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紫微城之所以位於都城西北隅而不居中,是因為
洛陽盆地西高東低,東廣西狹,而紫微城的中軸線又因對準伊闕而偏向西北;洛河在軸線以西為東北流向,難以營造
里坊,在此自然因素的限制,使得紫微城處於都城西北隅而未能居中。而
隋唐洛陽城的西北隅是全城的最高處,紫微城選在此處可
高屋建瓴,俯瞰全城,有利於紫微城防禦。
宮名考義
“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後漢書·卷四十八》)為突出皇宮的正規性、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達到“
天人合一”,古人便將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人間皇帝自詡為天子,其居所應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故而隋唐洛陽城“
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河南志·卷三·隋城闕古蹟》)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紫微宮即
紫微垣,是天上星官
三垣(
太微、紫微、天市)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的位置,稱
中宮,有“紫微正中”之說,符合“擇國之中立宮”的規劃理念。
歷史沿革
大業始建
公元604年,隋煬帝即位四個月後登洛陽北邙山,視察洛陽地形。初四,徵調成年男子數十萬人挖掘壕溝,從龍門向東連線長平、汲郡,抵達臨清關,渡過黃河後,再延伸到浚儀、襄城,最後到達上洛,用以設定關卡加強洛陽周邊防衛。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下詔營建東京。
隋煬帝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並下詔令尚書令
楊素、將作大匠
宇文愷等,於洛陽故
王城東、
漢魏洛陽城西,營建東京。每月役丁200萬人,其中築宮城者70萬人,建宮殿牆院者10多萬人,土工80多萬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10多萬人。
隋煬帝大業二年春正月(公元606年),紫微城乃至整個東京洛陽正式建成,“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隋煬帝
大業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亂,隋煬帝被弒。洛陽城被李密重重包圍。六月,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楊侗為帝,即
隋哀帝;宇文化及的叛軍到達洛陽城郊外,意圖攻克洛陽作為根據地。
公元619年5月23日,
王世充廢隋哀帝,兩個月後弒之,隋朝亡。王世充自立稱帝,國號鄭,定都
洛陽,居於紫微城,年號
開明。
顯慶再建
唐高宗
顯慶元年(
656年)在隋朝
乾陽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座
乾元殿。乾元殿東西面廣345尺,折合今尺為101.43米;其南北進深為176尺,折合今尺為51.744米;其高120尺,合今尺約為35.28米。這座建築在高度上已經與如今尚存的
明清故宮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廣與進深的尺度,卻是
太和殿的1.5倍。
顯慶二年(
657年),
唐高宗頒布《
建東都詔》,建都洛陽,
改洛陽宮為東都,實行兩京制;“式表
宸居”,把紫微城由行宮提升為帝國
正宮,當作自己的東宅。高宗常常對
韋弘機說:"兩京,朕東西二宅,來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
麟德二年三月十二日,所司奏紫微城內
乾元殿、應天門(時稱
則天門)建成。
武皇修葺
女皇
武則天登基稱帝後,將洛陽作為帝國的首都,稱
神都,為武周王朝的第一大都城。隨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全面東移,紫微城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峰。唐睿宗
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則天力排眾議,拆除紫微城之正殿
乾元殿(即隋之
乾陽殿),就其地創建明堂。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
公元690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建立武周政權。號“
聖神皇帝”,定都於洛陽,稱“神都”。居於紫微城,又斯號“
太初宮”。這裡,就是女皇理政、禮佛、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廣闊的隋唐洛陽城遺址群中,武則天在巍峨壯麗的紫微城中,修建了
明堂、
天堂、
天樞等建築,構成了一條壯麗的
天際線,使紫微宮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明堂(
萬象神宮)、天堂(
通天浮屠)被稱作紫微城的核心所在。
武則天
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即
武則天稱帝後的第五年,武則天的面首
薛懷義失寵後放火燒了明堂身邊的天堂。然而由於明堂離天堂過近(考古勘察知,兩者之間的夯土地基僅距16米),“
證聖元年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災,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毀”。明堂天堂被毀對
武則天打擊很大,然而她並沒有灰心。
公元695年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造明堂。又鑄銅為
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公元696年三月,新
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
武周明堂,又號曰“
通天宮”。皇城和宮城西面則是皇家園林——大唐
芳華苑(隋
西苑),
武則天時,
洛陽榮升為
神都,芳華苑則隨之被定名為神都苑。
