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姓,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初期的諸侯國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雕姓
- 類別:姓氏
- 源流:源於姬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雕延年,雕狼莫,雕且凍,
基本介紹
雕[雕、雕,讀音作diāo(ㄉㄧㄠ)]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據史書《姓苑》記載:“弘農郡。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國,後更為刁氏。齊有豎貂,晉有刁協。”
周文王時期,有姬姓國稱雕國,其國人多姓雕氏,後有改為刁氏者。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國名,出自周王朝時期的百濮族雕題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在史記《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胊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而明朝時期的廣東香山石岐仁厚里人、儒學大家黃佐在《廣東通志·圖經》中記載:“海南古有雕題國”。古郁水,即今廣西右江、鬱江、潯江以及廣東西江。今廣西東部、廣東西部的西江中游南岸有“鬱南縣”,因古郁水而得名。西江由西北往東南流人珠江三角洲入南海,“郁水南”的“雕題國”,有學者認為應在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也有學者認為雕題國是指今台灣省,或指今海南省。實際上,離耳國即今海南省,而海南省的歷史上從未有過雕題國。北胊國則在今廣西地區。在春秋時期的典籍《禮記·王制》中,孔子對古雕題國即有記載:“雕題交阯。”交阯,一作交趾,即今越南北部的東京灣地區。
本書認為,既然古雕題國在古郁水以南,又與交阯並稱,當位於今廣西地區,與今越南鄰壤。雕題國人當屬古“百濮族”的一支,由於“不諳文字”、“不自記歲月”,早期的歷史沒有任何文字記述。今人所見有關雕題國的記述,大多出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文人之筆。關於古雕題國人的性貌特徵,在史籍《晉書·郭璞傳》中記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鮫人”,即古巫蜑人,簡稱蜑人,亦稱蜒人、旦人、蛋人、龍人、鮫人、龍戶人等,“自雲龍種”。顯然,古雕題國人是一個有黥面紋身習俗的民族,因而被稱為“雕題”。“雕題”就是“刺青”,或“紋身”,為古巫蜑人的性貌特徵,是巴人先祖廩君的一支。晉朝學者張華在《博物志》中記載:“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南朝學者梁任昉在《述異記》中也記載:“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在史籍《清稗類鈔·種族類·蜑人》中記載:“蜑人蓋即古之所謂鮫人者”。在史籍《淮南子·說林訓》中記載:“使旦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蜑,南方夷也。”在史籍《隋書·南蠻》中也記載:“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狼、曰俚、曰僚、曰狏,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唐朝文豪韓愈在《送鄭尚書赴南海詩》中稱蜑人為“龍戶”。宋朝時期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蜒蠻》中記載:“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蜒也。”南宋時期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蠻》記載:“蜑,海上水居蠻也。”元朝時期的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記載:“廣東採珠之人,懸綆於腰,沉人海中得珠,有司名烏蜑戶。”在宋朝時期的樂史在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蜑戶生於江海,住於舟船,隨潮來往,捕魚為生。”明朝的鄺露在《赤雅》中記載:“蜑人神宮畫蛇以祭,自雲龍種。”直至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也記載:“真粵人,則今之徭、僮、平鬃、狼、黎、岐、蜑諸族是也。”屈大均認為蜑人是嶺南土著人。民國時期的學者徐松石認定:“蜑人是南中國最初土著的一種,最原始和最眾多的嶺南部族在東江以西,當為僮、蜑人和黎。”由此看來,“蜑人”是嶺南地區最原始的土著居民之一,即屈大均所說的“真粵人”。正是這些“真粵人”為反抗暴秦,“逃入叢土,與魚鱉同處”,“莫肯為秦虜”,長期堅持抗秦鬥爭,並最終大破秦軍,“殺(南海)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
