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在評論審美與文藝創造時使用的重要範疇。雅俗觀念由儒家美學提出,其後從道家而來的魏晉玄學的美學特別重視雅俗問題,並賦予了它以和儒家美學不完全相同的含義,對後世中國文人的審美觀念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俗觀
- 定義:中國美學在評論審美與文藝創造時使用的重要範疇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雅俗觀念的產生與儒家樂論直接相聯。《論語·陽貨》說:“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衛靈公》又說:“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孔子認為“鄭聲”是邪淫的,違背儒家正道,只有“雅樂”,如《韶》才符合正道,因此是君子治國應當採取推行的。孔子以是否符合儒家正道區分“雅樂”與“鄭聲”,因此“雅”即意味著符合儒家正道。在儒家樂論中,“雅”與“正”是分不開的。
孔子編集的古代詩歌絕大多數都可以配樂演唱,因此也是樂。孔子把它們劃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加以編排。《論語·子罕》說:“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這裡講的就是孔子編詩樂的情況,但未提及《風》。可能是因為在把屬於《雅》、《頌》的詩找出和分別編集之後,餘下的自然就是《風》。據《毛詩序》,詩言“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昭告於神明者也。”看現存《詩經》中詩,《風》是民間傳唱的歌曲,所言確是“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即為個人的抒情詩,《雅》則是君子議論天下政治的詩。詩雖分為《風》、《雅》、《頌》三種,但從孔子到後世儒家,並不認為三者有高低之分。《風》雖為民間傳唱的歌曲,但沒有被看做“俗”的、沒有價值的。相反,《關雎》一詩屬於《風》,孔子稱讚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又說:“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這裡的師摯是魯國樂官,“亂”指樂曲的高潮部分。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所說的“雅樂”只是與違背正道的“鄭聲”相對立,並不一般地與民間的歌曲相對立。“鄭聲”即鄭、衛之音,指鄭、衛民間男女互相求愛時所唱的歌曲。據有關記載推測起來,與原始社會的群婚、雜交的習俗的遺存有關,因此孔子認為它有違儒家正道,不利於國家的治理。主張“放鄭聲”。但孔子並不因此而否定民間的歌曲,也不否定泳唱男女之愛的歌曲。這從《詩經》的《風》,包含《鄭風》所收的詩可以清楚看出。
發展歷史
“雅”與“俗”的區分對立,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荀子·儒效篇》說:“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這是最早將“雅”與“俗”區分對立的說法。荀子所說的“俗人”,指“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的人;“俗儒”指雖身為儒者,但不明儒術,“繆學雜舉”,又平庸無能的人;“雅儒”指明禮義詩書,認真學習,不以不知為知,又努力實行儒家正道,不敢有所怠慢的人。荀子的說法雖不是針對樂、文藝而言的,但講了儒家對人品的雅俗觀,對論樂、文藝、文藝家人品的雅俗產生了影響。魏晉之際阮藉的《樂論》繼續說明孔子的“放鄭聲”的思想。認為“鄭聲”表現了一種輕薄放蕩的風俗,但未明確將“樂”的“雅”與“俗”相對立,第一次較為明確地論及這一問題的,是齊王僧虔。他在《樂表》中慨嘆古樂、“雅器”“十數年間,亡者將半。自頃家競新哇,人尚謠俗,務在噍危,不顧紀律,流宕無涯,未知所極。排斥典正,崇長煩淫”(《宋書·樂志一》,又見《全齊文》卷八),指出了“樂”的“雅”與“俗”的對立。至隋代,文帝在開皇十四年(594)所下《施用雅樂詔》中指示要推行“正聲雅樂”,同時又指出“人間音樂,流僻日久,棄其舊體,競造繁聲,浮宕不歸,遂以成俗。宜加禁約,務存其本”(《隋書·高祖紀》,又見《全隋文》卷二)。這種看法與王僧虔大致相同,但更為突出了樂的雅俗對立,採取了嚴厲的態度。
雖然在孔子之後,樂的“雅”與“俗”的對立日趨明顯、尖銳,但就儒家整個思想而論,“俗”仍主要是指違背儒家正道,並非不加區別地全盤否定民問音樂。因為儒家認為樂是“移風易俗”的重要手段,儒者又負有“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荀子·儒效》)的重任,所以民間的音樂、詩歌只要符合儒家正道,有益於“移風易俗”,仍是儒家所肯定的。也因此,漢代還有“采詩”的做法,收集民間詩歌,使“樂府”詩大為發展。至唐,白居易等人又發起“新樂府”運動。從美學上看,儒家所說的“雅”是符合儒家正道的意思,而符合儒家正道又是美的前提,因此要“雅”才能美,“雅”可以包含美;儒家所說的“俗”就其指違背儒家正道而言,是不可能有美的。但如以“俗”指民間的文藝,只要不違背儒家正道,同樣可以為儒家所肯定。儒家的雅俗觀念並不絕對排斥民問文藝,這是它的一個重要優點,與儒家的“民本”思想和重視社會風俗相關,並給了中國文藝的發展以良好的影響。但它以儒家觀念去評價民間文藝,又起著束縛、限制文藝發展的作用。總而論之,儒家的雅俗觀是從儒家政治倫理思想出發來評價文藝,因此它的政治倫理的意義大於美學的意義。魏晉玄學的美學將“雅”理解為一種超功利的、藝術的生活態度,這才使由儒家提出的雅俗觀具有了較為純粹的美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