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紀念塔正面嵌主碑,碑高202厘米,寬58厘米,碑正中自上而下陰刻楷書17字: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上邊正中為國民黨黨徽,兩邊自上而下陰刻花紋,飾以蘭草、秋菊、梅花等,上邊飾環形花紋。面東而嵌的碑高168厘米,寬67厘米,上端平頂,碑正中自上而下陰刻行書四字:“浩氣長存”,為當任縣長朱國衡題寫。題款:“亥里朱國衡題”6字。面西側嵌的碑高140厘米,寬69厘米,平頂碑中間自上而下陰刻四字:“民族英雄”。為當任國民黨縣黨部書記宋天一題寫。塔背面為死難烈士姓名碑。 上述六通碑,除烈士姓名碑尚未查到下落外,其餘五塊均已完好地收藏在縣文化館碑廊。 陵園建築原設計在陵寢後建烈士靈堂,供奉烈士靈碑,由於當時財力枯竭,加之戰事緊張,未能實施。 由於歷經變遷,缺乏檔案史料,記述中錯訛難免,敬請各界知情人士斧正,務求史實完整準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 :58厘米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大舉侵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幾經曲折,國共兩黨終於攜起手來,共同對敵。地處中原的西平人民和駐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指引下,滿懷一腔熱血,奮勇加入了抗擊侵略者,保衛中華的戰鬥行列。為了解這一壯烈均史實,以緬懷先烈,激勵後人,振奮民族精神,促進祖國統一,現對西平縣東關外“陸軍預備第十一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陵園”的興建背景,規模及現狀的情況記述於後。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民國二十九年臘月三十(公曆1941年1月27日)傍晚,由信陽北犯的日本侵略者攻占西平,為時6天。日本侵略者野蠻地炸壞和搗毀西平縣城東關,東街、南街等處民房百餘間,槍殺縣城居民萬修柱等8人,毒打朱遂印等90餘人,姦污婦女馮××等百餘人,並在縣城附近村莊燒殺、擄掠、姦淫。
前排左起 預備第十一師第三十三團團長王綱之子王一況 西平縣愛國人士楊本正 西平縣楊莊鄉合水村老黨員張國勝【其叔張保全 生前是康旅長的勤務兵 老人給康代周說 張保全居住的房子就是康旅長的】第三十一師副師長康法如之子康代周 第十二軍副軍長張樹瑜外孫女張新珠
後排左起 北京市昌平區南口抗戰研究會秘書長袁忠平 抗戰老兵趙永昌【又名趙勵】之子趙培英
西平縣老幹部局李東海【張國勝的外甥】
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闖進西平之時,駐防西平縣的陸軍第十一師前衛連,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激烈戰鬥。時值隆 冬,地凍天寒。前衛連官兵冒嚴寒,忍飢餓,浴血奮戰,激戰進行兩晝夜。最後,前衛連被日軍層層包圍在城西五里楊莊洪河灣處,前衛連四面受敵,傷亡慘重。日軍炮火密集,彈若飛蝗,前衛連在援軍受堵未至的情況下,鬥志不減,與 敵血肉相搏,嚴重挫傷了敵之銳氣。但終因寡難敵眾,連長等128名官兵全部為國捐軀。烈士的鮮血在民族解放鬥爭史上,描下了壯烈的一筆。戰後,人民民眾眼含熱淚,從戰場上抬回遺體,除連長裝殮入棺埋在正中外,餘127名烈士身鋪草蓆,皆圍連長四周軟埋之。
1941年春天,根據各界人士的強烈要求,時任縣長朱國衡指令,由民眾教育館館員寇先鋒設計,縣自衛隊承建“陸軍預備第十一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陵園”。陵園竣工後,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各黨派代表,縣城各階層人士、中國小學生和城鎮居民2千餘人,高唱抗日戰歌敬獻花圈,致祭,哀悼死難烈士。
陵園位於西平縣城東關寶岩寺塔南約30米處(準確位置待勘測),占地約五畝左右,東西呈長方形,正門面南,越坑建有一橋可通廣場。陵園圍牆外周植松柏,正門內側左右各置一亭,亭為六角桃檐,頂復灰瓦,角掛銅鈴,亭由六根紅色園木柱支撐,為民族式建築。陵園正中為烈士陵寢,陵寢四周為青磚砌的成六邊形(等邊)欄桿。欄高1.2米,周長24米,欄桿六角上各有凸出的園柱,柱頂飾白色園球。欄桿為十字形透孔花紋,上為平面。繞陵寢植花草,正門面南,與陵園正面相對。緊靠烈士陵寢南邊建“陸軍預備第十一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為陵園之主體工程。塔高5米左右,下為台階狀塔座,座高1米,最下一級周長12米,青磚壘砌,石灰勾縫塔,身四周置碑四通,塔上部高約一米,尖頂,若彩橋上方銅頂子。塔前左右各豎碑一通,東邊的一塊碑高168厘米,寬67厘米,上端平頂。碑正中自上而下陰刻行書四字:“鐵血忠魂”。碑右邊自上而下陰刻11字:“預十一師陸軍陣亡烈士墓”,碑左下題“湯恩伯”三字。西邊的一通碑高145厘米,寬69厘米,上端平頂,下邊飾蓮花圖案,兩邊飾細線和環形圖案,從右到左陰刻魏筆體字lO行,230字,為該師師長蔣當翊題寫。碑文簡要記述了預十一師參戰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烈事跡,全文如下: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
在民族獨立解放戰爭中師於民國三十年一月二十八日以遂平為警戒地區西平為防禦地區與大舉北犯之敵激戰兩晝夜血肉相搏山川震眩我戰士精忠為國前仆後繼壯烈犧牲者百餘人傷五百餘敵則倍之並斃敵首一挫其鋒銳獲致相當戰果因遂西北決戰境內為貫徹我方企圖計於初步任務達成後即奉命主力西移擊其側背施行殲滅敵所以奔潰之速者在此豫南會戰陣亡官兵蹈火赴湯難屍填壑溝血流川渠殺身捨生成戰仁而取義也嗚呼英靈浩蕩正氣磅礴追維壯烈不禁淚下建公墓皈依忠魂用鐫貞珉功垂千古。
中華民國三十年二月 日
紀念塔正面嵌主碑,碑高202厘米,寬58厘米,碑正中自上而下陰刻楷書17字: “陸軍預備第十一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上邊正中為國民黨黨徽,兩邊自上而下陰刻花紋,飾以蘭草、秋菊、梅花等,上邊飾環形花紋。面東而嵌的碑高168厘米,寬67厘米,上端平頂,碑正中自上而下陰刻行書四字:“浩氣長存”,為當任縣長朱國衡題寫。題款:“亥里朱國衡題”6字。面西側嵌的碑高140厘米,寬69厘米,平頂碑中間自上而下陰刻四字:“民族英雄”。為當任國民黨縣黨部書記宋天一題寫。塔背面為死難烈士姓名碑。
上述六通碑,除烈士姓名碑尚未查到下落外,其餘五塊均已完好地收藏在縣文化館碑廊。
陵園建築原設計在陵寢後建烈士靈堂,供奉烈士靈碑,由於當時財力枯竭,加之戰事緊張,未能實施。
由於歷經變遷,缺乏檔案史料,記述中錯訛難免,敬請各界知情人士斧正,務求史實完整準確。
(註:本文摘自西平縣政協1990年3月出版的第一輯文史資料,作者為高文、曉華。目前縣城東關民眾自發重建了烈士紀念陵園以示懷念)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