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內城作坊區

雍城內城作坊區

雍城內城作坊區是位於秦雍城西北部的戰國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雍城內城作坊區
  • 所屬年代:戰國
  • 出土地點:鳳翔縣豆腐村
■戰國秦雍城大型制陶作坊2000多件早期秦瓦當首次集中出土
■同時發現高約10厘米的人俑,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秦俑”
經考古人員發掘,一處距今2500多年的大型戰國秦雍城制陶作坊於日前在鳳翔顯露真容,2000多件精美的早期秦瓦當等一批罕見文物再現了秦都雍城的輝煌建造歷程。
雍城內城作坊區
雍城內城作坊區作品
村民取土意外發現遺址
2003年,位於秦雍城西北部的鳳翔縣豆腐村村民在取土時,發現了大量戰國早期的磚瓦等建築材料。勘探後查明,該遺址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且遺蹟豐富。在遺址範圍的東側和南側又發現了斷續的夯牆遺蹟,初步判斷可能分別與雍城西城牆和北城牆連線,以此形成“雍城內城作坊區”。
陶窯遺址再現做陶全過程
在已發掘的區域內,考古人員確認的遺蹟有陶窯、深層純淨土採集坑、泥條存儲袋狀坑、給作坊輸水的地下陶水管道、水井和用於其他拌和材料存放的長方形豎穴坑等。
據省考古研究所秦漢室主任、秦都雍城考古隊隊長田亞岐介紹,陶窯為地面饅頭形熟土結構,窯群間相對密集,相鄰窯距較小,發掘出的5座窯東西呈“一”字形排列,其中2座僅有底座,另3座也只有窯身的下半部;還發現一條長35.9米、寬2.95米、深4.75米的深溝,是最大的一個取土場地,同時它又兼作浸泡與拌泥的場所;在溝的兩側分布多個袋狀坑,其用途為暫存細搓的泥條,之後再以盤築方式在坑上近距離內製作成磚瓦等建築材料的土坯,經晾乾之後入窯燒成,出窯後正品即被運抵宮殿及其他建築興建地,廢品及窯灰則被傾倒於附近的廢棄坑內。
動物紋瓦當獨具特色
發掘出土的2000多件遺物中,瓦當占到百分之七八十,最具特色的是一批動物紋瓦當,有鹿蛇紋、鳳鳥紋、蟾蜍紋、獾紋、虎雁紋、鹿紋、虎鹿獸紋和虎紋等,還有一批雲紋和素麵瓦當。另外,還有方磚、槽形板瓦、弧形板瓦、筒瓦、瓦當等,此外還發現尚未焙燒的泥坯。
雍城內城作坊區
雍城內城作坊區作品
據介紹,出土的瓦當中,有少部分確因燒制過程中的不當因素成為廢品,而另外一大批完好的瓦當也被廢棄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與之相套接的筒瓦出現質量問題。另外還出現一件由多個筒瓦、瓦當變形粘連在一起的燒結塊。
田亞岐表示,時代這么早、數量如此多的瓦當集中出土,在國內尚屬首次,在發現的各類動物紋瓦當中,有些圖案內容還是首次被發現,豐富了東周時期秦瓦當的內容。
雍城內首現早期秦方磚
令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在此次發掘出土的文物中,首次在雍城範圍內發現了早期秦方磚,這種磚厚重,不規格,沒有足夠的承重力,且多數在燒制過程中出現變形和開裂,顯現出秦磚的原始雛形。
另外,還發現了用於建築裝飾的半圓形貼面磚、人俑和各種脊獸,其中的人俑高約10厘米,雖然做工比較粗糙,但專家認為它們可能就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秦俑”,這些文物對判斷當時建築牆面及屋頂裝飾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附近應該還有其他遺存
田亞岐表示,根據目前已取得的考古收穫,初步確認豆腐村遺址即為戰國早期向雍城各類建築專門提供瓦類陶質建材的作坊所在,由於采土量的限制以及鄰近處興建新窯比較容易的緣故,各時段的作坊區可能就近多次移位才形成雍城較大的作坊區,在本次發掘區的附近應該還有早到春秋晚期或者晚於戰國早期的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