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工作經歷
1989年9月至1993年6月: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科學系,本科生。 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武漢大學哲學系(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人員。 1996年7月至2000年9月: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助教、講師。 2000年9月至2007年8月: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研究方向
鄉村組織與減貧、社會企業、中國農村減貧政策。
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有《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獨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現實與理想——廣西希望工程評估研究》(主編,
廣西人民出版社)、《扶貧互助資金儀隴模式與新時期農村反貧困》(合著,
中國農業出版社)、《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環境與機制》(合著,中國農業出版社)、《社會研究方法基礎》(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發表論文40餘篇,近幾年代表性論文有《社區主導型發展與合作型反貧困》(《江漢論壇》2008年第9期)、《組織創新與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的運行》(《農村經濟》2008年第10期)、《市場化進程中的貧富分化與社會風險》(《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生活質量研究的兩種取向》(《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合作型反貧困理論與儀隴的實踐》(《農業經濟問題》2008年第11期)、《微型金融與中國農村扶貧開發》(《中國農村經濟》2009年第9期)、《貧困地區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的研究進展》(《農業經濟問題》2009年第7期)、《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貧困社區的影響》(《江漢論壇》2010年第9期)、《貧困村互助資金的安全性與風險控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激情、理想與現實——一個民間組織與基層社區在災後重建中的關係及其意義》(《廣西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等。
個人論文《社會流動:現狀、趨勢、定位與規劃》和專著《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先後獲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三等獎(2006年)。
研究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企業與貧困村互助資金運作模式創新研究”,負責人,負責人,2011年。
國務院扶貧辦項目“汶川地震災區貧困村恢復重建效果和貧困人口變化情況監測評估”,負責人,2011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貧困農民的代際更替與脫貧機制研究”,負責人,2010年。
國務院扶貧辦項目“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體制機制創新研究”,負責人, 2009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規劃項目“組織化與汶川地震災區貧困村恢復重建”,負責人,2009年。
亞洲開發銀行技術援助項目“新階段統籌性減貧戰略與政策研究”,首席專家,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