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劇作場戲

雜劇作場戲

雜劇作場戲,福建省三明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雜劇作場戲又稱豐場戲、闊公戲,劇目組織結構、表演形式、音樂唱腔等方面都保留有宋代雜劇形態,明初流傳至大田縣朱坂村、永安市槐南鎮。雜劇作場戲的表演內容與當地社神闊公信仰民俗相關連。清代以來,為避免作場戲單調乏味,往往延請民間戲班穿插演出,形成“一出豐場一齣戲”的形式,此俗延續至今。大田朱坂雜劇作場戲較特別的是“囉哩”伴唱隊形式以及劇中人物角色是以世襲制度來傳承的。永安槐南作場戲唱腔部分採用真假嗓結合演唱,戲班由人物扮演者、囉哩嗹隊和樂隊組成。

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永安市申報的“雜劇作場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雜劇作場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1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劇作場戲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 項目編號:Ⅳ-166
  • 保護單位:三明市藝術館(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主要演出,專題錄製,文化交流,

歷史淵源

大田雜劇作場戲
大田雜劇作場戲古已有之,由廖、余兩姓傳入朱坂村,與當地社神闊公信仰民俗相給合,從祈神、練場、小試、大試到開場,保留了古代宗族儀式戲劇規制,其組織結構、傳承體制、表演形式、音樂唱腔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古代雜劇風格。
永安槐南作場戲
永安槐南作場戲也稱張大闊公戲,緣於北宋年間(約770—780年)來槐南定居的何氏和相繼而來的黃氏先祖傳承下來的一種傳統戲劇。最初的作場戲是何姓家族春節祭拜張大闊公的禮儀,後何氏和鄰近的黃氏也來共同參拜,形成了何氏、黃氏、吳氏三支姓氏共襄的宗教信仰儀式。
雜劇作場戲
雜劇作場戲

文化特徵

大田雜劇作場戲
大田縣雜劇作場戲有較強的制度約束,從頭一輪福首的最後一年五月“祈神”起,至七月“練場”,十一月“小試”,十二月“大試”,次年正月初一“開場”,四月清明節“退場”,有一個長時間的排練及演出過程,保留了古代宗族儀式戲劇規制。從演出本《豐場》到道場科儀本,都稱其作場戲演出為“雜劇”“雜劇子弟”“雜劇科範”,其曲牌體與板腔體詞格並存,曲調多為古代民歌小調,戲曲特徵明確。
雜劇作場戲
雜劇作場戲
大田朱坂雜劇作場戲較為特別的是“囉哩”伴唱隊形式,即開演時,由16名廖、余兩姓弟子輪番列坐檯的左右兩側,以八字式排開,負責演出間齊唱“囉哩嗹”,為台中演員幫腔。這種雜劇“囉哩伴唱隊”,是中國戲劇獨一無二的戲劇伴唱。劇中人物角色是以世襲制度來傳承的,這種人物角色的家族世襲制度在中國僅見於朱坂之“豐場”制度。
大田朱坂雜劇作場戲共有十三場。一、田公坐場。戲劇祖師田公受邀鎮台;二、闊公請神。闊公應邀請佛為地方祝保;三、判官監察。判官受命監察,判注福祿;四、鬼將臨凡。鬼將臨凡,驅邪禳災;五、金花銀花。二仙唱曲祈福;六、姆嬸遊春。闊公夫人與弟媳遊春;七、招財朱坂進寶。二神奉命為朱坂村民招財進寶;八、闊公賞春。闊公與夫人飲酒賞春;九、巫婆降神。闊公罵場教訓夫人;十、道士建醮。龍虎山道士建醮,請神祗為地方解難;十一、明君天子。宰相奏曰闊公治民有方,天子下令褒獎;十二、閻浮考察。閻王視察陰陽,懲惡揚善;十三、回回進貢。外邦朝貢。
雜劇作場戲
雜劇作場戲
朱坂作場戲原為10年舉行一次,後經廖、余兩姓協商改為5年一祭;清代以來,為避免作場戲之單調乏味,延請民間戲班穿插演出,形成“一出豐場一齣戲”的形式。
永安槐南作場戲
槐南鎮張大闊公作場戲有宋雜劇藝術形態的遺存:如場師、詙文等類似宋金雜劇“引戲色”;作場戲“喝彩”按語與宋雜劇“開呵”相似;作場戲的道具扇子及簪花妝、表演場所命名為“戲棚”、演出前的“游場”等都具有宋雜劇的特徵。作場戲每一出都非完整的故事,而是以人物表演和傳達某種指向為目的,有祈福禳災的作用。張大闊公作場戲於春假期間演出,內容包括:迎場、請神、祭祀、擺供、演戲等。作場戲前的活動與平日的民俗儀式活動類似,是在信仰文化及宗教制度框定下長時間延續下來的民俗事務。
槐南作場戲唱腔部分採用真假嗓結合演唱,其他如民歌、俚曲、吟誦調等音樂均唱以真聲,舞台語言官話、方言各半。戲班由人物扮演者、囉哩嗹隊和樂隊組成。演出前由場師或道士引導演職人員繞村巡遊,稱“游場”,後在鑼鼓伴奏下繞台三匝,叫“繞場”。何、黃、吳三姓弟子扮囉哩隊分列舞台兩側,逢神格人物上場則高唱“囉哩嗹”幫腔。演出內容包括迎場、請神、祭祀、擺供、作場戲等活動,可以看到儀中演戲,戲中演儀,儀即是戲,戲即為儀的這樣一種儀戲難分、戲儀交融的宗族宗教戲劇形態。
雜劇作場戲
雜劇作場戲
槐南作場戲分為9場演出,各場演出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以各神靈或人物赴槐南戲場為中心,或受邀作為場主請神,或為地方祝保,或來玩賞,或來祈福等。

