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張村
-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嵊縣西南部
- 人口數量:1287 人
- 耕地:2574畝
簡介,田間電力線路,村辦企業,商業供銷,交通運輸,村區建設,電信,蠶桑起家,種養改制,品種改良,改植桑、擴桑園,體制改革,辦學悠久,儒岙鎮轄村,
簡介
雅張村位於新昌儒岙鎮東北部,地處萬年山麓,距離縣城20公里,離儒岙鎮3公里,是進入儒岙鎮的第一個,在104國道邊上,交通發達。二零零四年五月份行政村調整,由雅張、洪塘、地下坑3個行政村撤併建立。共有14個村民小組,489戶,1287人,年人均收入7647元。我村東與班竹村接壤,南臨會墅嶺村,西接安山坪,北臨城南石竹村。
村級各項組織集全,真正形成了人合心、馬合套、想大事幹大事的好局面。建立了村務公約制度,實行民主科學理事理財,真正做到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真正做到工作有透明度,村務財務有清晰度,給民眾一個信任度。
本村工作開展有序,積極回響“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三治一提升”等專項工作。十分注重村的生態環境保護,致力於積極爭創國家生態園。全村在村兩委的領導下經濟發展平穩,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村周原有長樂江(俗稱大溪)、陳家溪和小溪三水環繞。地處陳家溪、小溪下游的雅張村一遇天旱,上游截水灌溉,難望餘瀝。長樂江江道彎曲,河床淤塞,一遇大雨泛濫成災。因此,歷來水旱災害頻仍,水利糾紛迭起。1949年後,建成剡源水庫和整治長樂江,村北小溪改成剡源水庫東南乾渠,環流村西南東的陳家溪填舊溪開新溪,並由村集資10餘萬元建造抗旱機埠5座。補助蠶農挖抗旱機井15座。確保全村水田、桑園百日無雨不受旱。
田間電力線路
70年代用36根木桿架設,1980年集資3.85萬元,改為200餘根水泥桿,遍布全村水田,稻麥收割時可用電動脫粒。
村辦企業
1949年前只有為數不多的織土布、繅土絲、織綢緞等手工業。從1974年開始,先後辦起五金廠(後改新星電車配件廠)、絲織廠、繭站、精細化工廠和領帶廠等村辦企業。1992年固定資產總額195.2萬元,總產值196萬元(不包括繭站),職工158人,利潤12.4萬元,繳稅6.28萬元。此外,還有農機修理、五金加工、預製構件、醬菜等個體和聯戶企業11家。
商業供銷
50年代初只有一家個體店,70年代設村辦供銷社代銷店,後增設供銷社分店,出售化肥、農藥、百貨、布匹。近年來,新開設雜貨、五金、點心、豆腐、豬肉等個體店、攤22家。
交通運輸
1977年3月山口至開元公路竣工,嵊上公路全線建成通車,在村西設有停靠站,每天有3班過路客車。長樂江上的木橋現已改建成長45米、寬2.65米的鋼筋水泥橋。搞客貨運輸的有貨車2輛,農閒搞運輸的拖拉機20輛,三輪機動車3輛。
村區建設
村區建築面積已比1949年前擴大2倍。過去村民住宅大部分是磚木結構的平房和兩層樓房,還有小部分泥牆茅屋。如今新樓鱗次櫛比,全村半數以上的戶建有新房,其中三至四層樓有46戶。盤村道路長1640米、寬7.2米,東北西三面已建成通車。照明用電,飲用自來水。
電信
1958年安裝手搖電話機1部,現已裝有程控電話機14部(其中集體10部,個人4部),為掌握市場信息提供了條件。
蠶桑起家
民國21年(1932)蠶農集股辦理鮮繭合作,自行築灶烘焙鮮繭,乾繭出售。反映了當時雅張村栽桑養蠶的繁榮景象。抗日戰爭爆發後,蠶繭外銷停滯,絲繭生產衰落,桑園荒廢,蠶繭產量甚低。
1949年後,蠶桑生產逐步恢復發展。1956年高級社時養蠶種31張,產繭1124公斤,產值1873元。60年代初困難時期,毀桑種糧,蠶繭產量下降,1961年產繭262.9公斤,不到1956年產量的1 4。
1965年雅張村由縣選定為優良桑種發展基地,1978年又被定為縣蠶桑基地。蠶桑生產開始逐步發展,歷經四項改革:
種養改制
