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然亭湖
- 地理位置:北京市宣武區陶然亭公園內
- 面積:0.17 km
- 所屬水系:海河支流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支流護城河水系
名稱變遷,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系構成,水系變遷,引水工程,湖區變遷,湖區治理,島嶼湖岸,中央島,山丘,湖堤,碼頭橋樑,遊船碼頭,橋樑,園林建設,歷史文化,
名稱變遷
陶然亭湖,1950年代建設公園前,稱“南下窪子”。遼金時期是都城的廂區,溪流縱橫;明代這一帶設立燒制磚瓦的窯廠,逐漸形成地勢低洼的大片沼澤區,流經南城的污水也在這裡匯集,故被人們稱之為“南下窪子”。東片水域雅稱“黑龍潭”,西片水域雅稱“野鳧潭”,實為葦塘。1695年,清工部郎中江藻,在元代慈悲庵古廟裡蓋了三間西廳房,取名“陶然亭”,1950年代建成公園後,得名“陶然亭公園”,園湖則名“陶然亭湖”。
位置境域
陶然亭湖,位於北京市永定門與右安門間,靠近南護城河。陶然亭湖,系人工湖,總面積17.47公頃,合262.05市畝。東西長860米,南北長520米,呈不規則橢圓形。按湖區方位,分為東湖、西湖、南湖。榭湖橋、玉虹橋以東為東湖;榭湖橋以西,雲庵橋以北為西湖;玉虹橋以西,雲庵橋以南為南湖。此所謂東、西、南系行文之便而為稱,實則尚待正式命名,以固定其稱謂。
公園湖泊系沙底,無水草,比較乾淨,故未進行過清淤。
地形地貌
公園緊鄰原北京外城南城牆舊址,地勢低洼,長年積水,是北京城南有名的凹地,舊有“南下窪子”之稱。但也有幾處自然丘陵、高地、土崗,連綿起伏,參差其間。建園初,相度地宜,隨高就低,挖湖、堆山、辟島,使公園的地形形成以湖心島為中心,湖環島、山拱湖的格局。園中之山占地近十分之一,湖面占地近十分之三,陸地約占十分之六。可以概括為:一山三水六地。
水系構成
水系變遷
陶然亭湖,屬北京市南城水系。上游為減水河,又名“大明濠”,明、清時期用以消納、排泄北京內城西部的雨水和污水的古河道。最初開鑿於金代,其源頭大致在西城區西直門內橫橋(趙登禹路北口)。河水在宣武門和正陽門中間向南,穿內城護城河南岸的響閘流至虎坊橋,再偏向西南拐向潘家河沿(潘家胡同),匯入南下窪子(陶然亭湖)。1916年後,減水河被逐段修成暗河。1924年,宣武門和正陽門之間開闢出和平門,和平門以南原減水河河道修成馬路,即南新華街。
1980年代以後,陶然亭湖水源,主要靠南護城河引來京密引水渠之水。園之東湖、南湖,各有涵洞與南護城河相通,關閘提高南護城河之水位,或用水泵提灌,均可使護城河之水注入園湖。1986年前,涸水季節或遇天旱湖水滲漏蒸發,嚴重影響遊船划行和湖魚生長時,曾泵過少量地下水補充。其它靠雨水補充。
公園引退水渠原為東、南兩處,因東湖建水上樂園,東水渠堵塞廢用。現只留南湖靠近護城河一處,但此處因湖面低於護城河水面,湖水只能進不能外泄,一遇大雨,湖水漫上湖岸,任其自然滲乾。
1992年為解決公園湖水補充問題,原在護城河北岸的水泵房,整修河道時被拆除。經協商,由水利設計所設計,南廂工程指揮部出資,河湖管理部門施工,在公園南門內建一地下進水閘房。保證了園內湖水的水位穩定。同時為了解決公園湖水循環和賓館排放污水問題,公園疏通了東湖東岸的原有排水管道70米(該管道1980年代修姊妹亭和水上樂園時封堵),新建水閘一處,接通排污管線80米,解決了因南廂道路改造,公園東湖及陶然賓館等處排水受阻問題。
引水工程
永定河引水渠,是貫穿北京城市東西的一條主流河道和南、北兩支的輸水工程。主流河道,主要是向石景山電廠、高井電廠、首都鋼鐵公司、北京鋼廠、東郊熱電廠等工業廠家和西山、田村、永豐、通惠等農業灌區供水。北側支線,除向各風景河湖供水外,並向第一軋鋼廠、燕京造紙廠等工業用戶以及平房農業灌區供水。南側支線,除向陶然亭、龍潭兩風景湖泊供水外,並向水源六廠、燕京造紙五廠等工業廠家以及東南郊、十八里店、涼鳳等農業灌區供水。
