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賽村

陽賽村

陽賽村,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安遠鎮,自公元1718年建村以來,已有300年歷史,從始祖張新算起,陽賽張氏族人已傳14代,後世族人主要分布於陽賽台子、大莊、西莊、獨莊、山莊、毛牛泉,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賽村
  • 外文名:Yang sai village
  • 別名:陽塞、陽寨、陽賽川
  •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安遠鎮
  • 坐標:105.218389, 34.856314
  • 始建時間: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 耕地面積:2330畝
  • 氣候: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人口:900人
  • 農特產:蘋果、花椒、胡麻油、土豆粉……
歷史沿革,人文古蹟,蒜黃咀梁,東堡子,麻黃咀堡子,張氏墓園,陽賽國小,山莊川國小,苜蓿溝水井,廣益壩,歷代名人,張新,張順義,張鴻翮,張國勛,張建勛,張榮德,張秉義,張箴,張景鐸,張自強,張效善,張余勝,張新子,張春蘭,大事記,後記,地圖,

歷史沿革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結束了元朝對中原地區97年的統治。
陽賽村鳥瞰圖陽賽村鳥瞰圖
為了恢復生產力,朱元璋制定了“移民墾荒”的政策,決計把農民從人多田少之處遷到地廣人稀之處。其中,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的大槐樹下,便成了此次移民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相傳,當日有一支移民自大槐樹下向西遷移,經過數月的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他們來到了荒遠偏僻的西北地區——甘肅省伏羌縣(即甘谷縣),這其中,便有陽賽村張氏族人的祖先。
張氏先祖落戶此地後,開渠引水、墾荒施種,經過數十年的辛勤耕作,原本無法生長的鹽鹼地成了一片沃土,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支系日漸龐大,轉眼成了方圓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陽賽張氏家譜》序《陽賽張氏家譜》序
公元1718年6月19日,在甘肅省通渭縣發生了一場裡氏7.5級的大地震,據《陽賽張氏族譜》記載 :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廿一日(公曆6月19)寅時,天翻地覆,罹難者比比皆是。然未有吾族之慘者:村之西有半篇山,崩馳數里,全村覆沒!……”
地震發生於當日凌晨四點,睡夢中的張氏族人無暇逃離,幾乎全部罹難,幸運的是,當時 張新 及其侄 張明德 二人出門在外,故而逃過一劫。
據傳,地震數日後,還有人聽到從廢墟底下傳來騾馬的啼叫聲。
震後,張新叔侄回到家鄉,在陽賽村一個叫“台子”的地方居住下來,此時,已到不惑之年的張新續娶了夫人魏氏。康熙六十年(1721)農曆八月初九,魏氏誕下一子,取名張明善。
明善公有六子:長子早逝無後,另五子分別為陽賽張氏五房族人的祖先。
自始祖張新算起,張氏一族已傳14代(截止2019年1月)。
陽賽村建村300周年大合影陽賽村建村300周年大合影
1912年之前:伏羌縣 禮辛里 平陽鄉 陽賽村;
1912年—1929年:伏羌縣 禮辛區 平陽鄉 陽賽村;
1929年—1949年:甘谷縣禮辛區平陽鄉陽賽村;
1949年—1958年:甘谷縣 禮辛區 平陽鄉陽賽村;
1958年—1962年:武山縣 禮辛區 平陽鄉陽賽村;
1962年—1969年:甘谷縣安遠區平陽公社陽賽村;
1969年—1972年:甘谷縣 向陽公社陽賽村;
1972年—1983年:甘谷縣 康家灘公社陽賽村;
1983年—2003年:甘谷縣 康家灘鄉陽賽村;
2003年至今:甘谷縣 安遠鎮陽賽村。

