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映片《隱牆》此片生動闡釋了社會環境在個體身上的投射和影響,是深刻的,甚至根本的。每一個個體都具有社會性,儘管我們中的很多人常常聲明:我這個人從不受旁人左右。事實上,脫離了自己的同類,任誰都會不安吧。
電影信息
編劇: Marlen Haushofer / Julian Pölsler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奧地利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2012-02-12(柏林電影節) / 2012-11-08(德國)
又名: The Wall
劇情介紹
一個孤獨女人的獨白與思索貫穿了整部影片,讓我在想這是不是根據書改編而成的。查了下簡介,果然是以一位奧地利作家Marlen Haushofer最暢銷的小說為藍本而拍。
影片幾乎無高潮,相信滿屏奧地利的大好河山和女主角的喃喃自語能讓不少觀眾昏昏欲睡。女主角跟隨一對老夫妻來到他們的山間小屋度假。老夫妻開車去另一個村子留下她與他們的狗說晚上回來,誰知竟一去不復返。第二天女主角和狗出門去找他們,不料被公路中央一道莫名的隱形牆“彈”了回來。接下來的幾天他們不斷在野外碰到這面巨大的隱牆。女主角漸漸明白:她與原來的世界隔絕了,未來不知將發生什麼,很可能她永遠回不去了。更令她無法忍受的是,她是這裡僅存的人類。
於是,她開始了一種新生活,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割草砍柴摘野果打獵通通上手。她第一次如此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忍受時間忽快忽慢的前進,而陪伴她左右的除了最初的那條狗,還有一隻已懷有身孕的貓與奶牛。她找到了一疊紙開始記錄每天發生的事,各種瑣碎的雜事、心情與思考。這些動物對她而言早已如同朋友、親人,她在日記里坦言,即使這樣她還是想活下去,但是她的動力與其來自自身,不如說是因為那肩負著照顧動物們的責任感。所以,她必須打獵,這意味著她必須違背她原來的原則去殺生。影片拍到一隻鹿被她打死抽搐了許久的揪心場景。她心情沉重地把鹿馱回家,無法安心入睡。她說,雖然打獵越來越順手,但她至今無法習慣這樣結束動物的生命。在此地,她是唯一一個有感知、有判斷力、有思想,唯一一個知道對錯、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又懷有憐憫與愧疚心的生物。然而,這種讓她區別於動物得以成為“人”的品質似乎在此顯得多餘。她希望自己能與其他動物一樣,單純無辜,為所欲為。但是,她知道,身為一個來自文明世界的異類,她沒有選擇。
她在這座山中生活了三年,三年里,原來那隻母貓和奶牛生下來的小貓、小牛還有那隻狗相繼死去。小牛和狗的死,可以說是本片唯一的一個高潮又有點匪夷所思的地方——女主角和狗從野外回家時,竟然看到一個鬍子拉渣的男人出現在家門外屠殺小牛,於是狗上前反擊,女主角在驚慌與憤恨之下衝進屋裡拿了獵槍把男人一槍擊斃。而此時那隻狗已經被男人的刀砍得奄奄一息了。
影片沒有交代為什麼突然出現了第二個人、為什麼他要殺了那牛,可能他也逃亡至此,發現一頭可以吃的牛。影片也沒有讓女主角對此有疑惑。她開槍打死他時,完全沒有像最初開槍打死鹿時那樣猶豫、愧疚。她至始至終只是不明白那男人為何要殺她的朋友,而壓根沒想到:原來她不是一個人,原來還有一個同類和她處在同一困境中,他們也許能並肩“作戰”或找個伴。我覺得,此時的她已經完全與動物們融為了一體,他們才是同類;而那個新出現的男人是一個異類,是一個殺了她同類的畜生。
影片的最後,依然沒有奇蹟,日子還是這樣循環往復,看不得盡頭。冬天陰冷的小屋裡,女主角坐著寫日記,母貓靜靜蹲在旁邊。她說,今天是她最後一天寫日記了,因為,紙都寫完了。以後她將不再記錄,繼續生活。
這部電影的主題看上去與《魯濱孫漂流記》相似,但仍存在著根本差異:魯濱孫不是在一個封閉的地方,多年以後,他遇到了人類,並且終於回到了家鄉。而這影片,並沒有讓我們看到這個希望。如果讓美國人拍,多少可能會把它拍成懸疑災難勵志片。但奧地利人將它演繹成一部較為壓抑的文藝片,真實呈現了一個女人、一個人類在一個封閉狀態下有悲有喜但更多的是一種平靜自然的生活、以及對自然、生命、孤獨、自我的思考與追問。至於那堵“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它應該無處不在吧,我們往往感覺到了它,卻觸不到它。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Frau | 馬蒂娜·戈黛特 | ---- |
Mann | 沃夫岡·M·鮑爾 | ---- |
Luise | 烏厘克·貝穆龐德 | ---- |
Keuschlerin | Julia Gschnitzer | ---- |
Hugo | Karlheinz Hackl | ---- |
Keuschler | Hans-Michael Rehberg | ---- |
職員表
編劇 Writer:
Marlen Haushofer ....(novel)
朱利安·鮑斯勒 Julian Pölsler ....(adaptation)
製作人 Produced by:
Jimmy C. Gerum ....line producer
