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灸

陶灸,是中國古代醫學技術。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灸
  • 類型:中國古代醫學技術
絕緣針,針灸學的發展,

絕緣針

一種精密陶瓷針灸絕緣針,分別以高絕緣精密陶瓷及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精密陶瓷依序以高周波濺鍍於不鏽鋼針外表面,成內、外兩層薄膜,內層二氧化矽陶瓷薄膜是高絕緣的,除傳統針的功能外,還可從外界輸入電流至針尖所在的穴道深層或患部,可做為儀器的輔助裝置。外層過渡金屬氧化物精密陶瓷與人體內電解質引起離子化作用,產生電氣興奮並利用陶瓷半導體輻射的遠紅外線與人體產生共振吸收,提高人體原子的運動量,活化細胞及治療患部。
一種精密陶瓷針灸絕緣針,其特徵在於:採用100%的二氧化矽的高絕緣精密陶瓷,及由70%的二氧化錳、16%的三氧化二鐵、5%的四氧化三鈷及9%的三氧化二鎳的過渡金屬氧化物混合攪拌經1300℃高溫窯燒成的過渡金屬氧化物精密陶瓷半導體,將上述二氧化矽的精密陶瓷及過渡金屬氧化物精密陶瓷半導體分別以高周波濺鍍於不鏽鋼針體的第一層及第二層表面,形成具有兩層薄膜的針灸針體,不鏽鋼針體的針尖部分則未覆蓋有前述兩層精密陶瓷,使針尖直接外露,針體的針柄部分亦採用不鏽鋼材料構成,以供外界電力輸入。

針灸學的發展

針灸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即利用銳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體表某些部位來治療疾病。此即針法萌芽階段的所謂“砭術”。據《說文解字》載:“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經》亦有“有石如玉,可以為針”之說。這是關於石針的較早記載。灸法的產生在火的發現和套用之後,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身體的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而感覺舒適或病痛減輕,經反覆實踐,選擇了易於點燃、火力溫和並且具有溫通血脈作用的艾,作為施灸的原料,從而形成了灸術。《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苦惱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即指此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也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改變為銅針、鐵針、不鏽鋼針。同時由於醫療經驗的不斷豐富,針灸腧穴不斷增多的基礎上,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的感應情況和古代的解剖知識,把這些具有相同或類似作用的散在腧穴進行歸類,並從理論上加以闡述,逐步形成了經絡學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