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鴨山農場志(1988-2000)

雙鴨山農場志(1988-2000)

《雙鴨山農場志(1988-2000)》是雙鴨山農場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鴨山農場志(1988-2000)
  • 作者:雙鴨山農場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賈玉珠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雙鴨山農場志》(1988-2000)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真實、全面、系統地記載雙鴨山農場斷限內自然和社會諸方面的發展面貌,力求達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的統一。二、本志上限起於1988年,下限為2000年。為保持所記內容完整性,有的章節內容後延一年。為豐富地域文化以利教育後人,有的內容則不受斷限限制。如附錄中的專文、地名考、農場之最等,這些跨限收錄不僅增加資料性,也體現地方志的特點。

作品目錄

封面
雙鴨山農場志
《雙鴨山農場志》(1988—2000)編 纂委員會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史志辦公室
紅興隆分局史志辦公室
圖片
雙鴨山農場
雙鴨山農場管理區位置圖
2000年7月,原農場北京知青現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段世傑(前左四)回訪農場時,與農場場長楊本華.(前右二)、黨委書記張福玉(前左三)、副場長吳轉豐(前左一)等人合影留念。
1998年5月,總局副局長馬學利(前排中)在分局局長郭維和(前排左二)等人陪同下到農場檢查工作時,與農場場長倪巨保(前排右二)、黨委書記張福玉(前排左一)等人合影留念。
2000年5月,總局副局長王家旭(前中)帶領機關有關部門到農場檢查工作時正在查看農場中學食堂。
1998年2月,總局總工程師孫世明(右一)在農場黨委書記張福玉(左二)等人陪同下,慰問“幫貧對子”家庭。
1987年9月,農場舉行40周年場慶時,歷屆農場領導和嘉賓合影留念。
1997年12月,農場參加慶祝建場50周年座談會的代表們合影留念。
1989年10月,農場副場長鄭二奎(前一)正在查看生產隊科研基地玉米種子田的收成情況。
農場機務副場長劉學成(右二)正在對農機具進行麥收前的檢查(攝於1989年)。
1998年9月,農場副場長吳轉豐(右五)陪同義大利BOS公司水稻機械專家(右三)在田間指導農戶如何使用水稻割捆機。
2000年8月,農場組織召開由生產隊領導參加的秋收現場會會場。
法國蔬菜保鮮專家(右二)到農場富興蔬菜開發區大棚進行參觀指導(攝於1999年)。
1999年4月,日本客商(兩蹲者)正在查看農場訂單農業紅小豆種植土壤土質情況。
1999年7月,農場分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市召開知青座談會。圖為天津知青座談會會場。
農場基幹民兵們正在松花江洪區江川段江堤上進行抗洪搶險(攝於1998年)。
農場1075型聯合收割機正在進行大豆收割(攝於1998年)。
農場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森林調查(攝於1999年)。
農場新購進的大馬力拖拉機到達農場(攝於1999年)。
農場職工正在對訂單紅小豆進行清選和檢斤(攝於1999年)。
1974年建成的供應總電量近千萬度的農場變電所,連續17年保持東北紅旗變電所榮譽稱號。圖為變電所主控室。(攝於2000年)
農場職工家庭種植木耳段場(攝於1993年)。
農場職工正在收穫木耳段上的木耳(攝於1994年)。
農場十隊實行散放養殖的梅花鹿(攝於1988年)。
農場職工家庭養雞場的雞舍(攝於1988年)。
農場七隊職工家庭養牛場的牛舍(攝於1998年)。
農場職工家庭養豬場利用溫室大棚飼養育肥豬(攝於2000年)。
農場老幹部科的醫務人員正在為老幹部們進行診治(攝於2000年)
老幹部們正在進行門球比賽(攝於2000年)。
農場老幹部武一匡(左)、孫泉山(右)在農場場直國小為小學生們做革命傳統教育報告時與學生們合影留念。
農場工會組織的職工籃球賽場上隊員們龍騰虎躍(攝於1998年)。
農場工會組織的文藝演出隊正在基層進行慰問演出(攝於2000年)。
建於1963年現仍在使用的農場辦公室。
1972年建成使用的農場綜合商店。
2005年7月,原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左三)在分局黨委書記王志威(右三)、局長王有國(左二)、農場場長楊本華(左一)、黨委書記黃炳科(右二)等人陪同下在農場基層進行調研。
2002年8月,原農業部農墾局局長魏克佳(左二)、原總局總工程師孫世明(右二)等老領導回訪農場。
2006年7月20日,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袁建勛(左)在農場檢查指導史志工作時,農場黨委書記黃炳科(右)正在介紹情況。
2005年7月,原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前排左六)、原農業部農墾局局長魏克佳(前排左七)等老領導回訪農場中學時合影留念。
2005年7月,原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右三)回訪農場時正在為農場場直中學教學樓落成題寫校名。
2007年6月,總局黨委書記呂維峰(右四)在分局黨委書記王有國(右五)、局長賀天元(右一)、農場場長吳轉豐(右三)、黨委書記黃炳科(右六)等人陪同下檢查農場畜救工作
2006年9月,總局副局長張成國(左三)在分局黨委副書記陸書富(左二),農場場長吳轉豐(左四)、黨委書記黃炳科(左一)等人陪同下,檢查農場的畜牧工作。
原總局總工程師孫世明(左四)在總局黨風巡視檢查時到農場八隊看望老同志併合影留念(攝於2006年)。