京密引水渠建成後,在玉淵潭東二渠合併,入玉淵潭,並向下游供水。
龍潭、陶然亭兩湖建成後,由南護城河向兩湖補水十分困難,每次補水均需築臨時土壩壅高水位。1957年修建太平街公路橋時,採取橋閘聯建的形式。橋上游建鋼絲網水泥閘門及啟閉設施,過水能力為103立方米每秒閘門左側預埋有向龍潭湖補水的矩形暗涵。後因向龍潭湖輸水線路過長而廢棄,此閘只能解決向陶然亭湖補水的問題。
湖區變遷
陶然亭地區戰國時期已有人居住;遼金時期是都城的廂區,溪流縱橫;明代這一帶設立燒制磚瓦的窯廠,逐漸形成地勢低洼的大片沼澤區,流經南城的污水也在這裡匯集,故被人們稱之為“南下窪子”。東片水域雅稱“黑龍潭”,西片水域雅稱“野鳧潭”,實為葦塘。
“南下窪”在明、清間,曾是對北京南城一大片窪地和空曠地區的統稱。後演變成陶然亭附近窪地地專用名稱。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南下窪,亦稱窯窪”。臨近南城牆一帶,位處京城的最南端,地勢低洼,而且多曠地。
南下窪之所以“亦稱窯窪”,這與宣南的黑窯廠窪地有關。許多涉及南下窪的記述,都是黑窯廠迤南陶然亭周圍的情況。如清代詩人陳兆移居粉房琉璃街後,有詩云:“燈原無盡傳何代,粉已成灰勝有坊”,並註:“近寓粉房琉璃街,屋後隙地彌望,名下窪子”。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明時引涼水河入城,經虎坊橋以達於下窪”。譚嗣同在《城南思舊銘並敘》中,述及其所居房舍周圍:“地絕蕭曠,巷居無人,屋二三椽。精潔乏纖塵,後臨荒野。日南下窪。”張之洞詩《南窪修禊送客》《同張繩庵訪僧·166·陶然亭公園志印泉同游南窪》,所說的“南窪”也是指陶然亭一帶。
黑窯廠約創於明永樂初,它是為營建北京的城牆、宮殿、官署、廟宇,工部衙門在北京設立的5大窯廠(方磚廠、細瓦廠、琉璃廠、亮瓦廠、黑窯廠)之一。取名黑窯是為了區別其它各廠。明永樂元年(1403年),北京從北平府改為京都。永樂四年(1406年),營建北京宮殿、城牆。永樂十七年(1419年),擴建北京南城2700餘丈,以後又修建九門城樓。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興建外城。這些浩大的工程,所需磚瓦相當大的一部分出自黑窯廠,特別是興修外城牆取土量更大,削平了原有的許多山丘,窯坑遍布,雨季積水,逐漸形成湖沼,窪地葦塘就是這樣形成的。
窯台是南下窪遺存下來的少數高地之一。它所以沒有被挖掉,與它本身就是個燒窯的地方有關。這個高約數丈的窯台,在窪地中很有氣勢,成了俯瞰南城遠眺京華的登高勝地。
南下窪遠在金、元時期,是高梁橋河道的支流涼水河縱橫之處。宣武區,北、南新華街,虎坊路為其一支,又分東下與南出二支。其東下者即天橋東西之兩龍鬚溝,東轉南沿天壇東而龍潭湖,再東南走因築外城被阻而北返;另由虎坊橋而西南以至陶然亭者原南出,後為城牆所隔流人窯窪,遂成河泡。
南下窪的主要範圍是指清初居民區,即宣內南橫街一線迤南,直至南城牆根,東起先農壇西垣,西至右安門臉。此支涼水河早年之不涸,因其上源即故中都北城河未塞,且有南海水為濟。後水道大變,致陶然亭北成陸,南橫街南始為聚落矣。詩人查慎行在《敬業堂詩集》中記云:“祈谷潭西,積水十餘頃,四時不竭,每旦有群鳧游泳,因名之日野鳧潭”。《光緒順天府志》:“黑龍潭,在祈谷潭西積水,十餘頃,亦名野鳧潭”,這些記述說的都是南下窪、陶然亭周圍的水域情況。
明、清兩代,在陶然亭附近設有燒制磚瓦的窯廠,就地取土,陶然亭一帶遂成窪地,排水困難。建國前夕,常年積水,加之附近工廠污水排入,任意傾倒垃圾,墳塋遍地,成為極污穢之地。
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中央領導關於“陶然亭是燕京名勝,要妥為修繕保留”的指示精神,動員6000多名民工,以工代賑,在陶然亭挖湖堆山、修橋築路,歷時半年建成陶然亭公園。後經不斷擴展,陶然亭公園已成為具有名亭特色的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園林建築。