毀於兵燹
然而在
安史之亂中,紫微城正殿明堂被叛軍和回紇兵兩次焚燒,於公元762年被徹底損毀。至此,象徵國運的明堂在見證大唐盛衰沉浮與榮辱變遷後,在戰火中轟然倒塌,化為焦土殘垣。
隋唐兩代的最高統治者先後居洛陽城半個多世紀,
武則天時期更是長期居住在東都。五代時梁、唐、晉曾都在此建都。宋時稱為“
西京”,宋金之際,紫微城全體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前後歷時530餘年。
宮城新生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
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利用好隋唐洛陽城歷史文化遺產,洛陽市堅持文物保護與城市更新的有機結合,積極推進隋唐洛陽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在紫微宮遺址內實施了明堂天堂遺址、
九洲池遺址和
應天門遺址的整體保護展示工程。特別是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成開放後,稱為
明堂天堂景區,既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和文化品位,也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已成為展示古都洛陽文化魅力的新地標和城市名片。如今,
隋唐洛陽城已成功入選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洛陽市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洛陽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全力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日前,洛陽市正圍繞著力建設歷史隋唐、生態隋唐、品質隋唐、國際隋唐的規劃定位,積極推進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對47平方公里隋唐遺址實行全場保護。
2018年,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和南城牆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開工建設;在紫微城遺址內,
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建設已完成,計畫2019年9月完成;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現正按計畫進行施工,計畫2018年12月完成。屆時,一個國際標準的國家歷史
文化公園將展現世人面前。
宮城規模
隋朝東都紫微城,貞觀六年唐太宗號
洛陽宮,武則天時稱
太初宮。在東都洛陽城西北角。宮城東西寬2080米,南北深1977米,主要分三部分。中部為大內,寬1030米,面積為4.2平方公里。相當於約六個故宮大小。(故宮總面積為0.72平方公里)。東部為東宮,西部為西隔城,均寬340米。它們之外側各有夾城,分別寬190米和180米。
隋洛陽城不對稱,這是由於
洛水自西南向東北穿城而過,導致城市西部寬闊;同時由於城北依山而建,受地域環境的制約,只能將廣大的禁苑建在城西。這也便利了宮城與禁苑之間的交通。宮城、皇城居於城市西北高地,城池堅固,內外砌磚,且宮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圓璧城與
曜儀城,東有東城,南面又有
洛河,便於防禦,城市的防衛更加嚴密。坊里的設定更加規整,注意利用自然條件便利城市交通,市場的眾多以及水利渠道的設計更多地考慮了工商業。這些都是當時洛陽在中國城市建設上獨具的特色。傅熹年認為:隋代洛陽城的宮城不居中,違反了自魏晉以來形成的都城布局傳統,之所以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是因為隋朝洛水穿洛陽城而過的布局是效法南朝的建康城。而在宮城和皇城所處城市位置上,則是沿襲了北朝都城的舊規。因此,隋洛陽城的規劃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設的經驗,是這一時期國家統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體現。
唐
神都洛陽的皇宮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築規模和樣式,皇城繞其四周。它位於皇城之北,西有夾城,東有東城,北有圓壁、
曜儀之重城,整個宮城落入皇城北部。據考古勘察,城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九百七十七米。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
定鼎南路、
周公廟至予通街國小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兩千零七十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
凸”狀。城垣高四丈八尺,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厘米,內外皆包磚。因此,
神都洛陽宮城無論在建築的氣魄上,還是在防衛的嚴謹上都超過了
隋朝。
皇宮布局
紫微城位於皇城之北,“以象北辰籓衛”,為天子所居之地。隋代洛陽城紫微城的規劃分七個小城,中為洛城(即大內),是皇帝居住和朝政之所,是象天樞,左右四城(東西夾城、東西隔城)為四輔星,北側二城(曜儀城、圓壁城)為禁軍所在,此七小城與北斗七星相對,故稱為紫微城或紫微宮。唐代時,在曜儀城南增加了玄武城。
紫微城東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回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南面有三門,中間正門為
應天門,東為興教門,西為光政門。應天門內為乾元門,乾元門內為皇宮正殿
乾陽殿(唐改為
乾元殿,武周改建
明堂)。
紫微城三大殿依次為:
乾陽殿(唐稱
乾元殿)、
大業殿(唐稱
貞觀殿)、徽猷殿。三朝前後相重,以宮城正門
應天門(則天門)為大朝(外朝),朝區正殿
