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方口鎮

陽方口鎮

陽方口鎮,為山西忻州寧武縣下轄的鄉鎮級行政單位,1984年成立,位於該縣東北部,地理位置優越。經濟上,該鎮主要以種植業、鄉鎮企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方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
  • 面積:76平方公里
  • 人口:0.8萬
  • 車牌代碼:晉H
  • 產業:種植業,鄉鎮產業
  • 成立年間:1984年
鄉鎮概況,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人文景觀,

鄉鎮概況

陽方口鎮(Yangfangkou Zhen),為寧武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0公里。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0.8萬。同蒲鐵路、大運公路過境。轄黃草梁、陽方口、大窪、大水口、河西、三岔、馬邑所、石嘴、石湖河、陽坡、袁家窯、半山、馮家山、寺兒岩、賈家堡、南莊、郭家窯、莊子上、冀家莊、西梁、三府窯、東麻峪寨、西麻峪寨、火燒溝、達達莊、北辛窯、前石湖、暖水灣、陽方29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小五金、陶瓷、水泥、採煤、石灰及供銷、飲食服務業。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玉米、穀子、高粱、豆類為主。
陽方口鎮地理位置圖

地理位置

陽方口的名稱來源於“楊家將駐防的關口”,不知何時哪些人把楊防口給變成了平庸的陽方口三個字。陽方口位於寧武縣城東北十三公里處,海拔1260米,是全縣海拔最低的地帶,地處桑乾河上游的恢河川口,歷史上曾稱九龍口、九牛口、陽方堡(楊防堡)、陽方口堡。北連大同盆地邊緣金沙灘,南、東、西接雲中山,禪房山、管滓山、屬咽喉隘口,軍事地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全國唯一的水早關。
陽方口陽方口
據《寧武府志·城池篇》記載:“陽方堡,明嘉靖18年巡撫陳講築堡,為中路第一衝口,地勢平漫,十萬騎可成列以進。”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陽方堡原創建於明嘉靖18年(公元1539年),萬曆4年(公曆1576年)又進行了增修,城堡擴大至二里多。較近的西溝口,苦參凹是陽方堡的屏障。這裡不只是寧武的要衝,還是雁門、偏關的禁止。一旦大同有事,往往要重兵駐紮於此。這樣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老營,北可以應大同、朔縣,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人民解放軍也在此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工事。這裡是通往晉西北、內蒙古、大同、太原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是國家的重要通道,當代就有北同蒲、朔黃、寧奇三條鐵路和忻(州)保(德)、婷(陽)水(偏關水泉)、陽(方口)平(魯)三條幹線公路穿境而過。《三關志》稱其為“晉北第一重要地也。”乾隆版《寧武府志》中記載:總督侍郎翁萬達在《三關中路圖說》中寫到“……陽方口直通朔州大川,尤為吃緊,故都御史陳講疏雲,東有雁門勾窪之險,西有老營海偏頭之塞,厄嶇峪限隔黃河,敵人不便大舉,獨寧武之陽方口,東西長百八十里,平衍夷漫,即擁十萬眾可成列以進,此口實敵人必爭之地,三關首犯之衡。……故曰,守大同者守山西也,守中路者守兩關也,守陽方口者守全路也。”

歷史沿革

東魏武定初(公元543-550年)置新城縣於朔州西南47里,即今陽方口。北齊天保6年(公元555年)移朔州於州南47里的新城縣。陽方口歷史上曾是新城縣的縣城和朔州的州城。今所屬馬邑所村,在明代所是軍政合一的行政管理機構,相當於縣級。
1965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為礦區鎮,在該鎮所轄的30個自然村中,儲藏有大量的煤炭資源。有歷史悠久的,對忻州市經濟舉足輕重的市屬企業陽方口煤礦。
1964年屬礦區公社,1984年置陽方口鎮。

人文景觀

著名的萬里長城在其境內延綿30華里,現存較完整明代磚石砌築長城一千多米,其平均高度8-10米,寬5米左右。在陽方口石油公司油庫保護區內,現存有兩座較完整的長城敵樓(敵台),其建築通體為城磚和石料所砌,坐北朝南,內部為空心造,建有迴廊,中部可駐兵數十名,三面開石卷箭窗十餘個,遇敵來犯時,守軍可藏於其中,利用天窗居高臨下向外放箭。兩座敵樓正面均設券門,門楣置磚雕斗拱,兩側刻嵌垂花,工藝精湛。據明《陽方口新修敵樓記)碑文記載,寧武實為三晉門戶,而陽方口一帶又為寧武門戶,往歲虜騎闌人,率從茲口。其地形平衍靡可束戎馬毀垣數里。兵備茲士,概然有興舉之志,於是下令鴆工,大興畚築於本堡九龍口,並建敵樓者二。許多文物專家考察後認為,其乃研究中國明代長城防禦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