湖區治理
1952年4月10日,由北京市衛生工程局組織6000餘人,以工代賑,將陶然亭窪地疏浚成湖。疏浚工作在邊設計邊施工中進行。湖分東西兩部分,將挖出的30萬立方米泥土,堆成七座土山,填平三處水坑。1952年8月31日峻工。峻工後的湖泊面積為16.7萬多平方米,湖岸線長達3.7公里,附近製革廠污水也被改入陶然亭下水道,不再流入湖內。1957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後,水源得到解決,不久,就修建了補、換水的太平街閘。
1991年11月公園配合河道處整治南護城河,湖水乾涸1年,期間對湖底什物(主要是磚頭瓦塊)進行清理,同時對凸凹不平湖底進行平整,清理什物約50噸。
島嶼湖岸
中央島
湖中有湖心島(又稱中央島),因其位於湖中央故名。島呈葫蘆形。頂朝西南,底座在東北。由頂至底長約300米,底寬約130米。島上有錦秋墩、燕頭兩小山。錦秋墩是自然土丘。燕頭原是地面隆起的土坡,用挖湖泥土加高至相當於錦秋墩的高度。錦秋墩、燕頭位置在“葫蘆”腰下,恰與葫蘆頂端處陶然亭、慈悲庵的高台基成鼎足之勢。
湖心島原是一塊高地,周圍被大片葦塘和許多大小深淺不等的水潭、凹地所環繞。這些葦塘、水坑、凹地被深挖後連成一片,形成一個大湖,原來的高地就形成了湖中的小島。
山丘
窯台山、東北山、東南山、西山、西南山、錦秋墩、燕頭等7座小山。除窯台與錦秋墩而外,都是人工堆成。錦秋墩、燕頭在湖心島上,其餘都位於環湖沿岸。
窯台山,在西湖北岸,是一座天然土崗。由東至西約長200米,南北最寬處約50米,高約15米。
東北山,在東湖北岸,東西長約200米,南北最寬處約60米,高峰在山東頭,高25米,是本園諸山中之最高峰。此山原與窯台山高度相仿,1971年宣武區人防工程棄土多集於此而成。它與窯台山共同形成了公園的北部屏障,對於隔斷北面市區雜沓塵囂作用不小。
東南山,在東湖與南湖南岸,東西長約120米,南北最寬處約80米,東頭山前有一土丘,名“海棠山”,系哪吒廟故址。登東南山,可俯瞰南湖及園外護城河沿岸景色。
西南山,在西湖盡頭,由西岸折向南岸,逐漸降低高度,緩緩公園管理·165·消失在楔入西湖的半圓島上,長約150米。
西山,西南山之北,是一座近似圓椎體的山包,徑長約80米。西山與西南山,對半圓島以西的西湖湖面作環抱之勢。除山之外,西湖北岸的抱冰堂、西岸的武家窯故址等處,地勢都較高,僅略低於陶然亭·慈悲庵的台基,也是園內高地。
湖堤
陶然亭湖之駁岸原為土築,湖坡大部分黃土裸露,下雨時湖坡每每坍塌,為此,不得不經常進行清淤護岸的維修工作。為解決這一問題,1972年投資16萬元,改築石砌駁岸,翌年6月竣工。其後,又不斷加強湖坡的綠化。通過這些措施湖岸得到鞏固,沿湖的景觀質量也得到了提高。
逐年進行了湖岸整頓包括:用大方磚壓頂,整齊堅固。湖幫均以虎皮石加固。湖坡栽種黃楊、冬青或用花格磚內栽草坪鋪砌,像一塊塊圖案,既減少水土流失,又與岸上垂柳十分諧調,是公園綠化工作的一大成果。
碼頭橋樑
遊船碼頭
公園有3個遊船碼頭:西湖碼頭、東湖碼頭、水榭碼頭。
西湖碼頭:在窯台山迤南,西湖北岸,東鄰知津、澄懷二亭。設有票房、維修室、充電室;碼頭上建有鋼架綠塑膠瓦涼棚;碼頭人口處,有花壇、遊廊。碼頭旁有太湖石假山數座點綴,十分協調、美觀。現碼頭為1978年11月重建,1979年5月竣工啟用。北京市園林局設計,園林局修建處施工。此碼頭初建於1954年,位置就在現址,原為簡易之竹板房。1955年曾移至面對公園北¨廣場處。即“松濤鶴影”花壇南面湖岸。1956年春,遵照園林局指樂,又遷回原地。約於1967~1968年之間,拆掉竹板房,改建成磚木結構的票房和廊子,直至1978年重建。擴建碼頭工程負責人是張應候、任惠民設計。工程預算為10706.17元,實際費用為9561.12元(含碼頭前遊廊)。
東湖碼頭:在東湖南岸,圓形廣場迤北。建於1975年夏,面積200平方米,包括“倚新亭”、碼頭廊子、平頂方亭(售票房)等,上程用費36000元,園林局修建處鄭祖良i殳計,園林修建處施T。建成後並未啟用,1984年遊船業務有較大發展,才開始使用。
