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唐棺槨雕刻
- 外文名:outer coffin sculpture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時期:隋唐時期
- 所屬國家:中國
石棺,石槨,
石棺
石棺由棺蓋、兩幫、前後檔、棺底組成。如隋李和墓石棺蓋的上部,用減地平的手法刻出人首禽身、位置對稱的伏羲和女媧像。在四周及中線上又刻有數十個連續的圓形圖案,圖案以禽獸形象和聯珠紋組成,能辨認出的有象、虎、馬和雞等。左幫刻手拄長劍的 4個武士像,其後為騎在賓士的大虎身上的守護神,再後為飛天、怪獸和天鹿。幫的四邊飾以蔓草花紋。右幫刻守護神騎青龍,其他題材與左幫相似。前檔上部刻1對朱雀,中刻雙扇門,門兩側各刻武士1人。後檔上部刻一朱雀,中部刻玄武,下部刻在雲霧中奔跑的鹿。棺底刻峰巒起伏的大山和出沒於其間的各種野獸。石棺上所刻的畫面原曾塗彩和貼金。
石槨
石槨多刻作仿廡殿形式,由槨頂、槨身(門、窗、倚柱、牆)、槨底所組成。常見的石刻線畫題材有:①建築構件:瓦當、滴水、勾頭、門、窗等,②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翼獸,③花紋圖案:忍冬蔓草、石榴蔓草、纏枝蔓草等,④武士,⑤男女侍從,⑥伎樂:坐部伎和立部伎,⑦飛天,⑧星象圖和十二生肖。這些題材在石槨上的分布位置大致是:建築構件中的瓦當、滴水、勾頭,裝飾於槨頂;門窗在石槨正面;四神在槨外四面;武士在正、側面;飛天在正面上部,男女侍從、伎樂在石槨內部四壁;蔓草圖案裝飾在倚柱上和槨牆四周;石槨內部頂上刻星象圖。
李壽墓的坐部伎樂圖有女伎12人,分作3排,身著窄袖上衣,束長裙,披巾,跽坐演奏,所持樂器有豎箜篌、直項琵琶、曲項琵琶、箏、笙、橫笛、排簫、篳、鈸、鼓、腰鼓、貝。立部伎樂圖也為12人,3排,所持樂器大體相同,但有豎笛、琴,而無鼓類與貝。據《舊唐書·音樂志》考知,所畫為龜茲部樂。懿德太子墓石槨東壁外正中一塊石板上刻有唐代宮廷中的命婦像,左一人頭戴鳳冠,頂部插五樹花鈿釵,前後插步搖。穿寬袖長衫,下著長裙,腰系綬帶,足著雲頭履,右一人頭頂插六樹花鈿釵。據《舊唐書·輿書志》(卷四十五),右邊一人為五品,左為四品。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和章懷太子墓中石刻線畫中的侍女,有的抱鳳首壺,有的捧盤、盒,有的逗戲鳥雀,有的玩賞花枝,表現了深宮中侍女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侍女中有的身著圓領長袍,腰系荷包,反映了唐代女扮男裝的時髦風尚。這些石刻線畫的雕刻技法有2種:①減地平,即在石板上勾勒出表現的內容,然後用鑿將畫面形象周圍的石板剔出,以突出整體,最後以刀鐫刻;②平底鐫刻,即把石板處理平整後,勾出畫面形象,然後用刀鐫刻。
隋唐石刻線畫以人物畫為主,作者對生活觀察細緻入微,寫實能力也很強,通過各種人物的衣著、體態、動作、表情,表現了唐代貴族社會的部分生活景象。雕出的線條簡潔凝練,健勁有力,如屈鐵盤絲。據《唐六典》記載,從事石棺、石槨雕刻的工匠隸屬於甄宮署。這些無名工匠的藝術創作,表現出了唐代繪畫與雕刻所達到的高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