人文古蹟

蒜黃咀梁

位於陽賽村南部約一公里處,相傳當年張氏先祖便是自此進入這片山區的;
蒜黃咀梁蒜黃咀梁

東堡子

即永安堡,因其堅固無比,又被稱為“紫禁城”,位於陽賽村東山北山頭,修建於清同治元年 至 同治八年(1862年—1869年),乃當年為躲避回亂而建;
東堡子東堡子

麻黃咀堡子

位於陽賽村村南,始建於民國19年(1930年)前後,乃族人為躲避回人馬廷賢部燒殺搶掠而建;
麻黃咀堡子麻黃咀堡子

張氏墓園

位於陽賽村台子,始建時間不詳,修葺於2007年;
張氏墓園張氏墓園

陽賽國小

位於陽賽村村北,始建於1957年,創辦者為張樺等人,第一批老師為張尚智、張榮勝;
陽賽學校陽賽學校

山莊川國小

位於山莊川村西南方,於1974年由杏樹峴村學和山莊川村學合併而成。第一批老師為張六九、謝樹明、謝兔順、張友芳等;
山莊川國小山莊川國小

苜蓿溝水井

位於陽賽村東南苜蓿溝中,在沒有水窖和自來水的歲月,族人們便是在此挑水生活的;
苜蓿溝挑水苜蓿溝挑水

廣益壩

即山莊川水壩,竣工於2005年,位於陽賽村西北方。
廣益壩廣益壩

歷代名人

張新

(1673—1750)陽賽張氏始祖,其他信息不詳。

張順義

(1849—1869)男,陽賽張氏西商戶支系八世孫;
李鵬博創作的國畫《奪永安》李鵬博創作的國畫《奪永安》
同治八年(1869)四月初九,回匪圍永安堡數十日,為救汲水百姓,張順義以一人之力拒群敵於堡外數里,終因寡不敵眾而歿,享年二十又一歲;
時任縣長在大堂書神主,贈牌篇一個,對板一對;
陽賽張新支系三世五房五世孫張銘東先生,念其功德,為之創作戲劇《奪永安》,流傳鄉間。

張鴻翮

(1859—1930)字奮六,號泉坡,清庠員,陽賽張氏西商戶支系八世孫;
張鴻翮張鴻翮
自學醫術,是當時陽賽一灣為數不多的大夫之一;
私開書房,教授遠近孩童讀書識字;
1917年參與創建了何家坪學校;
1925—1927年期間任何家坪學校第4任校長;
1930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2歲。

張國勛

(1876—1947)伏羌儒生,字鼎臣,生於1876年2月,陽賽張氏西商戶支系九世孫;
張國勛張國勛
幼而孤苦,十歲喪母;長而有教,頗有文名。精《三國》,時人謂“冀城明三國者,無出其右”。臨終之時,猶手不釋卷。兼明刑法,有雄辯,說和解勸,為其所長。秉性剛烈,善惡分明,不畏強暴。郊野之民,輒請其寫訟狀、昭冤屈,是以民皆仰之若父母;
於1917年參與創建了何家坪學校。

張建勛

(1901—1937)字樹堂,陽賽張氏西商戶支系九世孫;
張建勛張建勛
曾任何家坪學校校長、安遠區區長等職。
1930年同張步渠、丁再謙諸人恢復辦學(1928年,因饑荒肆虐,學校停辦),並定校名為何家坪初級國小;
1930—1932年期間任何家坪初級國小校長(第5任)。

張榮德

(1910—1993)字馨如,陽賽張氏家族三世二房八世孫;
張榮德張榮德
早年從教於何家坪學校,先後任兩屆何家坪學校校長(1934—1936和1944—1946年間),為培養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
後半生輟教行醫,潛心鑽研各類醫書,成為鄉間名醫;
1949年參與編撰了第一部《陽賽莊張氏家譜》。

張秉義

(1925—1969)中共黨員,陽賽張氏家族三世六房九世孫;
張秉義張秉義
曾任大慶會戰供應指揮部政治處副主任、會戰機關政治處主任等職。

張箴

(1926—2015)中共黨員,陽賽張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孫;
張箴張箴
先後在西北公路局、西北交通部、第五工程局、甘肅省交通廳、第二工程局、深圳振興實業公司財務部門任職。公路工程局財務處長、總會計師等職。並先後擔任中國交通會計學會一、二屆理事、第三屆榮譽理事,陝西會計學會一、二屆理事,陝西交通會計學會一、二理事和副會長。曾主編《公路基本建設財務會計》一書,作為全國交通部門的教材和在職自學讀物;
20世紀80年代,同張自強、張效善等人向省交通局申請備案,修建了第一座貫寺大橋。

張景鐸

(1926—2016)著名書法家、詩人,陽賽張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孫;
張景鐸夫婦張景鐸夫婦
其書法作品曾入刻中國西王母碑林,獲得過迎澳門回歸書畫展金獎、“中華世紀藝術名家名作”金獎、“獻給祖國,獻給母親”中國書畫名家展金獎、慶祝中國工會成立70周年一等獎等;
其詩詞聯作品曾入編“當代愛國詩詞選”,“中華當代律詩選粹”、“輝煌21世紀中華詩詞集錦”等多種詩集。獲“桂冠詩詞藝術家”,“當代中華詩神”及特級書法師等稱號。

