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肛蛙,其體形壯大,瞳孔略方形,趾端球狀和趾間滿蹼等特點與棘胸蛙類極相似。這種蛙就是由我國著名兩棲動物學家劉承釗等於1960年鑑定發表的新種。其名源於雄性個體肛部周圍皮膚膨脹呈方形囊狀泡隆起這一性徵。此蛙屬無尾目蛙科蛙屬棘蛙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隆肛蛙
- 目:無尾目 ANURA
- 科:蛙科 Ranidae
- 屬:蛙屬 Rana
- 種:quadranus
- 分布區域:秦嶺山區千米以上海拔的河流和水坑
- 物種命名人:Liu, Hu et Yang
- 命名年代:1960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生活環境,分布,
形態特徵
體側有黃色斑紋;背部的大小疣粒較分散;趾間滿蹼;雄蛙指上無婚刺;無聲囊。吻圓稍突出於下唇緣;吻棱明顯;犁骨齒髮達;舌大,後端缺刻深。
體較肥碩,無背側褶,頭頂及體前部較光滑,頭側和體背後部及體側滿布疣粒;鼓膜不顯。指、趾末端成球形,無溝;無指基下瘤;無跗褶或有;內掌突大而突出;趾間滿蹼,外側跖問蹼小,第1、第5趾游離側具寬的緣膜,後者達趾基部。
雄蛙肛部周圍皮膚光滑呈囊狀隆起,甚明顯;前臂不粗壯;胸、腹部無刺;肛內壁無刺群,肱骨正常.遠端外側無嵴棱,第l掌、指骨及前拇指骨不粗壯。
鼻骨大,兩內緣相接;蝶篩骨背面不顯或顯露少部分;額頂骨前後幾乎等寬;前耳骨大;鱗骨顴枝刀狀;舌骨體寬大於長,舌骨前突粗短,向外彎曲與舌角端部幾乎成一環。肩胸骨基部不分叉;上胸軟骨很小,只有劍胸軟骨的1/3;中胸骨粗短,啞鈴狀;劍胸軟骨後端有缺刻。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335~1 830 m山區的大小流溪或沼澤地帶。成蛙白天多隱伏在石塊下、小瀑布下的石洞內或草叢中,受驚擾後即跳入水凼內,並潛入水底石下或泥沙中。夜晚活動於溪邊或草叢中,捕食多種昆蟲及其他小動物,其有益係數為81%左右。4月中旬卵產於溪底石塊下,野外獲兩個卵群分別有卵l 230粒和64 l粒,卵群單層平鋪於石塊底面。蝌蚪多棲息於水的中層。
生活環境
成體棲息於河流、水溝和積水坑,也見於河邊山林中,白天多伏於較大石塊下或池邊洞中,極少外出活動,傍晚和黎明為其活動高峰期,爬於石塊上或水坑旁、驚動後迅速跳入水中。嗜食蚊、大螞蟻、叩頭蟲和蕪菁等,從胃中剖檢出小昆蟲等動物達20餘種,有益係數為81%。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為其冬眠期,主要靜臥於河流水中較大石塊下,4月初開始活動並準備產卵繁殖。其卵相粘在一起呈團塊狀,卵徑約2.5—3mm,卵膠囊透明、較堅韌,粘附於水流緩慢處較大石塊下面。7月份即可見到孵化出的小蝌蚪。
蝌蚪主要生活於靜水區和流動很緩的水域,常以口部吸附於石塊上。石塊附近的蝌蚪,白天常伏於石下,黃昏後外出遊盪。翻開石頭,即迅速游向另一石下,不易捕捉。每年5—9月,均可在同一水域見到處於不同變態期得蝌蚪。由於海拔較高,氣溫和水溫較低,結合飼養觀察,推測其一般需2—3年、以蝌蚪形式越冬,然後發育成小蛙。
隆肛蛙體形碩大、產肉率高、肉味鮮美,今年來有大量捕殺現象發生。雖然其生活於河流中,但也是消滅害蟲,保護農田的益蟲,應注意加強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分布
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茂縣、安縣、平武、青川、南江、萬源)、重慶(城口、巫溪、奉節、巫山、秀山)、湖北(丹江口、神農架、宜昌、巴東、利川)、湖南(桑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