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選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陽貨欲見孔子
  •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出處,作者,

原文

陽貨①欲見②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③。孔子時其亡④也,而往拜之,遇諸塗⑤。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⑥而迷其邦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⑧而⑨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⑩。”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

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幾世把持魯國政權,陽貨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權勢的人。
②欲見:想使孔子拜見自己。見:謁見,拜見。這裡用作使動。
③歸孔子豚:歸,音kuì,通“饋”,贈送;豚,音tún,小豬,這裡指做熟了的小豬;歸孔子豚,贈給孔子一隻熟小豬。
④時其亡:時:伺,探察;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⑤遇諸塗:塗,同“途”,道路; 諸,“之於”的合音字;遇諸塗,在路上遇到了他。
⑥懷其寶:懷揣著自己的寶物。喻孔子有政治才能卻不想施展。
⑦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⑧從事:從政。“事”指政事。
⑨亟:屢次。
歲不我與:不我與,不同我們在一起,指不等待我們;與,動詞,參與,這裡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我”是代詞在否定句作賓語,故前置。歲不我與,歲月是不等待我們的。

譯文

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不去見他。於是,陽貨想了一個辦法,給孔子送去蒸熟的小豬。根據當時禮尚往來的原則,孔子在收到禮物以後,應該登門拜謝。孔子不想見這個人,就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他,在路上遇上了陽貨。陽貨孔子說 :“來,我有話要跟你說。”陽貨接著說:“有才能卻懷著不用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愛嗎?不可以。——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聰明嗎?不可以。——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歲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答應你去做官。”

評析

一說認為:陽貨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視和反對的“亂賊臣子”,孔子不願意與其交往,更不願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卻屈於禮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陽貨送來的禮物之後回拜他。可見這樣的禮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這是陽貨的計策,還要去,是為不明智。孔子內心根本就不想去見陽貨,所以故意選擇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訪,這樣種行為本身是不誠實,是一種虛偽。“邦無道則不仕”是孔子學術的一個重大原則,可是面對陽貨對這一原則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駁斥得啞口無言,連聲稱是,可見,孔子主張的這一原則是多么軟弱無力。事實上,從孔子為管仲的行為辯護,以及孔子面對弟子的反對和質疑還要堅持去為謀反的公山弗擾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對“邦無道則不仕”這一原則,是自相矛盾的。
二說認為:元代胡炳文《四書通》中對這一段的認識:“此一事耳,而見聖人之一言一動皆時中之妙。陽貨欲見孔子而遽見之,非中也;既有饋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時其亡則中小人之計,非中也;不幸遇諸途而又避之,則絕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辭易至於不遜,非中也;辭之遜而或有所詘,非中也。聖人不徇物而亦不苟異,不絕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剛直不屈,此其所以為時中之妙也。”我覺得這一段的解讀非常好,孔子行事處世中的智慧和高明之處,無不盡數展現。其既能堅持自己原則又能睿智處事的精彩形象放在今天,依然很有教育意義,令人佩服。所以仁者,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陽貨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視和反對的“亂賊臣子”,孔子不願意與其交往,孔子仕魯,已在陽貨失勢之後,不自相矛盾。

出處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者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