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愛村是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下轄村。
陽愛村委會位於寨崗鎮政府北面,,鋪設有水泥公路,交通便利,距離鎮政府約6公里,距縣城約30公里,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發展,人民收入有了一定提高,生活水平逐漸改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愛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連南
- 地理位置: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陽愛村
- 下轄地區:老寨、新寨、甫心、水頭、涃龍、長江、二所、坡頭等
- 電話區號:0763
- 郵政編碼:513325
- 人口數量:約2500人
- 著名景點:大岩、觀音岩、小岩
- 車牌代碼:粵R·W
- 方言:陽愛話、客家話
地圖信息,
陽愛村位於寨崗的北部,現S261省道在馬安中學門前左側叉入村內小河蜿蜒,田地成片,村舍炊煙裊裊,土嶺上松樹茂盛,景色怡人。
村內鋪設有水泥公路,交通便利,距離鎮政府約6公里,距縣城約30公里,轄區總面積5.6平方公里,有13個村民小組,約550戶,2500人,勞動力約1400人,耕地面積1180畝,(其中水田810畝,旱地370畝)該村的集體經濟薄弱,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發展,人民收入有了一定提高,生活水平逐漸改善。
從地質上看,陽愛村處於寨崗西斷裂處,高聳壁立的梅坳、觀音山就是斷裂面形成的山峰,屬石灰岩地質,千百年的雨水侵蝕和滄桑變化,陽愛一帶的山嶂有著許多獨特的溶洞及景象。著名的岩洞有水頭岩、觀音岩、神仙洞、甫心大岩等,幾百年來,在當地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傳說與故事。
陽愛村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從南海隨軍遷來寨崗,在此屯田駐守而遂成“本地人”。自始,陽愛有了人口傳入記錄,有了陽愛人墾荒開田、奮鬥拓展的篇章。古時駐兵防守往往實行一種寓兵於農,屯守結合的軍制——既守、又屯,戰時不能生產,就由國家供養。實行軍民分治,軍有軍籍,軍丁不受地方行政管束,軍丁世襲 ,一人從軍,一家人便永遠為軍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廣東都司從南海徵兵,進巢連陽八排瑤,事後,為防瑤民叛亂,乃於馬槽屯(長江)一帶屯兵。當時南海徵兵來的主要六姓中蔣、班、顏、梁、鄧五姓祖先都是百戶所的旗長,故稱“五旗六姓”。
據《寨崗志》記載,馬槽屯是清遠衛連州守御千戶所的第二個百戶所(二所),當時設有營房37間,更樓3間。從班氏博公之墓碑記得知,馬槽屯通往寨崗的驛道邊,還存“二所”遺址,西邊半山高處,尚有烽火台和兵房的遺址。察其布局,可見馬槽屯北可守水竹塘隘口,西可扼梅坳、長空坳的橫坑、南崗、蜈蚣田等瑤民出入要道,確是個用兵進退、攻守兼備的好地方。因馬槽屯蔣、班、顏、梁、鄧、徐是明代以來世襲軍戶,陽愛“軍洞”之名,由此得來。而今陽愛居民講軍聲、白話,以講軍聲為多,因此語言、性格與生活習俗與省內傳入客家人不同,從來源地南海、順德、番禺來看,陽愛居民應是早期的“廣府人”。
民國時期,馬槽屯屬連縣九陂上水鄉下五保管轄,1952年從連縣劃出,為陽山縣寨崗鄉管轄,稱為陽愛村。1956年併入官坑鄉,1958年為寨崗公社陽愛大隊管轄,1988年改為管理區,1999年至今改為村。
陽愛村甫心大岩是一個地下溶洞,有地下河自洞中流出,洞口形成一個小潭,清澈見底,洞口旁樹木婆娑,景色宜人,潭邊有村民造的石台,方便挑水、洗衣。乘木船進入洞中,沿途見到的鐘乳石或似人、或如鳥獸形,栩栩如生,令人嘆奇!溶洞深處,有一瀑布自高處直瀉而下,尤如白練垂掛;更為奇特的是,洞內有一巨大石筍,腹內中空,每半小時會有泉水噴涌而出,噴水後又靜若無聲,鄉民們戲稱此景為“仙人撒尿”,在石筍不遠處的洞壁間,竟有一個五、六平方的石窗,黑暗中忽見洞外的浮雲樹草,讓人豁然開朗、心境愉悅,仿如在仙界。順著陽愛村的老寨拾級而上,在梅坳、觀音山夾峙之間有個觀音岩,以“之”字形的山路爬行,約個把小時,上到半山腰,撥開茅草叢就可抵達岩口。觀音岩有前後兩洞廳,前廳寬敞乾爽,可供人居住,廳中有一供奉神台,上有觀音座像,供善男信女拜祀。後廳光線稍暗,中有一個大石墩,上有石灰質形成的梯田,層層疊疊,流水淙淙,手電筒一照,梯田裡金光閃閃,非常好看。最里處還有一個深潭,看不到底,扔一石子下去,黑暗中,只聽見“卟通”一聲,久久在洞中迴響。每逢農曆七月初七零時後,就有許多人前來岩洞取水,傳說“七月七水”是不會變質、腐臭的。站在岩洞口,涼風習習,汗氣頓消,讓人神清氣爽,放眼山下,成頭沖、陽愛、石坑崀、金光等村莊盡收眼底,風光無限。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