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斯傘房桉

雅各布斯傘房桉

雅各布斯傘房桉(學名:Corymbia jacobsiana (Blakely) K.D.Hill & L.A.S.Johnson)是桃金孃科、桉屬植物。樹高達20米。形成木質塊莖和根莖。是最容易識別的血木樹種,因為它的樹幹和樹枝上有細長的樹皮,冠葉上面非常有光澤的深綠色,下面顏色較淺,果實很小,呈桶形,背腹扁平,無翅種子;幼葉的下面覆蓋著簡單的毛髮。原產於澳大利亞(北領地)。生長在砂質壤土到高嶺石和岩石基質的坡地附近。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生態問題,

植物學史

1934年,植物學家威廉·布萊克利在他的書《桉樹的鑰匙》中首次正式描述了該物種,並將其命名為Eucalyptus jacobsiana。1933年,“麥克斯韋·拉爾夫·雅各布斯(Maxwell Ralph Jacobs)博士”在松溪以北16千米的地方收集了這些類型的標本。特定的種加詞jacobsiana,是為了紀念麥克斯韋·拉爾夫·雅各布斯(Maxwell Ralph Jacobs)博士,他是一位傑出的林業工作者,1945年至1961年擔任坎培拉澳大利亞林業學校校長。1995年,植物學家肯尼斯·希爾(Kenneth Hill)和勞倫斯·亞歷山大·西德尼·詹森(Lawrence Alexander Sidney Johnson)率先定義了傘房桉屬,他們將該物種的名稱改為Corymbia jacobsiana

形態特徵

  • 自然形態
樹高達20米。形成木質塊莖和根莖。樹皮粗糙和粘稠(長纖維)到小樹枝,淡灰色和黃灰色覆蓋在奶油黃色(未鑲嵌)。小枝在髓中缺乏油腺;光滑的。幼苗生長(灌木或田間幼苗至50厘米):莖橫截面圓形,具剛毛至粗糙,節處有剛毛腺;幼葉總是很短的葉柄,對生至少25個節,線形,長4.5-10.5厘米,寬0.2-0.8厘米,基部逐漸變細至葉柄,先端尖,邊緣全緣,下彎,非常有光澤,上面深綠色,無毛,底面蒼白,有稀疏剛毛,主要分布在主脈上,密布著短而簡單的白毛。成葉互生,葉柄長0.4-2.3厘米;葉片披針形至橢圓形或鐮刀形,長5.3-13.7厘米,寬0.7-2(3)厘米,基部逐漸變細至葉柄,邊緣全緣,先端尖,強烈變色,上面非常有光澤和深綠色,下面更淡,光滑,側脈與中脈成45°以上,網狀緻密到非常緻密,邊緣內脈可見,但靠近邊緣,從下側更容易看到,油腺通常呈島狀分布;無毛。
花序頂生複合,花梗圓形至有棱,長0.4-1.3厘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長0.2-0.8厘米。成熟花蕾倒卵形至梨形或近球形,長約0.4厘米,寬約0.2厘米,光滑,無疤痕(開花時兩帽狀體一起脫落),帽狀體圓形,具細尖到圓錐形或短喙,雄蕊內折,全部可育,花葯長圓形,背部著生,縱向開裂,花柱通常長,但在基部三分之一處膨大,直,柱頭鈍且具長乳突,子房3,胎座各具約3或4幾乎不同的胚珠行。花乳白色。蒴果有花梗(花梗長0.2-0.9厘米),瓶形頸部直立,邊緣不張開或幾乎不張開,或者如果頸部短,則果實多少桶狀,長0.7-1.1厘米,寬0.4-0.8厘米,光滑,花盤垂直下降,果瓣3,封閉。種子棕色,長3-5毫米,扁平,薄,碟形至長於寬,無翅,背面有內側淺龍骨,種臍腹面。
  • 培育的幼苗
子葉腎形至圓形;莖圓形橫截面,具剛毛,具短剛毛腺體;葉無柄或極短葉柄(葉柄至0.1厘米),對生至少25個節,線形至狹橢圓形,長4-11.5厘米,寬0.3-1.2厘米,基部漸細至圓形,邊緣下彎,先端圓形至尖,非常有光澤,上面是深綠色,無毛,下面是蒼白的,主要在主脈上有稀疏的剛毛腺體,並密布著從表皮長出的短而簡單的白毛。

產地生境

原產於澳大利亞(北領地),零星分布在松溪、蒂珀雷里附近以及馬蘭博伊東北部的阿納姆地以東更遠的地方。生長在砂質壤土到高嶺石和岩石基質的坡地附近。
雅各布斯傘房桉
雅各布斯傘房桉原產地

生長習性

該物種會長出木質塊莖,在幼苗基部附近開始發育。該物種擁有嵌入的營養芽,在樹冠被破壞後再生(例如火災)。該物種沒有採取落葉習性並繼續生長,直到天氣太冷而無法繼續生長。這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突然來襲的寒流傷害。如果有溫度波動,生長更加緩慢,例如在林地中,該物種就有機會停止生長,並進入休眠狀態,從而使它們更耐寒。

栽培技術

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價值

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具有多種意義和用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截止2019年,該物種已知有2000多顆。

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世界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布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