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眼銃長605毫米,重2521克,銃口、銃身均有鐵箍,銃身後部各有一個引火孔,尾部疊加式重合,中間部位縫隙較大,為原先打造時專門製作,便於插入木柄後打釘、綁繩,設計嚴謹、鑄造精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眼銃
- 製作年代:明代
- 長:605毫米
- 重:2521克
基本信息,歷史知識,
基本信息
這支鐵制雙眼銃長605毫米,重2521克,銃口、銃身均有鐵箍,銃身後部各有一個引火孔,尾部疊加式重合,中間部位縫隙較大,為原先打造時專門製作,便於插入木柄後打釘、綁繩,設計嚴謹、鑄造精良。
歷史知識
明代時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平息東南倭患,將火器視為克敵長技,永樂年間即設立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神機營”,軍隊制式火器裝備水平達到古代巔峰,也是火銃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戚繼光發明的“五雷神機”,有三眼、五眼、七眼等制式,能提供密集火力,射程180米,是壓制蒙古騎兵的利器。明末騎兵成建制配備的單兵火器三眼銃,能輕鬆擊穿50米內的重甲目標,突入敵陣後又能當狼牙棒用,在援朝抗倭、抗擊滿清中屢建奇功。火器專家趙士楨1598年研製的多管火繩轉膛槍“迅雷銃”,綜合了鳥銃和三眼銃的優勢,各槍管都裝有準星和照門,不僅增長了槍管,縮小了口徑,提高了射程,射速和射擊精準度都有巨大突破,1602年他的改進型“迅雷銃”,可連續發射18彈,初具近代機關槍的某些功能。綜合《武備志》等資料上的蛛絲馬跡推測,這種輕便靈巧的雙眼銃應是明代內衛部隊巡邏警戒所用,可有效彌補冷兵器缺陷,發揮協同威力。
1867年左宗棠從炮台遺址中了解到明代火器技術後仰天長嘆:“利器之入中國三百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