秦朝以後,隨著中原漢族人的大批南遷,蜑人逐漸失去了陸上營地,被迫長年漂泊海上,大部分蜑人被漢人同化,逐漸上岸開墾沙田種地,成為農民。仍有一部分蛋民不願放棄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堅守“以舟楫為家,捕魚為生”的古老傳統,因此在歷史上曾被南下漢人視為低賤的“蛋民”。蜑人被漢人同化後,有以先國之名為姓氏者,稱雕題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者,為古老的姓氏之一。余者多為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鄭氏這五大巨姓。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門生漆雕開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論語》中記載有:“子使漆雕開仕。”漆雕開,公元前540~?年待考,春秋末期魯國人,字子開,又字子若、子修,是孔子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是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他曾經因無罪受刑而致身殘,但他不氣餒,投入孔子門下專攻《尚書》。漆雕開不喜歡做官。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於從政的道理還不能夠有自信。”孔子聽了這話很高興。
在典籍《韓非子·顯學》中,把漆雕開列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他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認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提出了“天理”和“人慾”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論。史稱,漆雕開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於人,目不避其敵。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在漆雕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漆雕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漆氏、雕氏、刁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西羌族,出自兩漢時期西羌族東雕胡開豪·雕庫,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先零族是兩漢時期西羌族的一支,在漢史中多稱“東雕胡”,亦稱“先零羌”。
漢武帝劉徹征和五年(公元前88年),先零首領種豪·封煎等密通匈奴,副首領開豪·靡當兒當即派遣弟弟開豪·雕庫通知漢軍都尉趙充國,說先零欲反。後數日果與匈奴共反。當時,開豪·雕庫的族人皆在先零部落中,趙充國當即扣留開豪·雕庫作為人質。後又派遣開豪·雕庫歸告種豪·封煎等人:“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並滅。天子告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斬,除罪。斬大豪有罪者一人,賜錢四十萬,中豪十五萬,下豪二萬,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錢,又以其所捕妻子財物盡與之。”趙充國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能騎善射驍勇多謀,當時西北地區的胡人都怕他,因此他欲以威信招降反叛的先零,採取的開釋被劫略者,分割先零各部的分化瓦解策略,然後下徼予以震嚇,再以大軍擊之。漢武帝接到趙充國上奏後,拜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拜酒泉太守武賢為破羌將軍,賜璽書嘉納其冊。並下旨給趙充國:“皇帝問後將軍,甚苦暴露。將軍計欲至正月乃擊□羌,羌人當獲麥,已遠其妻子,精兵萬人慾為酒泉、敦煌寇。邊兵少,民守保不得田作。今張掖以東粟石百餘,芻槁束數十。轉輸並起,百姓煩擾。將軍將萬餘之眾,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爭其畜食,欲至冬,虜皆當畜食,多藏匿山中依險阻,將軍士寒,手足皸瘃,寧有利哉?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歲數而勝微,將軍誰不樂此者!今詔破羌將軍武賢將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將二千人,長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將婼、月氏兵四千人,亡慮萬二千人。齎三十日食,以七月二十二日擊□羌,入鮮水北句廉上,去酒泉八百里,去將軍可千二百里。將軍其引兵便道西並進,雖不相及,使虜聞東方北方兵並來,分散其心意,離其黨與,雖不能殄滅,當有瓦解者。已詔中郎將昂將胡越佽飛射士步兵二校尉,益將軍兵。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戰者凶。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勿復有疑。”趙充國接旨後認為,為將者任兵在外,應當便宜有守,還是應當以兵威赫之,以安國家。於是上書謝罪後,再次陳兵利害:“臣竊見騎都尉安國前幸賜書,擇羌人可使使臣諭告以大軍當至,漢不誅雕,以解其謀。恩澤甚厚,非臣下所能及。臣獨私美陛下盛德至計亡已,故遣開豪·雕庫宣天子至德,靡、開之屬皆聞知明詔。今先零羌楊玉將騎四千及種豪·煎鞏騎五千,阻石山木,候便為寇,雕羌未有所犯。今置先零,先擊煎,釋有罪,誅亡辜,起一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
