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斷龍舞,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家斷龍舞
- 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一般的龍舞,龍頭龍身龍尾連成一體,但斷龍舞的龍身卻是一節節斷開的。斷龍舞中心在崑山陸家鎮,擴大到崑山大部分地區,上海、蘇州、無錫、宜興、常熟和太倉等地也有輻射。
斷龍舞源自一個古老的“青龍降雨救災,獅子斗天救龍”的傳說。相傳宋朝時,有一年陸家大旱,老百姓求天不應,只好去求龍王。龍王不忍,就派青龍太子行雲布雨。旱情解除,百姓歡騰,太子卻因觸犯天條被玉皇降旨斬成九段。青龍垂死之時為青獅看見,給以救治。陸家民眾聽說後,建起了龍王廟,並在龍王會上舞起獅龍舞,以表達對龍王太子感激之情。這條龍就是分成九段的斷龍。獅龍舞有龍、獅共舞的情節,斷龍舞亦可單獨表演,由於它和一般龍舞不同,受到歡迎,流傳至今。
斷龍舞與當地傳統節日緊密相連。演出一般都在農曆正月初一年朝、正月十五“元宵”、二月初二“龍抬頭”等節日。
斷龍一般分為9節,由龍頭、龍尾各1節和龍身7節構成,每節各有1名演員操作。每節長1米直徑50厘米左右用竹篾或鐵絲紮成骨架,外糊紙或布,加上彩繪。各節的底部裝有木柄,供表演人握持。各節自成一體,舞起來斷而似連,要求高超的技藝和默契。
斷龍舞有一顆球形“寶珠”引舞。“寶珠”也是用竹篾或鐵絲紮成,直徑約23厘米,裝有把手。
斷龍舞開始表演時,以跑隊形為主,由舞龍者每人各舉一節斷龍,整個龍體在空中悠悠蠕動。舞龍隊型有“雙龍交錯跑”、“開四門”、“鳳凰展翅”、“長蛇陣”、“三碰頭”、“臥龍攪珠”、“三環套兩環”等。還有“龍擺尾”、“龍打滾”、“波浪浮”(龍身成上下波浪形遊動前行)、“搶珠”和“尋珠”等動作。表演時,龍頭追逐著“寶珠”,時而昂首如飛騰於雲天之上,時而低回若潛游于波濤之中,真是“活龍活現”。
舞“寶珠”的演員也有“大刀花”、“背槍花”等動作。
演員上身穿的是緊袖對襟衫,白色鑲藍邊,束藍色腰帶;下身是白色燈籠褲。表演有京鼓、大鑼、鐃波、小鑼等打擊樂器伴奏,有“急急風”、“四記頭”、“走馬”和“陰鑼”等鑼鼓點。
傳承保護
斷龍舞有特定的故事和表演對象,有深刻的感恩情感與江南民眾祈求風調雨順的心理,與江南的農業生產關係密切,比一般的舞龍內含更豐富,具有更大的歷史人文價值;
它有獨特的舞蹈道具,龍身雖然斷開,舞時卻能渾然一體,顯得更加矯健、驚險,其難度更大,具有更高的藝術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