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的流變

隱喻的流變

《隱喻的流變》是南大教育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依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喻的流變
  • 作者:張依萍
  • 出版社:南大教育
  • 出版時間:2009年
  • 頁數:195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9834442408 
內容簡介
再認識楊牧:序《隱喻的流變》 溫任平 張依蘋邀我為她即將出版的碩士論文《隱喻的流變:楊牧的散文研究(1960-2001)》寫序,依蘋刻下在拉曼大學任教,她的碩論完成於2001年5月,文長近12萬言,提要鉤玄,寫得十分用心。我自1977年為《紫一思詩選》寫序以來,大約完成了30篇序,除了〈與傅承得聊天〉那篇序較短外,其他序文篇幅可觀,以新批評加上傅萊(Northrop Frye)的原型、神話研究,月旦作品的藝術表現,褒貶之間,往往不假辭色,因而有1985年持續五個月的端木虹事件之爆發。有人告訴我寫序像公司開張,找個社會賢達致詞,說些好話、場面話,變相打廣告,這種事我不屑去做,雖然這樣做會皆大歡喜。 本來以為替張惠思的詩集《站在遺忘的對岸》寫成長序後,就不再寫序了。這次毫不猶疑地答應依蘋的邀序,原因可能是她研究的對象是楊牧,一個我“有話要說”的詩人/散文...(展開全部) 再認識楊牧:序《隱喻的流變》 溫任平 張依蘋邀我為她即將出版的碩士論文《隱喻的流變:楊牧的散文研究(1960-2001)》寫序,依蘋刻下在拉曼大學任教,她的碩論完成於2001年5月,文長近12萬言,提要鉤玄,寫得十分用心。我自1977年為《紫一思詩選》寫序以來,大約完成了30篇序,除了〈與傅承得聊天〉那篇序較短外,其他序文篇幅可觀,以新批評加上傅萊(Northrop Frye)的原型、神話研究,月旦作品的藝術表現,褒貶之間,往往不假辭色,因而有1985年持續五個月的端木虹事件之爆發。有人告訴我寫序像公司開張,找個社會賢達致詞,說些好話、場面話,變相打廣告,這種事我不屑去做,雖然這樣做會皆大歡喜。 本來以為替張惠思的詩集《站在遺忘的對岸》寫成長序後,就不再寫序了。這次毫不猶疑地答應依蘋的邀序,原因可能是她研究的對象是楊牧,一個我“有話要說”的詩人/散文家。這也算是因緣吧。 中國學界碩士論文一般上篇幅較短,出版成書的碩論,可謂鳳毛麟角,博士論文整理後付梓的倒不難找。收到依蘋寄來的稿件的同一天,我剛好讀著許子東的博論《為了遺忘的集體記憶》。許子東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念碩士,在香港大學中文系考哲學博士,我稍微比較了一下兩人的學術背景與論述的話語特徵。張依蘋與許子東同是中文系科班出身,都借用西方的學術資源以豐富與深刻化自身論文的思想內涵,但語言文體很不一樣。大陸兩岸的論述文體的差異,筆者將來會寫篇文章談談,拋磚當然是為了引玉。 近十年來,我在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的專欄曾經不止一次探討楊牧的詩文風格與藝術表現。早在1973年筆者撰寫〈論思采的散文集《風向》〉即曾指出思采、賴敬文作品的葉珊化,並且暗示他們的散文創作可能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成了“小葉珊”。1979年我寫成〈從楊牧的《年輪》看現代散文的變〉,發表於台大外文系出版的《中外文學》月刊第8卷第3期,我用理性的筆觸寫自己對楊牧的鑑賞心得,並以感性的曲筆表達我對他的讚羨仰慕之情。最近一篇〈寂天寞地即驚天動地談楊牧〉,去年8月刊星洲日報〈靜中聽雷〉,距今不足一載。依蘋邀我寫序,我想她覺得我應該是葉珊/楊牧的知音。依蘋的碩論對楊牧推崇備至,,從葉珊到楊牧,這四十年來楊牧如何完成他的“文學人格”,能找到另一個人共同賞析,未嘗不是件賞心悅事。 張依蘋的碩論頗長,她從蘇珊蘭格(Susanne K.K.Langer)的美學理論為背景闡述作家從感情到形式的具現,表象、虛象、幻象的層次關係,從符號到隱喻到象徵,說起來這些都是吾人熟知的美學知識,卑之無甚高論。重要的是,楊牧的散文,一方面是詩的延伸與衍變,另一方面楊牧的散文詩或後期的“議論散文”(這當然與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迥異)往往拒絕囿限於文類的限制,用依蘋的觀察: “打破散文與詩體例…...或者說,復原先秦文學的文學規範,不露痕跡的融中、英、少數德法的文字、翻譯、文學評論、小說、戲劇、詩、散文、隨筆等進入他的‘散文’,卻能構成一致性,統領這一切的就是其思想------情感主體。” 有關文類的逾界現象,梁實秋先生在30年代即曾論及,但似乎並未引起當時中國學界的注意。余光中寫過一篇〈食花的怪客〉,介乎散文與小說之間,作品中的文學教授心神恍惚,浮上來的虛象或幻覺,帶點魔幻的驚悸趣味,但這只是余翁少壯時期的戲作,不像楊牧的大規模經營,虛實相應,瓜瓜藤藤,枝蔓相連。依蘋循其生成過程以“隱喻的流變”追索其發展脈絡,強調隱喻本身的功能與變化。這當然是正確的。換言之,從葉珊到楊牧,藝術家是不斷在擴展其隱喻的時空與地理版圖。 從修辭學的角度看,比喻包括明喻、暗喻(隱喻)、曲喻,還有錢鐘書先生所說的圓喻,還有所有一流詩人都會嘗試的“換喻”(metonymy)。比喻乃詩人先天之稟賦,雖在父兄不能傳之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