漢武帝接趙充國的回奏後,想想也有道理,就同意趙充國便宜行之。果如趙充國之計,到了秋季,羌若零、離留、且種、雕庫聯合起來,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然後聯合及諸豪弟澤、陽雕、良雕、靡忘,一起率煎鞏、黃羝之屬四千餘人降漢。趙充國封若零、弟澤二人為帥眾王,離留、且種二人為侯,雕庫為君,陽雕為言兵侯,良雕為君,靡忘為獻牛君。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開豪·雕庫之族開豪·陽雕、開豪·良雕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雕氏,曾在東漢安帝劉祜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建立有著名的先零王朝。漢朝以後,先零羌逐漸與漢族及西北其他各民族融和,史籍上極少再記載其遺蹟了。
附:
先零王朝:在西漢初年,先零羌主要分布於湟水及浩門水流域。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駐守河西的匈奴昆邪王降漢後,為了防止匈奴的騷擾,漢武帝下令驅逐諸羌,由此引發了羌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先零羌與封養羌、牢姐羌合兵十萬,他們攻令居(今甘肅永登)、安故(今甘肅臨洮),圍袍罕(今甘肅臨夏),但皆被漢軍擊敗。於是其部落遷居於湟水上游、青海湖周圍及甘肅貴德一帶。到了漢宣帝執政時期,漢軍大將趙充國再次率軍攻擊先零羌,迫使先零羌繼續向西遷徙到青海湖西鹽池等地。新朝王莽末期,中原大亂,先零羌又乘機回到湟水流域,並占領了金城地區(今甘肅蘭州)。
東漢初年(公元27年),先零羌被漢軍大將馬援等擊敗投降,主體群落被強行遷於隴西(今甘肅臨洮)、天水(今陝西通渭)、右扶風(今陝西興平)等地,餘部則遷往塞外。
漢安帝劉祜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先零民族因不堪忍受地方官吏與豪強地主的殘酷奴役,首領雕滇零再次領導諸羌起義,並建立了先零政權,在北地郡自稱天子,史稱先零王朝。
漢永初五年(公元112年)末,先零王雕滇零病逝,其子雕零昌立時年幼僅九歲,由同族叔叔雕狼莫輔政。五年後的漢元初四年(公元118年)初,雕零昌被刺殺,先零王朝自行滅亡。
先零王朝自雕滇零於公元107年開國,至雕滇零之子在公元117年被刺殺,共歷二王,十年。
先零王朝世系簡表:
雕滇零:公元107~112年,先零王,病卒,葬地待考
雕零昌:開豪·滇零之子,公元112~117年,先零王,被刺殺,葬地待考
第五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復株累若鞮單于雕陶莫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漢元帝劉奭執政期間,為了緩解漢匈之間的矛盾,採取和親政策,產生了“昭君出塞”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竟寧元年(公元前前33年)娶王昭君,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王后)。其後兩國相安無事長達六十餘年。王昭君生有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
呼韓邪單于執政二十八年,於漢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病逝。呼韓邪單于的長子雕陶莫皋即位。雕陶莫皋繼承了單于的職位後,稱作復株累若鞮單于,依照匈奴民族的禮俗,王昭君轉成了復株累若鞮單于的妻子。年輕的復株累若鞮單于對王昭君非常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公主。復株累若鞮單于,公元前?~前20年待考,在位時間從公元前31~前20年為期十一年。在位期間保持了與漢朝的友好局面。
在復株累若鞮單于的後裔子孫中,有隨南匈奴逐漸融入漢族者,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稱雕陶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陶氏、單氏等。
第六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的雕陰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雕陰道,是唐朝時期設定的一級行政建制,即秦、漢時期的古綏州,今陝西省的榆林市綏德縣。在唐朝時期,雕陰道主要是西突厥民族的聚集地,西突厥被唐軍大將蘇定方滅亡後,唐王朝在其地設雕陰道,隸屬於上郡,為縣級建制。
留居於上郡雕陰道的突厥後裔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雕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
第七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先秦時期考工雕人之後,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據史籍《漢書》記載:“雕姓,考工雕人之後。”考工,是西周至秦漢之際對所有技工的統稱,包括了六類三十個基本工種,分別是:
1.攻木之工:包括輪人(主要製作馬車的車輪和車蓋等)、輿人(主要製作馬車的車箱等)、車人(主要做耒和木牛車等)、弓人(做弓等)、廬人(柄人,製作殳、矛、戈、戟等兵器之柄)、匠人(負責都邑的測量和營建以及溝洫類水利設施和其他土木建築)、梓人(即木工,負責製作編鐘的懸架、飲器,以及箭靶)等七個工種。此外還有一個不曾列入的製作馬車車轅的輈人。