Rainer Kölmel ....producer
Antonin Svoboda ....producer
Bruno Wagner ....producer
Wasiliki Bleser ....producer
攝影 Cinematography:
Markus Fraunholz
Martin Gschlacht
Bernhard Keller
Helmut Pirnat
Hans Selikovsky
Richard Wagner ....(as Richi Wagner)
剪輯 Film Editing:
Thomas Kohler
Bettina Mazakarini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Ingrid Leibezeder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Marco Pelzel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Irene Iversen ....assistant director
獲獎記錄
第40屆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土星獎(Saturn Awards)提名
最佳女主角 馬蒂娜-戈黛特-《隱牆》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Coop99 Filmproduktion
Starhaus Filmproduktion
Bayerischer Rundfunk (BR) [德國] (co-production)
ARTE (co-production)
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 (ORF) [奧地利] (co-production)
Östereichisches Filminstitut [奧地利] (support)
Wiener Filmfinanzierungsfonds [奧地利] (support)
Filmförderung des Landes Oberösterreich (support)
FFF Bayern (support)
Deutsche Film Fernsehen (DFF) (support)
發行公司
StudioCanal (2012) (Germany) (theatrical)
其他公司
Car Motion Service (CMS) car rental
Grizzly Filmbau GmbH set construction
Insane4frame editing
Patin-A costumes
相關影評
嚴絮隨著年紀漸長,我對一些自我絮叨的電影產生了一種乏意,它極考驗耐力以及對細碎的歸納總結。獨白式的電影曾是我的最愛,比如在王家衛的電影裡,總能找到刺穿心境的某種況味。德國電影《隱牆》便是典型的獨白式電影。看過之後,頓想起一句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在敘事上,本片按照倒敘和現實交叉的方式進行。女主角成為惟一的表演者和敘述者。故事看起來像是驚悚片。一個女人一覺醒來發現只剩她和一隻狗,在所住的木屋附近都有一層隱牆包圍著,簡單地說,她被世界隔離,孤立無援。剛開始導演也有意識得把片子往懸疑和驚悚指引,被世界隔絕造成的心理恐懼比看《貞子》還可怕。前半段,導演極力渲染女主角的絕望壓抑和彷徨無措,沉到谷底的悲哀令全片蒙上一層陰沉的基調,如同片中深不見底的森林。 近年來或許是憂患使然,歐洲的導演喜歡拍反思性的電影。他們排斥好萊塢式大團圓的結局,結尾處往往人性得不到升華,更加殘酷。比如丹麥電影《狩獵》,最後的一記冷槍將前面的其樂融融徹底否定。而在本片中,導演也嘗試做一些反思性的呈現。比如人一旦脫離現代科技,如手機、電視、冰櫃、汽車之後會怎么活?科技對我們的影響力到底多深?以及追問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關係等等。 主題是好的,但如果僅用獨白來呈現這一切的話,力度顯得蒼白。女人的獨自絮語和意識流的心境只能像涓涓細流一般,沒有驚濤駭浪爆發的力量。導演的意圖是先將女人置於拋物線的底端,然後看她如何應對。萬念俱灰的女人開始適應絕境,完成了從都市白領到鄉野村婦的改變,除草,與一隻狗一隻貓和一頭牛相伴,寫日記,劈柴,打獵。看到這裡,你會震驚於人的生存本能和韌性,人的身體裡對絕境無奈又必須前進的某種潛力。 與她相依為命的小牛和狗的死,是本片唯一的高潮。導演用慢鏡頭的方式呈現出女人的倉皇失措和行動力之果敢。她拿起槍,對準闖入她地盤大開殺戮的人。然而這也是本片最匪夷所思的地方,既然有人的出現,證明隱牆已經消失,而女人卻不願走出。最後生活仍在繼續,只是女人已經沒有紙和筆寫日記了,她選擇繼續生活。 人在封閉的狀態中,或許能收穫一種平靜自然的生活,更多對自然、生命、孤獨和自我的思考和追問。就像女人說的,沒有回憶,沒有念想,只是感覺到下雪時世界被巨大的靜謐包圍。至於那堵看不見的“牆”,顯然有隱喻的作用,實際上,它在現實中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