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陸文聲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籍貫:太倉
- 性別:男
- 身份:官員
基本資料,個人簡介,復社簡介,陸姓起源,
基本資料
姓名:陸文聲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明代
籍貫:太倉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簡介
相關資料
陸文聲,明代太倉人。
靠捐錢由監生出身,任臨西縣知縣,素無賴,貪取火耗銀,為陳啟新賞識。
曾要求加入復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張溥等結黨,“倡導復社以亂天下”。
死於安逸,被當地人民所紀念,在一些史書有其資料記載。
復社簡介
明末文社。崇禎二年(1629)成立於吳江(今屬江蘇),系由雲間幾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歷亭席社、陽社、雲簪社、吳門羽朋社、吳門匡社、武林讀書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莊社、黃州質社與江南應社等十幾個社團聯合而成。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他們都是太倉人,又曾同窗共讀,“形影相依,聲息相接,樂善規過,互推畏友”(張采《祭天如兄文》),時人稱為“婁東二張”。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讀書士人為砥礪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師交友,結社成風,而以江浙一帶尤其。萬曆後期政治日趨腐敗,到天啟年間更出現了閹黨擅權局面,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都有人甘當魏忠賢的死黨。張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經術,但剽耳繪目,幾幸戈獲於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長郡邑不知澤民”,所以聯絡四方人士,主張“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因名曰“復社”(陸世儀《復社紀略》)。復社的主要任務固然在於揣摩八股,切磋學問,砥礪品行,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以東林後繼自任,主張“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操”(吳偉業《復社紀事》),反映著“吳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與這一帶市民階層的鬥爭相呼應,因而具有相當廣泛的基礎。它的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後總計有2255人之多,聲勢遍及海內。該社春秋集會時,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社會影響極大。主要集會有吳江尹山大會(1629),南京金陵大會(1630)和蘇州虎丘大會(1633)。這幾年間,許多復社成員相繼登第,聲動朝野,而許多文武將吏及朝中士大夫、學校中生員,都自稱是張溥門下,“從之者幾萬餘人”(杜登春《社事始末》)。為此招致執政大僚溫體仁等的嫉恨,又有陸文聲等上疏參劾二張“倡導復社以亂天下”。於是朝廷下嚴旨察治。幸有周延儒出任大學士,此案才未釀成大獄。不久張溥病死,這是復社活動的第一階段。
陸姓起源
陸姓起源有四種:
一、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
二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三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之戎居於伊川(今屬河南境)得名。這支陸渾戎,是允姓戎的別部,最早活動於今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東遷之機,東遷到今陝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帶。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強行遷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氏。
四為由他族改姓而得。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今內蒙古南部一帶)鮮卑族複姓步陸孤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陸氏。這一支陸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