2.攻金之工:包括築氏(為削)、冶氏(為殺失)、鳧氏(為鐘)、堨氏(為量器)、桃氏(做劍)、段氏(為鑮器)等六個工種。
3.攻皮之工:包括函人(做甲)、鮑人(鞣製皮革)、韗人(製作皮鼓)以及韋人、裘人等五個工種。據清人孫詒讓考證,“韋人”可能是專制柔熟之革,“裘人”可能是做名服之工。
4.設色之工:包括畫、繢(皆事施彩),鐘氏(主要事染羽)、覩氏(負責湅絲)、筐人等五個工種。筐人,職無考。
5.刮摩之工:包括玉人(專做各種儀禮所用之玉器),矢人(製作箭鏃等),磬氏(製作石磬),以及雕人,楖人等五個工種。
6.搏埴之工:包括陶人(做甗、盆、甑、鬲、瘦等陶器)、瓬人(做簋、豆等陶器)兩個工種。在刮摩之工中,後二者(雕人、楖人)在史書記載中沒有明確述說其具體職務,實際上“雕人”系摩漆之工即油漆、雕刻工,而“楖人”系治木之工即伐木、開料工。
在雕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雕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
郡望堂號
郡望
上 郡:古翟國屬地,秦朝時期設為上郡。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初更名為翟國,農曆7月復為上郡。匈奴占領期間歸都尉治,塞外匈奴時期歸障,屬於并州。上郡下轄二十三個縣:膚施(延安),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有鹽民。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王莽時期稱上陵疇。木禾、平都、淺水,王莽時期稱廣信。京室,王莽時期稱積粟。洛都,莽曰卑順。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王莽時期稱黃土。襄洛,王莽時期稱上黨亭。原都、漆垣,王莽時期稱漆牆。奢延,王莽時期稱奢節。雕陰、推邪,王莽時期稱排邪。楨林,王莽時期稱楨□。高望,北部都尉治,王莽時期稱堅寧。定陽、高奴,有洧水,王莽時期稱利平。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王莽時期稱堅寧小邑。雕陰道、龜茲國,當時屬於國都尉治,設有鹽官。
堂號
(缺)。
歷史名人
雕延年
(生卒年待考),西漢初期開國功臣。雕延年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因功受封為康侯,漢高祖給他的封地在臧馬,即今江蘇省新沂市窯灣臧馬村一帶,因此又稱臧馬康侯。
雕狼莫
(公元?~119年),西羌族,雕滇零之弟。著名先零王朝佐政(宰相)。雕狼莫是先零王雕滇零的弟弟,先零王雕零昌的叔叔。
東漢永初五年(公元112年)末,先零王雕滇零病逝,其子雕零昌即位。由於雕零昌年幼,僅九歲,先零王朝則由雕狼莫輔政,佐政,即先零王朝的宰相。雕狼莫在佐政期間,率領諸羌部落反抗東漢王朝的統治和壓迫,多次與東漢王朝發生戰爭。
東漢元初四年(公元118年),漢軍中郎將任尚率郡兵與騎都尉馬賢軍進北地,擊敗先零王朝佐政(宰相)雕狼莫所部,降萬餘人。同年,先零王雕零昌被族人刺殺,先零王朝自行滅亡。先零王朝滅亡後,雕狼莫繼續率領諸羌各部堅持反抗東漢王朝。
東漢元初五年(公元119年),中郎將任尚再次收買羌人,密謀刺殺了雕狼莫。至此,諸羌瓦解。東漢王朝對先零王朝作戰十餘年,耗軍費二百四十餘億,至使國庫枯竭,邊民死亡頗重。此後,勒姐、沈氐、燒當、燒何、虔人、鐘羌等仍時有犯邊,但皆未能對東漢王朝形成威脅,這些侵擾均被護羌校尉馬賢先後擊破。
雕且凍
(生卒年待考),西羌族。著名東漢時期西羌民族起義領袖。雕且凍,是先零王朝佐政雕狼莫之孫。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夏,雕且凍偕同族兄雕傅難等,率領諸種羌民族大起義,攻掠金城、三輔,盡殺漢族官吏。東漢王朝以騎都尉馬賢為征西將軍,率軍十萬屯於漢陽,並築塢壁三百所以抵禦羌民。雕且凍率領羌民起義軍攻克武都、燒毀隴關(今陝西隴縣隴山),掠走了東漢王朝設在隴關飼馬苑的馬匹。
東漢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春,雕且凍率領羌民起義軍,打了一個漂亮的埋伏戰,一舉擊殺了征西將軍馬賢。自此,羌民起義軍氣勢大盛,居於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的東羌,以及居於隴西、漢陽、延及金城塞外的西羌聯合起來,由鞏唐羌攻隴西、掠關中,罕種羌攻北地,諸種羌攻武威。東漢王朝大大驚恐,將安定郡內遷至扶風、北地郡遷至馮翊(治高陵,今陝西高陵),以大將軍張喬率軍十五萬屯三輔以衛京都。後由護羌校尉趙沖招撫諸羌,罕種羌五千餘戶降。
漢安二年(143年)夏,護羌校尉趙沖率軍擊敗燒何羌於參隴(今甘肅慶陽),接著又在冬季再次大敗諸羌,前後降者三萬餘戶。
東漢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春,護羌從事馬玄與羌眾聯合反出邊塞,護羌校尉趙沖率軍追擊,到建威城雕陰河(今青海貴德河陰鎮),他所率的諸羌紛紛叛走,趙沖追擊,遇羌民伏兵身亡。
東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左馮翊梁並以恩信招降雕且凍等五萬餘戶。隴右復平。自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起,東漢王朝對羌作戰共耗資八十餘億。由於諸將貪污腐化,不恤軍事,士卒死亡不計其數,極大地削弱了東漢王朝的力量。到了東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隴右地區基本平定,東漢西陲一度無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