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陸燿(1723-1785)清代官員。字青來,一字朗夫,吳江蘆墟人,官至湖南巡撫,在乾隆朝,以清節為天下第一。陸氏世居吳江蘆墟,陸燿曾祖埈,元祖銓。父親陸瓚曾官保德州吏目,位卑而德劭,精漢隸,為官不名一錢,上司嘉其操守,常藉口索取其書法作品而給予豐厚的回報,瓚卻全部用於修葺保德官舍。燿自幼承庭訓,篤志於學,事母家居,雖家無隔宿之儲,卻不以貧故少挫其志,奮勵以古賢達自期。中乾隆十七年會試,授內閣中書。會遭父喪,回鄉守孝。服除後,入軍機處,洊歷戶部郎中,皇上知其才,授山東登州府知府,調濟南,升任運河道按察使司、布政使司,既而巡撫湖南。
主要成就
其時嶽麓、城南兩書院,肄業者多,經費不足。他出其積蓄,助為膏火。一生關心教化,重視書院建設。認為書院作育人才,當以立品為首務,詞章次之。親自釐訂規章制度,切實執行。還提供借書條件,以保證清寒學生課外閱讀。要求生員循禮遵法、敦品力學。撰科場《條議》,論列杜絕弊端之各種措施,以期“振拔孤寒,而登實學”。在教育思想方面,重通經致用,致力經史,勿以“功利詞章靡費歲月”。申戒學生嚴守法令、學規、考規,防止於預外事。著有《切問齋集》。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經過山東巡撫之手,呈送到了皇帝的御案。小冊子僅數頁,乾隆帝翻閱的時間很短,感嘆的時間卻很長。他隨即下令,將這本講述甘薯種植和保存的小書刻印,發行各地,推廣實踐。自此,百姓皆知“種薯之利,廣為栽種,接濟民食”,日益突出的饑荒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編寫這本《甘薯錄》的,是曾任山東按察使、布政使的陸燿。
陸燿的仕途生涯,大部分是在山東度過的。在任期間,他為政躬親,講求實務,或考察菸草栽培,或推廣甘薯種植,或治理運河積弊,足跡踏遍齊魯大地,任勞任怨,功效顯著。他的巨著《切問齋文鈔》,構成了他“崇實黜虛”經世思想的核心,而其編寫、刊刻都是在宦遊山東時完成的。
可惜的是,陸燿在此書頒行天下的前夕,因過度操勞病故於湖南巡撫任上,卒時僅留“敝衣數篋”而已。
陸燿的仕途生涯,大部分是在山東度過的。在任期間,他為政躬親,講求實務,或考察菸草栽培,或推廣甘薯種植,或治理運河積弊,足跡踏遍齊魯大地,任勞任怨,功效顯著。他的巨著《切問齋文鈔》,構成了他“崇實黜虛”經世思想的核心,而其編寫、刊刻都是在宦遊山東時完成的。
可惜的是,陸燿在此書頒行天下的前夕,因過度操勞病故於湖南巡撫任上,卒時僅留“敝衣數篋”而已。
個人作品
陸燿學優品端,精析理義,洞達事物,讀書講求實用,曾詳究前人言行、政績、故事,輯國朝經世之文成《切問齋文抄》,又自撰《切問齋文集》,認為“觀於人之慕善、恥不善而知性之本善”,要讓人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惟明善,而性善乃可得而見焉。”以為讀書人“坐而言,當即起而行也”,光說不做等於沒說。陸燿去世四十餘年後,魏源等人參考《切問齋文鈔》,編纂《皇朝經世文編》,希望喚起世人對“實學”的關注。而到了洋務運動時,《切問齋文鈔》更受到洋務官員的普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