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洞和陽明祠

陽明洞和陽明祠

分別位於貴州省修文縣和貴陽市區。陽明洞在修文城東北1公里的龍岡山山腰。明代哲學家王守仁(1472-1529)人稱陽明先生,早年因反對宦官劉某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寄居洞中。洞口左側何陋軒為王陽明居室四壁嵌有清代碑刻16塊。此外還有賓陽堂、君子亭等建築。陽明祠在貴陽市區東扶風山麓,為祀王陽明專祠。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始建於扶風寺左,二十四年(1819年)續建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明洞和陽明祠
  • 地理位置:貴州省修文縣和貴陽市區
  • 性質:物質文化遺產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信息,簡介,修文陽明洞,陽明祠,

信息

陽明洞和陽明祠VI-731
陽明洞和陽明祠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貴州省

簡介

陽明洞位於貴州省修文縣城東棲霞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謫為龍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於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於此洞而得名。王陽明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悟”出及寫出的。洞旁現存清代建築數座,石刻題詠甚多。
陽明洞和陽明祠
陽明祠,位於市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為紀念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1528年)而建。以後幾度重修,現為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合院結構,主體建築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氣亭”、“桂花廳”與兩側遊廊相通。享堂正中,塑有王陽明先生漢白玉雕坐像。
祠內殿廊相接,林木蔥蘢,清幽宜人,詩文碑刻甚多,文物薈萃,引人注目。抗戰開始以後,祠寺被軍事機關及其它單位占用,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空前的大劫,屋宇殘破,所有碑刻損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貴陽市政府修復。依據舊拓片,由客居姑蘇的黔籍書畫家謝孝思先生僱請刻石名手,將碑刻一一複製。一百多年的名跡,又煥發新顏。貴陽陽明祠景區內路徑逶迤,古雅的明清建築群與參天古柏、百年銀杏、丹桂、翠竹相輝成趣,更有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學家王守人、東漢貴州學者尹珍先生所設享堂,專奉二人漢白玉坐像,同時這裡還飽藏曆代名人的詩作、書法以及一些珍貴的楹聯、碑刻、書畫等史料,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聞名而至。在遊廊及庭院中,有各種名貴的花卉及盆景,周圍辟有花圃、綠地、內設有石桌石凳,專供遊人休閒娛樂,古樸的建築,優雅的環境猶如一幅恬靜的風景畫,休頭之餘讓人品味,令人遐思,意境格外悠長。貴陽陽明祠扶風寺以松巔閣為主體,辟有琴室、棋院、畫廊及茶坊、開展貴陽著名書畫展、貴州奇石展、千姿百態的木雕展等多項文化展覽,讓遊客在休閒中豐富對貴州古文化的了解與學習。貴州著名學者尹道真於漢章帝和漢恆帝在位之際到中原學習進步文化,帶之予西南,是開創貴州先進文化之第一人。在其享堂設有生平石刻、貴州二十四名人展及清代大學士所題貴州第一名匾——“德兼教養”等。
貴陽陽明祠為紀念中國古代七大聖人之一的王守仁先生所建的陽時祠由王陽明生平展——桂花廳、學術展——享堂、貴州碑刻精華——曲徑碑廊的正氣庭組成一天然小四合院,院內有兩珠五百多年的桂花樹,花開時節,金銀爭香、花香滿園,帶給遊人以幽靜、清新的意境。

修文陽明洞

位於修文縣城東北一公里的龍岡山腰,是中外馳名的王學聖地,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讀書悟道和講學之所。
陽明洞和陽明祠
龍崗山(亦稱棲霞山)林木蔥鬱,山麓綠水繞田。山上有陽明洞、何陋軒、君子亭、王文成公祠等。
何陋軒,原為當地民眾見陽明洞內既陰且濕,遂伐木為其在洞右旁修建的一間木屋。室名為陽明先生當年所取,出於《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陽明先生弟子因敬仰先生之德,特在軒內四壁嵌刻有清代貴州布政使羅繞典、巡撫喬用遷等書錄的陽明先生文章。
陽明洞,原稱“東洞”,洞內前後三通,洞中有洞,內寬敞明亮,可容百人以上。四壁石乳凝結。主洞口崖上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彝族)題刻“陽明先生遺愛處”七字。洞中鐫刻甚多,有明、清、民國各代仕官及名人瞻仰所書摩崖40多幅。洞外是長約十二米、寬約九米青石鋪地院落。洞口外有兩棵參天古柏,相傳為陽明先生親手所植。
君子亭建於石岩上,系六角重檐攢尖式清代建築,由當時民眾自發所建。陽明先生愛竹,認為竹有君子之德、操、時、容,故取名君子亭。亭側岩上有清賀長齡書錄王守仁《君子亭記》碑刻。亭岩壁下有蔣介石題刻“知行合一”四字。
王文成公祠,位於龍崗山頂,系陽明先生所創龍岡書院故址。系一四合院,由祠與正殿、右廂、元氣亭組成。祠門上嵌“三載棲遲,洞古山深含至樂;一宵覺悟,文經武緯是全才”等對聯二副。祠內嵌有陽明先生《龍岡漫興》等詩碑。正殿供奉王陽明先生銅像。右廂房一樓一底三通間,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曾被幽禁在此兩年有餘。
賓陽堂,位於君子亭側,為陽明先生會客之所。堂前有陽明先生《賓陽堂記》石碑,堂記憶體有陽明先生詩文手跡等文物。
修文縣因王陽明悟道而聞名,陽明學說獨樹一幟,蜚聲海內外,至今仍在日本、東南亞等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今以陽明洞為主體的“修文陽明風景名勝區”吸引著眾多中外學者、遊客前來考察、旅遊、觀光。

陽明祠

位於市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為紀念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
陽明洞和陽明祠
(1472年一1528年)而建。以後幾度重修,現為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合院結構,主體建築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氣亭”、“桂花廳”與兩側遊廊相通。享堂正中,塑有王陽明先生漢白玉雕坐像。祠內殿廊相接,林木蔥蘢,清幽宜人,詩文碑刻甚多,文物薈萃,引人注目。抗戰開始以後,祠寺被軍事機關及其它單位占用,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空前的大劫,屋宇殘破,所有碑刻損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貴陽市政府修復。依據舊拓片,由客居姑蘇的黔籍書畫家謝孝思先生僱請刻石名手,將碑刻一一複製。一百多年的名跡,又煥發新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