乾陽殿為日朝。寢區正殿大業殿為常朝。其中乾陽殿規模最大,其體量和面積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宮殿之一。乾元殿不僅為上朝之殿,帝國每年的元日大朝會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舉行。
綜觀隋所建
大興宮(入唐改稱
太極宮)、紫微宮的布局,和南北朝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宮牆由內外三環改為前後數重,自南而北分全宮為朝、寢、後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區主殿只有太極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東堂和西堂;其三,
朝堂及
尚書省由原在
太極殿東南遷出宮外,自魏晉以來在朝區東側由朝堂、尚書省、司馬門形成的東側次要軸線從此取消;其四,魏晉以來在太極殿舉行的大典改在宮中正門
承天門,在東堂和西堂舉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動改在太極殿和其後的
兩儀殿,宮中象徵三朝的建築,由太極殿與東堂、西堂形成的東西三殿並列,改為
承天門、
太極殿、
兩儀殿形成的一門二殿前後相重。這些不同表明中國宮殿布局在隋唐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宮城
這座新建的都城,主要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於
大業元年(605)由衛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築,“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餘里,高四十七尺”。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長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皇城東西五里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長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城高三丈七尺。宮城北面又有圓璧城與曜儀城,起保衛宮城的作用;東面則修建有
含嘉倉城和東城。皇城和宮城西面則是皇家園林——
西苑,入唐改稱
芳華苑,武則天時期更名神都苑,亦有人稱之為
上苑。
大內前為朝區,後為寢區。朝區最前為大內正門
則天門,上建高兩層的門樓,門外左右建闕,形制與大興宮承天門近似,而規模過之。朝區主殿為
乾陽殿,是面闊十三間、高約50米的巨大殿宇,四周有廊廡,四面開門,形成全宮最大的宮院。南門乾陽門南對則天門。東西門外各有東西向街,東門街北為文成殿,西門街北為武安殿,二殿與
乾陽殿東西並列,也各有門廡,形成獨立宮院。東西門南側為官署,東為
門下省,西為中書省。在乾陽、文成、武安三殿之北是宮中第一橫街,東西端分別通入東西隔城,街北即寢區,是朝寢兩區分界線。寢區中為主殿大業殿,南有大業門,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大業殿左右各有若干殿與之並列,均為獨立宮院。大業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外臣不得進入。寢宮中軸線上主殿名徽猷殿,它的左右和後方又有若干殿。大業、徽猷兩組宮院前後相同,加上周圍各殿,用圍牆封閉,共同組成寢區。大內之西,在西隔牆內北部有九洲池,也是
苑囿區。池北為皇子住所,池南有舉行大宴會的五殿,是由五座殿聚合成的巨大樓閣。
綜觀隋所建大興宮、東都宮的布局,和南北朝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宮牆由內外三環改為前後數重,自南而北分全宮為朝、寢、後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區主殿只有太極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
東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
尚書省由原在太極殿東南遷出宮外,自魏晉以來在朝區東側由朝堂、尚書省、司馬門形成的東側次要軸線從此取消;其四,魏晉以來在太極殿舉行的大典改在宮中正門承天門,在東堂和西堂舉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動改在太極殿和其後的兩儀殿,宮中象徵三朝的建築,由太極殿與東堂、西堂形成的東西三殿並列,改為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形成的一門二殿前後相重。這些不同表明中國宮殿布局在隋唐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宮城正門
應天門為隋唐洛陽城紫微宮宮城的正南門,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和開展外交活動的地方,功能類似北京
午門。
武則天稱帝等儀式都在應天門城樓上進行。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其中闋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來計算,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當代的十二三層樓高,比北京的
天安門還要高。
洛陽城
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
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城
門闕遺址。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丹鳳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
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宮城正殿
隋乾陽殿
乾陽殿為隋朝洛陽宮城紫微宮的主殿,隋稱
乾陽殿,唐時又稱
乾元殿、萬象神宮、通天宮,五代後晉、後唐、後梁時又稱朝元殿、宣德殿。乾陽殿從地面至鴟尾的高度為170尺,折合今尺為49.98米,其高度比當代尚存的明清
太和殿、
祈年殿都要高出許多,其體量規模之大令人驚嘆,是中國古代規模最華麗的宮城正殿之一。
唐乾元殿
隋末秦王
