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雙齒鷹是一種小型猛禽,身長33-38厘米,體重168-230克。從外形看它更像一隻小鳶。灰色的頭部,上體和雙翅的覆羽呈藍色,胸腹部棕紅色,喉部有白色和深灰色相間的花紋。臀部白色,紅褐色的尾巴上有3道白色帶和黃色帶。正如其名稱所示,它的上頜骨上具 “雙齒”,而這一般無法看到,通過望遠鏡可以直接觀察。
虹膜紅色,鳥喙黑色並具綠蠟質感,腿爪黃色,爪尖黑色。
為晝行性猛禽。嘴、腳強健並具利鉤,適應於抓捕及撕食獵物。喙基具蠟膜;翅強而有力,善疾飛及翱翔。索齶型頭骨。腳和趾強健有力,通常3趾向前,1趾向後,呈不等趾型。頭骨寬闊,上眼眶骨擴大,眼球較大,視野寬闊,視覺敏銳;聽覺發達。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雨林,季節性淹沒的森林和山地森林,在茂密的林冠高處,疏林,林緣地帶和林間空地。原始山地森林,內陸中海拔的次生林樹冠,在較低的平原地區,更喜歡出現在森林邊緣。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習性
雙齒鷹最常見的是隨著森林的上空飛升。除繁殖期外大多單獨活動。活動在白天,常單獨在空中長時間地翱翔和滑翔,偶爾鼓動幾下翅膀。飛行時兩翅向前舉和身體呈一定角度,和鳶一樣多在空中呈圓圈翱翔和滑翔。飛累了則棲息於樹上或突出的岩石上。
主要以蜥蜴和昆蟲(包括蝴蝶)為食,偶爾也吃鳥類,雛鳥,蝙蝠,蛇,和老鼠等。覓食主要靠視覺,因而視力特別敏銳。通常棲息於高而突出的地方,以便能更好的觀察四周,當發現地上有獵物時,則突然從空中直撲下去捕食,也捕食從眼前飛過的諸如小鳥和大的昆蟲等獵物,也在屋檐下捕食蝙蝠。除在地上捕食外,也在空中捕食。捕獲物後通常在棲息的樹冠上啄食。
食量大,食物中不消化的殘餘,如骨、羽、毛等物,常形成小團塊吐出,稱為“食丸”。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繁殖方式
鳥巢呈淺杯狀,通常建在森林邊緣的大樹的樹叉或樹冠上,距地面12-27米高。每巢產1-2卵,白色,上有褐色斑紋。雌鳥進行築巢和孵化工作,並育雛和餵養,雄鳥捕獵並提供大多數食物給雌鳥,尤其是在孵化早期。孵化期為42-45天,出巢的幼鳥由父母再餵養至少兩個月,可能更長時間才能離巢飛行。
亞種分化
(2種)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分布 | |
1. | 雙齒鷹指名亞種 | Harpagus bidentatubidentatus | Latham, 1790 | 哥倫比亞東部,厄瓜多,亞馬遜河流域,玻利維亞(貝尼),巴西東南部和特立尼達。 |
2. | 雙齒鷹墨西哥亞種 | Harpagus bidentatuFasciatus | Lawrence, 1869 | 墨西哥東部(瓦哈卡和韋拉克魯斯),哥倫比亞和厄瓜多。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