一般是一邊表演一邊“賣口兒”。除了開場白的“口兒”以外,伴隨著整場的表演都有許多的“口兒”,這已是演出藝術的一部分。“賣口兒”的目的有兩個,其一為節目的表演進行解說,藉以烘托表演氣氛;其二為了向看客收錢,藝人們尊祟會活又會“口兒”的把式。藝人“賣口兒”講究一是有“夯口兒”,即嗓門清亮。二是有“殺口兒”,即說話狠、趕勁,說話要帶勁,抑揚頓銼。一說話,一站一立觀眾得替你藝人認勁,不講究賣錢,講究是讓同行看了說值錢,當然值錢不等於就賣錢,值錢是行內人的評價,評的什麼?就是表演,就是“賣口兒”。
雜技口藝
口技表演
“鑼歌”是吳橋藝人隨著技藝傳承,口口相傳,用於表演時使用的口語藝術,邊敲鑼邊說,以吸引觀眾,所以稱“鑼歌”。 雜技藝人們在長年累月賣藝生涯中,對“鑼歌兒”的內容和形式也不斷地進行改造、填充,經長期歷史的潛移默化,逐漸形成了定式或不定式“鑼歌兒”。“鑼歌兒”不斷完善,大都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從鑼歌的形成既能看出歷史的變遷,更能反映出雜技的發展史。
春典是雜技藝人為適應社會需要和對應複雜的社會環境而形成的行業暗語,是舊時江湖人彼此間相互聯繫交流的一種特殊的語言,亦稱隱語、行話、切口、黑話等,是中國流傳於民間社會群體出於不同文化習俗與交際需要,而創造的遁辭隱義的特殊隱語。春典實際上是江湖人的第二語言系統。其內容豐富,應有盡有,囊括了從身體部位到社會職業,以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禮節、交往等各種元素,如果兩個江湖人在使用春典交談的時候,不懂的春典的第三者即使完全聽到,也會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兩個人在說什麼,哪怕說的是無關緊要的瑣事,你也不懂。春典的產生,大致出於下列三種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諱而形成的市井隱語。二是出於行業迴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隱語行話。三是語言遊戲類隱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