2006年9月,總局工會主席母松華(右三)在農場黨委書記黃炳科(左二)、副書記陳太平(左三)等人陪同下,到農場向陽林場商東坡養牛場檢查畜牧工作。
分局局長王有國(右二)和農場場長吳轉豐(右三)在內蒙古考察肉牛市場(攝於2005年)。
2005年5月,農場場長吳轉豐(右一)在東協農業博覽會上與馬來西亞客商洽談合作事宜。
2006年8月,印度AVT自然產品有限公司成員到農場簽訂萬壽菊生產訂單時與農場場長吳轉豐(左三)等人在萬壽菊田中合影留念。
2003年10月,農場場長楊本華(前左二)、書記黃炳科(前左三)和回訪農場十一隊的北京知音合影留念。
2004年8月,農場領導與原農場十連回訪知青合影留念。
2006年農場在北京召開由原農場老領導和知青參加的座談會及聯誼活動時合影留念。
2004年8月,農場場長楊本華(左三)等領導在農場文化廣場迎接原農場十連知青回訪團。
農場志書主編賈玉珠(右)採訪從農場走出的學子現任錦州205醫院主任、教授、導師的陳榮山(左)時合影留念(攝於2005年)。
2003年8月,農場舉行的慶八一迎知青廣場文藝演出上演員們正在表演。
2007年7月,原農場十二連上海知青黃菊萍(左一)回訪農場時與原農場史志辦主任武一匡(左二)等人合影留念。
農場小城鎮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圖為農場中心街道及街道兩側樓群(攝於2006年)。
農場場區一角(攝於2007年)。
2005年建成使用的農場中學教學樓。
農場醫院(攝於2007年)。
農場六隊被列為總局級新農村示範點。圖為農場六隊規劃整齊的院障和道路(攝於2006年)。
農場民營企業雙達建築公司施工工地現場(攝於2004年)。
農場富興蔬菜開發區一角(攝於2006年)。
農場引進資金超億元的民營企業巍谷生態園多功能大樓外景(攝於2006年)。
2005年,農場新建的高標準千頭肉牛養殖小區及室內育肥牛舍。
雙鴨山農場之歌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自然地理建置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場域
第二節 地貌
第三節 地勢
第四節 土壤
第五節 自然資源
第六節 山脈河流水庫
第七節 氣候
第二章 建置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生產隊簡介
第二編 體制改革
第一章 農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興辦職工家庭農場
第二節 農機具轉讓
第三節 以地頂資
第四節 農業服務體系
第五節 農業管理體制
第二章 工商運建服體制改革
第一節 工業體制改革
第二節 商業服務業改革
第三節 運輸業改革
第四節 建築業改革
第三章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一節 住房制度改革
第二節 醫療制度改革
第三節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第四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章 管理機構與勞動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節 管理機構改革
第二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笫三節 勞動用工制度改革
第四節 工資分配製度改革
第三編 經濟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種植業結構調整
第二節 主要作物
第三節 農田基本建設
第四節 耕作與輪作
第五節 種子
第六節 施肥
第七節 植保
第八節 日光溫室蔬菜
第九節 水田開發
第十節 農業風險互助
第二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機裝備
第二節 農機管理
第三節 農機修造與更新
第四節 新技術推廣與套用
第五節 技術服務與農機監理
第六節 標準作業
第三章 林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林政管理
第三節 植樹造林
第四節 森林撫育
第五節 林產品開發
第六節 森林防火
笫七節 林權
第四章 畜牧漁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畜禽飼養與管理
第三節 特種養殖
第四節 疫病防治
第五節 畜牧業的主要政策
第六節 漁業生產
第五章 水利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水利工程
第三節 工程管理
第四節 水政水資源管理
第五節 生活用水
第六章 工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工業產品
第三節 工業企業
第四節 技術改造
第五節 產品開發
第七章 電力
第八章 建築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城鎮建設與規劃
第三節 建築工程設計
第四節 建築施工
第五節 建築管理
第六節 房產管理
第九章 交通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公路建設與管理
第三節 運輸
第十章 商業
第一節 經營機制
第二節 經營狀況
第三節 個體商業發展
第四節 集市貿易
第十一章 糧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糧食管理
第三節 商品糧交售
第四節 生產生活用糧
第五節 外貿
第十二章 物資
第一節 物資供應
第二節 物資管理
第三節 三產駐雙鴨山辦事處
第十三章 通信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通信建設
第三節 通信管理
第四編 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統計
第一節 經濟發展戰略與目標
第二節 十長遠計畫與年度計畫
第三節 開發項目完成情況
第四節 統計
第二章 財務審計
第一節 管理機構及核算體制