代表劇目

槐南作場戲保留劇目共有27個場句,分別為太白金星、土地來臨、大熟千里、五方符使、伏魔關聖、驅邪趙帥、真武發令、判注福祿、大魁天下、闊臨富貴、引子來臨、左金童、右金童、金花小姐、銀花小姐、師掌鄉閭、釋傳覡習、釋示經點、嫂說道情、金童隨身、玉女親往、觀音下凡、中海龍王、東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雜劇作場戲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和宗教民俗、藝術研究價值,除了祈福禳災,它還產生了文化認同、歷史認同等社會影響,廣泛地維繫大眾的文化趨向,傳遞人們的信仰和習俗,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雜劇作場戲為福建史上宋雜劇提供了原生態的活態參照物,並填補了中國戲曲史之宋雜劇研究的缺失與空白。

傳承人物

黃髮杯,男,1922年8月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雜劇作場戲(永安)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廖國衡,男,1932年12月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雜劇作場戲(大田)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廖國衡為大田雜劇作場戲第14代傳承人,他10歲師從父親學習雜劇作場戲。“文革”動亂期間,雜劇作場戲被迫停演,相應的道具、劇本等均被損毀,廖國衡偷偷藏下了1930廖法昌抄本《豐場總綱》,為雜劇作場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1981年,在廖國衡的全力推動下,朱坂村恢復了雜劇作場戲的演出,由原來的每10年一次,改為5年一次。
雜劇作場戲
廖國衡
黃聖君,男,1968年6月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雜劇作場戲(永安)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聖君14歲即師從雜劇傳人黃髮杯學戲,18歲時演作場戲中的重要角色——“判官”,21歲開始擔任“太白金星”“五海龍王”等許多角色。黃聖君親自帶出了黃生新、黃書旺等十幾個徒弟。
雜劇作場戲
黃聖君
余家金,1968年生於福建省大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雜劇作場戲(大田)三明市第二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981年師從雜劇作場戲傳人廖國衡學戲。

保護措施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三明市藝術館(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雜劇作場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三明市藝術館(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雜劇作場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主要演出

2012年6月,參加福建省雜劇與南戲學術研討會展演。
2013年元宵,參加永安市豪門御景文體休閒廣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2017年,參加第二屆安貞(中國)古銀幣研討會暨安貞旅遊文化藝術節演出。

專題錄製

2015年2月,波蘭TVP電視台拍攝《中國之行-魅力福建》專題片錄製作場戲。

文化交流

2018年2月23至26日,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永安市人民政府、大田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福建雜劇作場戲”學術考察活動在福建省永安市槐南村、三明市大田縣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