水榭碼頭:在水榭西側,無固定設施,利用湖岸與通向涵碧亭之石板小橋停泊遊船,以分流東西湖碼頭遊船,緩解旅遊旺季東、西湖碼頭所承受之壓力。現有各種遊船233條。其中包括:天鵝腳踏船27條;呵5吒腳踏船32條;汽車腳踏船ll條;電瓶船20條;手劃鵝、魚船18條;手劃鐵殼船115條。
橋樑
雲庵橋:在湖心島兩南,西湖與南湖交界處。因其橫跨雲繪樓與慈悲庵之間的湖面。故名“雲庵橋”。此橋為混凝土結構單拱橋,可通行載重機動車輛。橋身兩旁有花式水泥護欄。橋兩頭與湖岸銜接處,堆砌太湖石假山,兼收固岸護橋和美化的效果。此橋雖小,但橋長、寬、高、弧度比例適中,造型豐滿秀潤,頗為美觀。橋頭嵌漢白玉石額一方,題“雲庵橋”。為北京市副市長張展1985年10月所題。雲庵橋初建於1954年,為簡易小橋,因從城內中南海遷建雲繪樓·清音閣工程運料所需而建。後來,因與公園發展的面貌不相協調,遂於1964年1月25日動工重建,同年6月20日竣工。北京市政工程局第二建築工程公叫承建。
玉虹橋:在湖心島南,橫跨寬闊的南湖湖面,東湖、南湖即以此橋為界。橋為三孔砼桁拱橋,長47米,寬4.16米。橋身兩邊裝有大理石與鋼材組成的欄桿。可通行小臥車,載重人群負荷為每平方米500公斤。北京市政設計院何偉設計。1974年10月動工,1975年4月竣工。造價120000元。玉虹橋是南湖主景,橋身頎長,造型秀麗。一橋氈架南北,宛若彩虹高懸湖面十分壯觀。登橋環視,兩岸垂柳依依,湖上遊艇點點,“雲繪”巍聳於西,“水榭”棲泊於東,“南屏”山影,“覽翠”亭姿盡在視野之內,蔚為大觀。欣賞園南之景此處最佳。橋兩頭均嵌有漢白玉橋額:“玉虹橋”。系王森然教授1985年10月所書。
榭湖橋,在湖心島北,東湖、西湖交界處,橫跨湖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孔拱橋,較玉虹橋略寬,但橋身略短,可通行載重機動車輛。橋體堅固,造型宏偉。北京市政設計院劉傑設計。北京市園林局修建處承建。1980年2月動上,1981年7月竣上。投資3793萬元。橋額:“榭湖橋”。署:“癸亥冬,沈鵬”。榭湖橋及玉虹橋所在處原來都是從岸上通向湖心島的土甬道。玉虹橋處的土甬道有涵洞,f叮溝通南湖與東湖之水,但遊船無法通行。玉虹橋建成之後,南湖與東湖之間的阻隔消失,但東西湖之水仍被榭湖橋處的甬道所阻,雖近在咫尺,卻不能會合。遊船至此,只能由原道返回。榭湖橋建成,土甬道被挖掉,園內三湖才完全連成一片,人從橋上面過,船在橋下行,各得其便,而且湖心島也從原來的半島成為名副其實的湖心島。榭湖橋臨近東湖主景水榭,本身也是湖上熏要景觀,又是聯繫湖心島至水榭的主要通道,敞名“榭湖橋”。
浣花溪橋,在華夏名亭園“少陵草堂碑亭”畔之“浣花溪”上,原系樹術標本同內小溪上之橋。1965年修建。此小溪水源靠園南之機井提灌供給,小溪繞標本園腹地半周,經由西山腳下匯入陶然亭西湖。溪流縈迴,波光灩瀾,小橋流水,引人人勝。文革期間曾遭破壞。1985年在此仿建“少陵草堂碑亭”溪上之小橋得以恢復。這裡既設草堂,小溪的浣花溪,溪橋遂名浣花溪橋。
曲橋,為五紮曲橋,“N”形,載前每平方米400公斤,寬5米,長約30米,輕型鋼管欄桿。北京市市政設汁院劉琴設計。1974年10月開工,1975年5月竣工。1978年因興建華夏名亭園拆除。
另外,知津亭引橋、澄懷亭板橋、涵碧亭板橋、姊妹亭棧橋等小規模的橋樑,把湖邊亭子與陸地相連。
園林建設
元代,宣武區境地處舊城,因系金中都遺址,有遊覽點達數十處。在陶然亭至右安門外草橋一帶,元、明兩代,京城達官豪富競相在此構築亭園,建有元朝權貴、勛戚別墅等住宅性質的園林,有封氏園、祖氏園、刺梅園等。
1695年,清工部郎中江藻,在元代慈悲庵古廟裡蓋了三間西廳房,取名“陶然亭”,因而得名。
