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藏星系
- 所屬領域:天文學
哈氏天體,形成假說,
哈氏天體
這就是著名的“哈氏天體”,其由上個世紀50年代被天文學家亞特霍格(Art Hoag)偶然發現,所以其也被稱為“霍格天體”。該天體在外形上看,呈現出不規則形,即具有非典型的星系外觀特徵,看上去有點兒像土星的外圍環結構。其形成的原因,天文學家對此也眾說紛紜,完全不同於任何一種我們已知的星系,所以,也有研究人員稱其可能是另一個宇宙。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卡內基天文台的天文學家朗索瓦施韋策(François Schweizer)認為:對這個奇怪的星系,目前還沒有理論能解釋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從上個世紀50年代被發現開始,到現在已經有60年的時間了,天文學家對這個異常天體進行了不同觀測階段的研究,推測其可能是由於內部的引力分布所產生的環形結構,而最近的觀測表明,天文學家重點研究其核心位置以及外圍的環結構構成,但是在具體細節上還確實令人費解。
我們的宇宙,就像像是一個星系的遊樂園,充滿了各種各樣形狀的星系,其中大多數都是具有較為普通的外形,比如有呈現球形的外觀,橢圓形,還有扁平狀的類似光碟狀,像銀河系這樣帶有棒狀星系特點的螺旋星系,或者螺旋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更能體現自然界裡的事物具有藝術優雅的特性。但是,哈氏天體卻顯得如此與眾不同,超級怪異,當時天文學家亞特霍格發現它的時候,甚至不相信這是一個星系。
相反地,當時他更認為是發現了一個垂死的恆星,一種被稱為是行星狀星雲的天體,而外圍則是由星際氣體組成。但是,他自己卻也不滿意這個解釋,並指出,該星系外圍的環結構並沒有出現具有炙熱氣體的波長特徵。他進一步推測,星系外圍神奇的環結構可能是一個光學幻覺,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引力透鏡效應,其大概的原理是,當一個背景星系所發出的光線遇到一個強引力場,而發生的光線被引力場彎曲扭曲的現象。我們從前景星系的圖像中,看出光線被扭曲到何種程度,如果扭曲程度越大,則說明前景星系的引力就越強,這樣就可以解釋前景星系中的引力場情況。然而,這樣的解釋對哈式天體而言,卻顯得非常地失敗。
在1974年,對哈氏天體的核心觀測數據表明,其質量確實太少,這個情況就意味著,其並不具有超強的引力場,這就使得引力透鏡的假說顯得有些無力,因為如果沒有強大的引力,就不可能將背景星系發出的光線扭曲成一個超級環,而出現這樣一個超級大的星系環結構,就需要強大引力場支持。
形成假說
接著,在1987年,卡內基天文台的天文學家朗索瓦施韋策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曾建議,哈氏天體的形成原理是由兩個星系碰撞而形成的。具體的過程中,當一個質量較小的星系經過一個大質量的橢圓形星系,兩者發生了碰撞,較大的橢圓形星系被質量較小的星系從某一個角度上切入碰撞,兩個星系的核心質量部分構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核心結構,而較小的星系中用於形成恆星的氣體和材料就被大質量的橢圓形星系所吸收,最後形成了飄著星系之外的環結構。
驗證這個假說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我們可以尋找在哈氏天體周圍的星系碎片,如果確實是發生於兩個星系的碰撞,那就應該留下位於星系外圍微弱的星系碎片,碎片則是由星系碰撞而四分五裂所產生的。到目前為止,最具特徵的觀測是用俄羅斯6米直徑的大望遠鏡進行觀測,該項研究是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天文學家伊多芬克爾曼(Ido Finkelman)所領導,相關的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的每月通告上。
星系碰撞假說也搭存在著證據不充分的問題,哈氏天體的形成時間可追溯到30億年之前,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即使存在著碰撞留下的碎片,也將被抹去。目前,作為一個替代的解釋方案,天文學家推測哈氏天體的核心部位在早期未形成環結構時,曾通過自身的引力大量地吸積周圍宇宙空間的星際氣體,而多餘的氣體就在星系周圍形成了環結構。
對此,天文學家朗索瓦施韋策認為,這個觀點比較合理,但是,現在也沒有證據能證明哈氏天體不是由星系碰撞而產生的。而在30億年前的宇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件,使得宇宙中形成了如此怪異的星系,仍然不得而知。我們目前所作出的一些推測,僅僅只是各種假說,也可能全都不正確。儘管在天文學家眼中,哈氏天體是一個非常難啃的骨頭,且又具有令人驚訝的特徵,任何國際天文研究小組關於哈氏天體的研究報告都將引起廣泛的關注。由於研究對象的獨一無二性,因此,對哈氏天體的研究,證明其“身世之謎”依然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