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隨感二題
- 作者:劉振凱
- 作品出處:中國作家網
- 文學體裁:隨筆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
內容簡介
《讀懂死亡》是作者對死亡的通透解讀和達觀認知,《公恩私謝種種》則告訴人們: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
作品鑑賞
隨感二題
讀懂死亡
波特萊爾將死亡比作遠行。這個比方打得很好,超然,輕鬆,國人近年來也開始使用。實際上,對於死,中國人歷來有十分冷靜的看法。孔子說:“自古皆有死。”說死是人生之旅的終結,任何人無法避免。陶淵明說的更多:“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陶令的態度夠灑脫了,心平如鏡,順其自然。這位老先生生前就寫過一篇《自祭文》。
清代文人袁枚亦效仿陶氏寫自輓詩:“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無端,其去亦無故”、“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詩前序曰:“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此時袁公已75歲,痢疾不見好轉。給袁枚自輓詩唱和的有當時名流姚鼐、錢大昕、洪亮吉、趙翼等。
敢於在生前自祭、自挽,表現了一種達觀的態度。郁達夫從50歲起,每年要寫一篇遺囑。畫家黃苗子在70歲和75歲時寫過兩篇《遺囑》,特別好讀,生命的灑脫達到極致。比如:“關於骨灰的處理問題,曾經和朋友討論過,有人主張約幾位親友,由一位長者主持,肅立在抽水馬桶旁邊,默哀畢,就把骨灰倒進馬桶,長者扳動水箱把手,禮畢而散。”
讀懂死亡。
公恩私謝種種
當今之時,公恩私謝的情況實在不少。某官員給某百姓解決了問題,本是照章辦事,公事公辦。但某百姓“過意不去”,總要對某官員酬謝一番,或送菸酒,或送羊腿,或送紅包,花樣不少。如此這般,辦理妥帖,某百姓才心安理得,也消解了幾多負債感。也有某些官員特別計較此類事端,百姓若不酬謝,就在心裡記他一筆,總覺得百姓對他有一宗“未了債”,弄不好下次百姓辦事時,早就給人家預備了一雙小鞋。
明朝正統·景泰年間的大理寺卿薛瑄為官,主張公不私謝,他說:“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明代吏部尚書王翱不在家裡辦公,廉潔為政的故事,不也是主張“宅無私謁”嗎?
當今之時,此類事若要說個究竟也很簡單:百姓是主人,自當理直氣壯;官員是公僕,為民辦事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