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相斷陷盆地緩坡帶沉積體系與成藏動力學(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的科技項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陸相斷陷盆地緩坡帶沉積體系與成藏動力學》是由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李勇、顏照坤、廖前進、閆亮、周立宏、肖敦清、蒲秀剛、王錦程、趙瞻、袁淑琴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相斷陷盆地緩坡帶沉積體系與成藏動力學
  • 主要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李勇、顏照坤、廖前進、閆亮、周立宏、肖敦清、蒲秀剛、王錦程、趙瞻、袁淑琴
  • 等級:二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6-2-45
  • 獲獎序號:20160057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我國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的油氣勘探主要集中在陡坡帶,而對緩坡帶一側的研究程度相對較薄弱。針對黃驊坳陷緩坡帶石油地質研究與勘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由成都理工大學與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合作完成6項課題,重點對黃驊坳陷的緩坡帶構造樣式、層序地層模式、沉積體系模式和成藏動力學模式開展研究,以指導黃驊坳陷緩坡帶的岩性油氣藏勘探,並為我國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緩坡帶的沉積體系和成藏動力學研究提供範例。該成果經四川省科技廳鑑定,認為“成果在關鍵技術上有重大創新,總體技術水平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體研究成果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①建立了黃驊坳陷緩坡帶3種構造樣式(低角度-多斷-斜坡型緩坡、低角度-多斷-單坡折型緩坡和高角度-多斷-多坡折)控制下的緩坡型層序地層模式,其基本特徵為:在垂向上層序中低位體系域較不發育,湖侵體系域分布廣泛,高位體系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剝蝕,層序結構具有不完整性;在空間上,由北向南層序的數量減少,厚度減薄,各層序的完整程度和對稱性也降低。
②建立了黃驊坳陷緩坡型砂體分散體系模式,明確了古近系各層序古物源口、物源方向及砂體巨觀展布規律,物源口具有線狀物源的特點,物源方向呈近南北向展布,砂體展布具有溝槽控砂的特點。
③明確了黃驊坳陷緩坡帶由南向北為辮狀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積體系—灘壩沉積體系—碳酸鹽岩沉積體系—湖泊沉積體系—濁積扇沉積體系的組合模式。並建立了3種緩坡型沉積體系充填模式,分別為:低角度-多斷-斜坡型沉積體系充填模式、低角度-多斷-單坡折型沉積體系充填模式和高角度-多斷-多坡折型沉積體系充填模式。
④標定了陸相斷陷盆地緩坡帶的有利砂體展布和輸導體系,建立了緩坡帶的成藏動力學模式,其特徵為:砂體規模大,儲集條件好;具有複式油氣聚集特徵;長期發育的基岩潛山背景上的緩坡構造,是油氣運移的主要指向區;具有以斷層、不整合面、砂岩輸導層為主要油氣運移通道的階梯狀運移模式。
基於本項研究成果,已出版專著1部,在重要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83篇(其中SCI收錄6篇,EI收錄15篇)。該項研究以黃驊斷陷盆地緩坡帶為例,建立了斷陷盆地緩坡帶層序地層、沉積體系和成藏動力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對大港油田緩坡帶油氣勘探和開發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該成果對拓展緩坡帶油氣勘探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其它斷陷盆地緩坡帶的油氣勘探也具有借鑑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