明永樂年間至清代,在此設燒制磚瓦的窯廠。1949年前夕,原址已破敗荒涼。1952年4月,市政府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組織6000餘人在此疏浚葦塘,挖湖堆山,建造公園。1955年9月,陶然亭公園建成對遊人開放。後不斷改造、完善,成為一座融古典建築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名園,是國家級AAAA景區(點),北京市精品公園。全園占地面積56.56公頃,其中
公園占地面積59萬平方米,中心為一寬闊湖面,水面積為16.15公頃。湖中央有一葫蘆形的中心島,湖四周主要景點有:慈悲庵、陶然亭、雲繪樓、清音閣、窯台、龍樹寺、花神廟、華夏名亭園等。慈悲庵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修建,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為前院、後院、北院和東北隅小院4部分。
陶然亭位於慈悲庵西側,系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修建,取唐代詩人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
雲繪樓、清音閣亦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在中南海內南海東岸,是供皇帝在太液池觀景賞月、寫字、繪畫、彈琴、娛樂消遣之用的近水樓閣,1954年因中南海施工需要拆除,經周恩來總理指示遷建於此。
華夏名亭園以仿建全國各地歷史名亭為特色,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1989年建成,主要名亭有獨醒亭、蘭亭、二泉亭、醉翁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滄浪亭、少陵草堂亭、一攬亭、謫仙亭等。
歷史文化
陶然亭湖位於陶然亭街道,位於宣武區南側中段。東至永定門西街西段、太平街、虎坊路(不含街面)與天橋街道為鄰;西至米市胡同、官菜園上街、育新街與牛街街道、白紙坊街道毗連;南至護城河與崇文區永定門外街道、豐臺區西羅園街道隔河相望;北至騾馬市大街(不含街面)與椿樹街道相接。
金貞元元年(1153年),陶然亭地區位於金中都的東南隅,分屬鐵中坊、南春台坊;元代屬大都南郊;明代,果子巷、賈家胡同、南堂子胡同以東屬外城正南坊,以西屬宣南坊;清代屬外城,民國時期,果子巷、賈家胡同、南堂子胡同以東屬外五區,以西屬外四區;1949年初至1950年5月,果子巷、賈家胡同、南堂子胡同以東屬第十二區,以西屬第十一區;1950年5月至1952年9月,果子巷、賈家胡同、南堂子胡同以東屬第九區,以西屬第八區;1952年9月屬宣武區。1954年,陶然亭地區設陶然亭、保全寺街、自新路、虎坊路4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由陶然亭、保全寺街街道辦事處和自新路(東半部)、虎坊路街道辦事處(西半部)合併為陶然亭街道辦事處。1960年4月,成立陶然亭人民公社。1968年3月,成立陶然亭街道革命委員會。1978年,恢復陶然亭街道辦事處。
明清兩代,陶然亭地區建寺廟28座、會館105座。林則徐曾在賈家胡同31號莆陽會館居住;康有為曾在米市胡同43號南海會館內“七樹堂”居住,並在館內與維新派人士研討變法之事;梁啓超在粉房琉璃街115號新邑會館內起草了反袁的《保國會章程》;孫中山曾住珠巢街(即珠朝街)5號中山會館(原名香山會館),廣東進步青年在此館成立“中山少年學會”;米市胡同64號涇縣新館是《每周評論》編輯部所在地;民國初年,社會黨人反袁先驅陳翼龍曾在南橫街103號湘陰會館建平民義務學校,鄧穎超幼時隨母在館內居住,並在此校就讀。
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陶然亭公園內的慈悲庵成為中共組織的秘密據點,鄧中夏、惲代英、高君宇等均在此進行過秘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