原來的桑園都是高桿和中桿疏株,畝栽僅百株。1965年後改為矮桿和無桿密植,畝栽1500株左右。並對樹老株稀的桑園進行分批改造,停止間作,全部實行綠肥翻耕,建立專業桑園。50年代初,每年僅養一期春蠶。現養春、夏、早秋、中秋、晚秋五期。
品種改良
桑種歷來以白條、櫻桃、紅頂、望海桑為主,1965年從諸暨蠶校引種桐鄉青、湖桑、團荷葉白、尖荷葉白等優質高產品種。蠶種傳統飼養公司種、土種,1949年後改養瀛汗交華八、瀛汗交華九、蘇十二、東肥、華合、浙雷春曉、菁松皓月等新品種。同時,嚴格按雜交種飼養標準進行室具消毒、稚蠶共育、掌握乾濕、防病控溫、適時提青、定期薄飼、及時清沙等方法飼養。
改植桑、擴桑園
1965年起將遠地荒灘、墳墩,改造陳家溪的舊道,以及治理長樂江後的老江溪灘,逐年平整改土植桑。又從1972年起調整遠地自留地,並將江北桃李園、桔園改種桑樹。今桑園面積比1977年增加1.5倍。
體制改革
農業高級社時集體種桑,共育室養蠶。人民公社化後生產隊和大隊兩級種養。1984年初,實行家庭聯產專業承包制,村委會與蠶農訂立15年的種養契約,蠶農思想穩定,積極性提高,蠶繭產量不斷增加。從1974年起,春蠶張產連續9年超百斤。198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農業先進集體的稱號。1989年全村桑園成為縣高產模式栽培豐產方,其中593畝桑園列為示範方。省、市、縣科技部門、電視台曾多次來村拍制科教片、錄製電視新聞,介紹雅張村種桑養蠶經驗。1990年全村養蠶戶360戶,產繭12.51萬公斤,產值141.96萬元,戶均收入3943元,其中有11戶產繭500公斤,收入5000元以上,最多一戶產繭一噸,收入超萬元。1992年產繭13.99萬公斤,產值141.79萬元,與建設縣蠶桑基地以前的1977年相比,蠶繭產量增加6.4倍,產值增加25.5倍。躍居錢塘江南村年繭產量之冠,成為村民脫貧致富之源。199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304元。1986~1992年,雅張村連續7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集體。
辦學悠久
雅張村早在清嘉慶年間就設有學館,延師課讀。村人張景星幼時就讀學館,受其父指誨課藝,後補縣學生、廩膳生。道光元年(1821)中舉人,十五年登進士,為嵊縣科舉史上唯一的會元。宣統元年(1909)創辦張氏蒙國小堂。1912年改為高等國小,其時為嵊縣西鄉最興盛的國小之一。1941年擴為完全國小,學生百人左右,占全村學齡兒童半數以上。有十數人升入中學、大學。
1949年後,教育事業有較大發展。1952年村國小由私立轉為公辦。校舍原為清代建造的9間民房,1990年村投資建教學樓,共13間。1992年設6個班級,學生189人,教師8人,學齡兒童全部入學。1958年8月辦民中一所,設兩個班,學生百人,1962年7月併入石陽民中。幼兒教育始於1980年7月,在村完全國小設學前班。1986年擴為幼稚園,分大中小3班,現有入園幼兒66人,1987年被評為縣幼兒教育先進單位。1949年以來,村里曾辦過民眾夜校、速成識字法識字、半農半讀農中和業餘蠶桑學校等業餘學校。現村設有蠶桑技術輔導站,每年春秋二次對蠶農傳授種桑養蠶科學知識,聽課蠶農每次達300來人。全村現有大、中專生60人。1987年始,凡考入大學者由村里發給助學金300元、中專200元,鼓勵學生深造。
1955年村組辦俱樂部,農閒時至四鄰鄉村演出。1981年成立青年民兵之家和老年活動室,1991年辦起農民樂隊,並舉辦了有40餘人參加的圍、象棋友誼比賽,對前三名優勝者給予物資獎勵。
儒岙鎮轄村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儒岙鎮雅張村位於新昌儒岙鎮東北部,地處萬年山麓,距離縣城20公里,離儒岙鎮3公里,村邊有104國道線經過。二零零四年五月份行政村調整,本村東與班竹村接壤,南臨會墅嶺村,西接安山坪,北臨城南石竹村,下轄雅張、洪塘、地下坑三個自然村。2006年全村14個村民小組488戶1304人,耕地面積734畝,其中水田602畝,茶葉面積333畝,山林面積2627畝,糧食總產量259噸,人均收入72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