張自強

(1930年生)中共黨員,陽賽張氏家族三世五房八世孫;
張自強夫婦張自強夫婦
曾任中共甘谷縣第二區區委書記、縣委委員,中共武山縣委書記處書記,甘谷縣委副書記,中共隴西縣委書記,中共武都地委代理書記、地委書記,中共隴南地委書記,中共甘肅省委農村工作部部長,中共甘肅省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甘肅省監察廳廳長、紀檢委委員等職;為中共甘肅省第一次,第六次,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甘肅省第七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第一屆監察學會理事;
20世紀80年代,同張效善、張箴等人向省交通廳申請備案,修建了第一座貫寺大橋;其本人為推動家鄉“一戶一水窖”的政策,及上千畝梯田的修葺做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90年代初,在其努力奔走下,陽賽國小二層新樓得以落成;
1992年12月離休。

張效善

(1936—2014)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高級經濟師職稱,陽賽張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孫;
張效善夫婦張效善夫婦
曾任永登縣委副書記、縣長,蘭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甘肅省菸草專賣局(公司)黨組書記、局長、經理等職;
20世紀80年代,同張自強、張箴等人向省交通廳申請備案,修建了第一座貫寺大橋。

張余勝

(1954年生)中共黨員,陽賽張氏家族三世四房九世孫;
張余勝張余勝
曾任西和縣政府副縣長,中共武都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中共禮縣縣委書記(曾於1995年7月1日被中共組織部授予“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中共武威地委副書記、武威市委書記,中共蘭州市委副書記(期間於2003年兼任市政府常務副市長),中共甘肅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甘肅省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等職;
2004年,向省交通廳申請備案,修通了陽賽村至貫寺的柏油馬路;
2012年,向省交通廳申請備案,重修了貫寺河灣大橋,次年動工,至2016年通車。

張新子

張新子張新子
(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陽賽張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孫;
為天水岷山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
2018年,同張隨勝出資重印了《陽賽張氏族譜》。

張春蘭

(1965年生 )女,陽賽張氏家族三世二房十世孫;
張春蘭張春蘭
國家一級演員,主攻青衣;
1996年獲兵團首屆折子戲大賽一等獎;
2002年獲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一等獎。