李世民攻克洛陽後,因為看到其宮殿過於奢侈,而曾“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顯慶元年,敕司農少卿田仁佐因舊余材,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至麟德二年三月十二日,所司奏乾元殿成。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建造的這座乾元殿,尺度記載比較細緻,因為初唐之時,去隋不遠,且唐代乾元殿仍因隋乾陽殿之舊址而建,在尺寸上也有可能因應了隋代舊尺,我們仍以一尺為0.294米計算,推測出這座大殿的基本尺寸:其東西面廣345尺,折合今尺為101.43米;其南北進深為176尺,折合今尺為51.744米;其高120尺,合今尺約為35.28米。這座建築在高度上已經與如今尚存的明清故宮
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廣與進深的尺度,卻是太和殿的1.5倍。
武周明堂
明堂,亦稱天宮,是
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築”中最高大的兩個建築之一,為武則天時期洛陽
太初宮的外朝正衙主殿。明堂原為隋煬帝時所建的
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易名。
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則天下詔拆除了正殿
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初號“
萬象神宮”。武則天
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毀之後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後曰“
通天宮”。
據《
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明堂共三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為
萬象神宮。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建築,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米,唐代建築技術之巔峰巨作。其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
明堂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內,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
大遺址之一。武則天時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遺址宮城核心區保護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築,保護展示工程於2012年4月初步落成。
明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
禮制建築,為儒家的禮制建築典範,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
祈年殿”所延用。
價值影響
政治影響
隋煬帝營建的
洛陽城,南對
伊闕,北倚
邙山,東逾
瀍河、
洛水縱貫其間,都城分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唐、五代、北宋仍作都城或陪都,相繼沿用530餘年。洛陽宮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獨特布局,整齊劃一、以里見方的棋盤狀里坊布局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長期居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也曾以此為都,但都城範圍遠比隋唐洛陽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陽城的宮城紫微宮。
歷史價值
隋唐洛陽城在隋唐時期是
大運河的
樞紐城市,它將國家
漕運系統與城市布局進行了密切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城市格局與物流能力直接結合的典型案例,對我國古代漕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建築影響
隋唐洛陽城的整體格局中包含了諸多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模式,如空間布局軸線、城郭制度、里坊制度等,是中國農耕文明中期傳統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對我國北方和東亞各國古代城市的規劃產生過深遠影響。如:渤海國的龍泉
上京與中京、東京以及日本7世紀後半葉到8世紀後半葉修建的藤原、
難波、
平城、
長岡、平安五座都城的規劃設計,都明顯受到隋唐洛陽城的影響。隋唐洛陽城的洛南里坊遺址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現僅存的具備系統地進行考古研究的里坊遺址區,是中國農耕文明時期城市住居模式的最佳範例。
武則天時期紫微城正殿——
明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
禮制建築,為儒家的禮制建築典範,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
祈年殿”所延用。
洛陽紫微城
應天門雙向三出闕,兩側共六闕,城樓上有兩重觀,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兩重觀”、“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
都城門。是古代天子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城
門闕遺址。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的
丹鳳門和明清的
北京故宮
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