第二節 資金管理
第三節 會計電算化
第四節 清欠
第五節 農場經營成果
第六節 審計
第三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土地認定與劃界
第二節 土地調查與詳查
第三節 控制非農業用地
第四節 保護耕地
第五節 土地監察
第四章 工商物價管理及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工商管理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三節 質量技術監督
第五章 勞動管理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職工隊伍
第三節 勞動力管理
第四節 工資管理
第五節 勞保福利
第六節 勞動安全
第六章 環境保護
笫一節 環境管理
第二節 污染防治
第三節 環保宣傳教育
第五編 政治
第一章 組織人事
第一節 機構及領導人更迭
第二節 農場黨委
第三節 黨的代表大會
第四節 組織建設
第五節 幹部管理
第六節 幹部隊伍
第二章 宣傳統戰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理論教育
第四節 新聞報導
第五節 報刊訂閱自辦小報
第六節 統戰
第三章 精神文明創建
第一節 工作機構
第二節 企業文化
第三節 企業精神
第四節 思想道德與景觀建設
第五節 文明單位創建
第六節 小康隊建設
第七節 社會新風
第四章 紀檢監察
笫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黨風廉政建設
第三節 案件查處
第五章 信訪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信訪制度
第三節 來信來訪
第六章 老幹部工作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離退休幹部
第三節 兩個待遇
第四節 老幹部活動
第七章 工會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職工代表大會
第三節 工代會
第四節 企業民主管理
第五節 職工教育
第六節 工會活動
第七節 扶貧幫困
第八章 婦女工作
第一節 婦女權益保護
第二節 婦女活動
第九章 共青團
第一節 團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基層團組織建設
第三節 團的活動
第四節 少先隊工作
第十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民兵
第三節 兵役
第十一章 政法
第一節 政法委
第二節 公安
第三節 檢察
第四節 法庭
第五節 司法
第六編 科教文衛
第一章 科技
第一節 科技組織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三節 科技成果
第二章 教育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教育體制改革
第三節 幼兒教育
第四節 中國小教育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職業教育
第七節 教學研究
第八節 教師培訓
第九節 校舍
第十節 教育經費
第三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醫療衛生機構
第二節 醫疔衛生隊伍
第三節 醫療費制度改革
第四節 醫療
第五節 婦幼保健
第六節 衛生防疫
第七節 計畫生育
第八節 藥品管理
第四章 文化體育
第一節 民眾文化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文藝創作
第四節 廣播電視
第五節 文化中心電影圖書館
第六節 文物遺址
第七節 檔案
第八節 史志
第七編 社會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總人口及分布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控制
第二章 習俗
第一節 飲食
第二節 服飾
第三節 節日
第四節 婚事
第五節 喪事
第六節 壽慶
第三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優撫
第三節 救濟
第四節 婚喪管理
第四章 金融保險
第一節 農業銀行
第二節 人身和財產保險
第三節 社會保險
第五章 稅務郵電
第一節 稅務
第二節 郵電
第八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李連奎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知名人士
第二節 農場領導
第三節 先模人物
第四節 人物薈萃
第五節 長壽老人
第三章 人物表錄
第四章 人物名錄
第一節 高中級技術職稱名錄
第二節 高中級政工師名錄
附錄
一、專文
和魏克佳一起工作的日子
孫世明軼事
深情的回訪——記魏克佳、孫世明、張祥元回訪農場
情系黑土地
我們的知青老師
濃濃黑土情
三遇王震將軍
紅色架線兵
暴雨搶場
二、回憶錄
難忘的長沙堡戰鬥
難忘的會見——憶丁玲同志
難忘的登山
在援越抗美的日子裡
三、藝文
獵熊記
場部的清晨
向前!向前!向前!
難忘黑土情
重返北大荒——深情的呼喚
體育趣事
冬日的回憶
難忘的少年求學路
擒虎記
雙鴨山農場
割地
山鄉如畫
志在邊疆
咱連的黑板報
緬懷偉人毛澤東——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
霧天登山有感
師願
賀小平百歲
喜迎國慶
七律·小平繪盛世——紀念鄧小平百歲華誕
喋戀花·大荒魂
鷓鴣天·心愿
念奴嬌·墾荒之憶
麗水山莊四季圖
與時俱進求發展
故鄉行
一個知青後代的感想
返鄉隨筆雜感
四、地名考錄
五、農場榮譽
六、農場之最
七、歷史照片補遺
限外輯要
《雙鴨山農場志》(1988—2000)撰稿人員名單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