大事記

序號時間事件備註
1
洪武六年 至 永樂十五年(1373年—1417年)
先祖自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遷至伏羌縣內(甘谷縣舊稱);
2
康熙十二年(1673年)農曆五月十四日
陽賽張氏始祖 張新 出生;
3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農曆五月二十一日寅時
甘肅省通渭縣發生芮氏7.5級大地震,陽賽村重建;
陽賽村史即從此始;
4
乾隆十五年(1750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
始祖 張新 卒,享年78歲;
5
道光八年(1828年)農曆八月初三
毛牛泉始祖 張世俊 出生(此時仍在陽賽村西莊定居);
6
道光末期至鹹豐年間(1850年前後)
陽賽村西商戶部分支系(張世俊)搬至西山北段山腰處居住,即毛牛泉;
7
同治元年 至 同治十二年(1862—1873)
陝甘回亂;
甘肅一帶又稱“花門事變”;
8
同治元年 至 同治八年(1862年—1869年)
修建永安堡(即東堡子);
9
同治八年(1869年)農曆四月初九
抗回英雄 張順義 歿;
時人張銘東先生據其事跡創作戲劇《奪永安》,流傳鄉間。
10
光緒廿二年(1896年)農曆十一月廿二日
毛牛泉始祖 張世俊 卒,享年69歲;
11
民國六年(1917年)
伏羌縣第六區區立第二國民學校(即何家坪學校)成立;
【創建者】
張國勛、李文蔚、汪懷洋、謝秉南、張儒明、張必達、李映庚、李三奎、張鴻翮
等;
12
民國九年(1920年)公曆12月16日
寧夏海原縣和固原縣(當時屬甘肅省管轄)一帶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我族倒塌房屋、壓死牲口若干,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13
民國十八年(1929年)
西北大饑荒,不少陽賽人流亡他鄉,其中張新之後、三世四房的部分族人遷往青海省樂都縣城台鄉居住;同年,伏羌縣更名為甘谷縣;
14
民國十九年(1930年)
回人馬廷賢利用中原大戰之機,率部攻下天水諸縣,為躲避馬廷賢部燒殺搶掠,村人修建了麻黃嘴堡子;
15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農曆5月
第一部《陽賽莊張氏家譜》修訂完成;
【編委會】
張俊三、張紹祖、張萬順、張儒明、張效先、張榮德、張大功、張世傑、張自篤、張自敬、張志誠 等;
16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公曆8月5日
甘谷縣解放,舉縣同慶;
17
1951年
韓戰爆發,我村張祥娃(台子)、張永善(山莊)、張興(獨莊)、張鎖福(西莊)、張緒龍(大莊)、張延年(大莊)、張照西(毛牛泉)等7人先後參加了抗美援朝志願軍;
18
1957年
陽賽國小成立,
同年,林寺峽築壩工程開始;
創辦者為張樺 等人;
第一批老師為張尚智、張榮勝;
19
1958年
甘谷縣併入武山縣;
20
1959年—1961年
爆發了“三年自然災害”,流亡他鄉乞討者不計其數;
21
1962年1月
恢復了甘谷縣;
22
1964年
毛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農村開始修梯田;
23
1966年
林寺峽築壩工程竣工;
24
1969年
安裝了第一座20馬力的柴油機石磨(據說當時20里外的禮辛人也來我村磨麵);
25
1971年
獨莊、山莊、杏樹峴、毛牛泉等地劃離陽賽大隊;
同年,張想元購買了本村第一輛腳踏車;
26
1972年
爆發了三棱豆中毒事件;
27
1974年
山莊川國小成立;
第一批老師為:
張六九、謝兔順、謝樹明、張友芳 等;
28
1975年
村民張應托打了第一口水窖;
29
1979年
陽賽村通電;
同年,在村民張丙子家安裝了第一座電力磨坊;
30
1980年初
開始分責任田;
31
1985年
苜蓿溝水泥井澆灌而成;
32
1987年
村民 張積善 家購置了第一台黑白電視機;
33
1988年
張自強、張效善、張箴等人從省交通廳申請,修建了第一座貫寺河灣大橋;
34
1992年
陽賽國小二層新樓完工;
35
1996年
張永虎 家安裝了第一部電話;
36
1998年
通往縣城的班車通車(最早的司機是安遠人張勇,其後為本村張新民);
37
2004年
張余勝等人向省交通廳申請,修建了本村通往貫寺的柏油馬路;
38
2005年
廣益壩(即山莊水壩)竣工;
同年,張進貴先生贊助陽賽國小嶄新的課桌椅100多套;
39
2007年清明
陽賽村張氏墓園落成;
【籌備組】
張再傑、張志禮、張自強、張兆瑞、張世鈞、張富進、張緒龍、張效善、張積善、張順文、張根黨 等
40
2009年
自來水普及全村各家各戶;
41
2011年
進行了第一次全村道路硬化;
42
2012年
張余勝等人向省交通廳重新申請修建貫寺河灣新橋,次年開始動工;
43
2015年初
啟動《陽賽村張氏家譜》重修工作;
【編委會】
張自強、張余勝、張愛勝、
張根黨、張康樂、張新揚、
張彤 等;
44
2016年2月
全村拍攝了第一張“全家福”,近300人到場;
同年,貫寺河灣新橋通車;
45
2017年2月
開展了第一屆“陽賽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慰問活動;
46
2017年8月
紀錄片《陽賽記憶》在山神廟前公映;
【 贊助者】
張天平(大莊)、張曉紅(西莊)、張新子(大莊)、
張小偉(西莊)、張春暉(大莊)、張國峰(西莊)等;
【製作】
張康樂 等;
47
2018年2月
開展了第二屆“陽賽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慰問活動;
張健先生出資10000元成立了陽賽舞蹈隊;
張隨勝、張新子先生出資數萬元,重印了近百套1949年舊家譜(宣紙翻印);
48
2018年5月
新大隊部開始動工;
49
2019年1月27日至1月30日(農曆戊戌年臘月二十二至臘月二十五)
舉辦了陽賽村建村300周年慶典活動,上千人到場;

後記

“楊賽川,在縣城西北,永豐鎮正東。距縣城六十里。八十七戶,四百二十二人。莊內有家廟一所,泉二眼。從九,張士傑。”(摘自清·宣統《伏羌縣地理統計表》)
“今天陽賽村、陽賽人的巨大發展變化,離不開解放以後人民當家作主,離不開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但起本質作用的,還是根植於陽賽人骨子裡、流淌在陽賽人血液中的耕讀傳家的文化認同。”(摘自張余勝《家鄉的記憶和思考》)

地圖

甘谷縣安遠鎮陽賽村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