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山馬頭崗(廣園東路與濂泉路路口周邊)
- 占地面積:100多畝
- 始建時間:1945年10月5日
建築景觀,歷史沿革,
建築景觀
陵園內的紀念塔矗立在一座平台上,方型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開有一門進入塔內。門的上方鑲嵌著孫立人題寫的“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塔”石碑。
底座安放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銅鷹,重逾千斤,是用新一軍在印緬作戰時發射後的空炮彈殼熔化鑄成。鷹為該軍軍徽。底座左、右、後3面牆上刻有新三十八師副師長齊學啟等2萬餘名新一軍陣亡將士的名字。底座上聳立著4條尖頂石柱,直指雲天,高達20多米。
陵園內的墓門在今濂泉路28一30號處,為一高4米,寬30多米的3門牌坊,水泥灰沙結構,石米批盪。“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的門額為蔣介石題寫,兩側門柱的“頂天立地”、“震古鑠今”也是蔣介石的題詞。題詞下站立兩座頭戴鋼盔、手執衝鋒鎗的新一軍士兵塑像。
陵園內有紀功亭兩座,一座在今廣園西路沙河段1號,一座在單位的宿舍大院內。均為八角攢尖頂,上蓋黃色琉璃瓦,面積30多平方米。亭正面懸掛蔣介石題的“勛留炎徼”匣,背面是該軍軍長孫立人題的 “浩氣長存”匾額。到達紀功亭可從牌坊進去,再經過一座小橋。
因為歷史原因,原陵園已被廣園東路,濂泉路和廣深鐵路分割不相連線的幾部分。西門坊和東門坊在濂泉路益民服裝城附近,西門殘留基座已被用作搭建雜貨店棚架,東門是一大院入口,門口“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字樣已被剷除。一紀功亭殘留於廣園中綜合市場內,而紀念塔則保留在路對面的部隊單位大院內。
歷史沿革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後,張發奎率第二方面軍司令部於民國三十四年9月15日進入廣州,9月16日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的投降。投降日軍官兵10.1萬餘人。在此前後進駐廣州市和近郊的有新編第一軍、第十三軍和第五十四軍。10月29日,第二方面軍組建日本戰俘管理處,處長廖鳴歐。
1945年9月上旬,新編第一軍最先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軍部及直屬部隊、獨立第八旅團、獨立第二十三旅團、獨立第十三旅團投降。該軍軍長為孫立人,軍部設在廣州沙面肇和路,下轄新編第三十師、新編第三十八師、新編第五十師。軍直屬部隊和新編第三十八師駐廣州市區及郊區,新編第三十八師師部設在廣州維新路市警察局內。該師第一一三團駐市中心區,第一一二團駐西關、芳村、石圍塘地區,第一一四團駐東山、沙河、石牌地區,工兵營駐北郊白雲山、越秀山地區,炮兵營、輜重營駐河南地區。新編第三十師駐以石龍為中心的廣九鐵路沿線,新編第五十師駐以清遠為中心的粵漢鐵路南段英德、花縣沿線。
1945年10月底,受降工作結束,新編第三十八師撤出市區。師直屬各營及第一一四團集中在石牌中山大學舊址(現華南理工大學),第一一二團駐廣州沙河燕塘軍校舊址,第一一三團駐北郊新市,師部設在沙河鎮。新編第一軍曾於民國34年12月進攻東江游擊隊,至民國35年3月,乘美海軍第七艦隊運輸艦北上,於秦皇島登入,開往東北戰場,參加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