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心語:當代日本名窯十二講》重點介紹了較為著名的窯口和比較有代表的傳統陶藝家,講述了他們各自對日本傳統陶藝的認知、源流、傳承與發展,以及今天傳統陶藝生產的現狀。並從制陶原料、成型、釉藥、裝飾、窯爐、燒成、觀念等諸多方面,強調了日本傳統陶藝以及各自的特點。書中對於日本傳統陶藝的各個方面,有非常細膩的描述和對傳統陶藝依依不捨的眷戀以及滲透到今日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豪,也有對現代陶藝的精彩看法。
基本介紹
- 書名:陶人心語:當代日本名窯十二講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0837057
- 作者:吳光榮
-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 頁數:155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陶人心語:當代日本名窯十二講》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吳光榮,1961年出生於安徽淮南,1989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199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美術史。現為中國美術學院陶藝系講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從事陶瓷史、工藝史研究及陶藝創作,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多件陶藝作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及國外一些機構收藏。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唐津
(一)唐津之源流拍坯成型
(二)唐津的窯爐
(三)泥料的特徵與成型
(四)唐津的彩繪
(五)唐津的釉藥
(六)我的陶藝觀
第二章 志野
(一)窯場篇
(二)志野陶製作與實踐
第三章 織部
(一)織部陶的種類與特徵
(二)織部陶的技法
第四章 備前
(一)從山土到田泥
(二)泥的話題
(三)窯爐(穴窯和階級窯)
(四)窯變帶來的趣味性
(五)我的理想
第五章 信樂
(一)從農雜器到茶道具
(二)信樂之土
(三)信樂的造型
(四)信樂陶的燒成特色
第六章 朱泥
(一)常滑的朱泥茶壺
(二)朱泥壺的技法
(三)茶壺和煎茶
第七章 九穀
(一)古九穀的起源
(二)九穀陶瓷的技法及其特徵
(三)我的九穀瓷
第八章 越前
(一)遷往越前陶藝村之前
(二)越前古窯
(三)我的陶罐創作
(四)灰釉陶之美
第九章 丹波
(一)學習陶藝
(二)戰後的丹波
(三)丹波的特技
(四)丹波的釉
(五)丹波的泥料
(六)丹波的窯
(七)丹波的製品
(八)丹波不需要“陶藝家”
第十章 伊萬里
(一)復興古伊萬里瓷的夢想
(二)伊萬里瓷的歷史
(三)以再現古伊萬里瓷為目標
(四)關於我的作品
第十一章 常滑
(一)常滑陶的歷史
(二)常滑陶的技法
(三)常滑陶工的生活
第十二章 伊賀
(一)伊賀陶的起源
(二)古代的伊賀和信樂
(三)伊賀的山土直接用作陶罐、淘洗後用作茶陶
(四)好黏土難以入手,懷念過去的保護政策
(五)冠以簡井、藤堂、遠州之名的伊賀茶陶
(六)伊賀的有耳造型源自中國青銅器
(七)古伊賀陶的底足
(八)刮片紋
(九)蹲、鬼桶變成水指旅枕變成花插
(十)伊賀的釉
(十一)伊賀的七度燒
(十二)伊賀陶的“焦灼”是最靠火口的器物
(十三)水指蓋的燒成難度
(十四)伊賀的“火色”是真的火色
(十五)我與伊賀陶
(十六)創作抽象畫的陶板
(十七)伊賀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十八)陶藝家的定位
作者簡介
第一章 唐津
(一)唐津之源流拍坯成型
(二)唐津的窯爐
(三)泥料的特徵與成型
(四)唐津的彩繪
(五)唐津的釉藥
(六)我的陶藝觀
第二章 志野
(一)窯場篇
(二)志野陶製作與實踐
第三章 織部
(一)織部陶的種類與特徵
(二)織部陶的技法
第四章 備前
(一)從山土到田泥
(二)泥的話題
(三)窯爐(穴窯和階級窯)
(四)窯變帶來的趣味性
(五)我的理想
第五章 信樂
(一)從農雜器到茶道具
(二)信樂之土
(三)信樂的造型
(四)信樂陶的燒成特色
第六章 朱泥
(一)常滑的朱泥茶壺
(二)朱泥壺的技法
(三)茶壺和煎茶
第七章 九穀
(一)古九穀的起源
(二)九穀陶瓷的技法及其特徵
(三)我的九穀瓷
第八章 越前
(一)遷往越前陶藝村之前
(二)越前古窯
(三)我的陶罐創作
(四)灰釉陶之美
第九章 丹波
(一)學習陶藝
(二)戰後的丹波
(三)丹波的特技
(四)丹波的釉
(五)丹波的泥料
(六)丹波的窯
(七)丹波的製品
(八)丹波不需要“陶藝家”
第十章 伊萬里
(一)復興古伊萬里瓷的夢想
(二)伊萬里瓷的歷史
(三)以再現古伊萬里瓷為目標
(四)關於我的作品
第十一章 常滑
(一)常滑陶的歷史
(二)常滑陶的技法
(三)常滑陶工的生活
第十二章 伊賀
(一)伊賀陶的起源
(二)古代的伊賀和信樂
(三)伊賀的山土直接用作陶罐、淘洗後用作茶陶
(四)好黏土難以入手,懷念過去的保護政策
(五)冠以簡井、藤堂、遠州之名的伊賀茶陶
(六)伊賀的有耳造型源自中國青銅器
(七)古伊賀陶的底足
(八)刮片紋
(九)蹲、鬼桶變成水指旅枕變成花插
(十)伊賀的釉
(十一)伊賀的七度燒
(十二)伊賀陶的“焦灼”是最靠火口的器物
(十三)水指蓋的燒成難度
(十四)伊賀的“火色”是真的火色
(十五)我與伊賀陶
(十六)創作抽象畫的陶板
(十七)伊賀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十八)陶藝家的定位
作者簡介
序言
從日本陶人那裡重溫我們失去的技藝
日本陶藝,曾受惠於中國。
唐代的三彩,宋代的白瓷、青瓷,明末的釉上彩繪等,對日本都影響極大。日本在學習、借鑑、吸收中國陶藝的同時,根據自身的民族文化特點,逐步形成並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藝文化體系。
在泥料材質方面,極力追求自然、樸實,但在具體使用泥料的過程中,卻極為講究,都喜歡使用比較單純的泥料.無需經調配的黏土。但日本也跟中國一樣,好的陶土也是越來越不好找了。所以,有不少日本的窯口,也是因為泥料的不足而不得不使用一些混合泥料。
但在陶人的心目中,對泥料的特性,自有他們自己的評判標準,泥料是否砂氣很重,表面是否有毛糙之感,含鐵分的多少,及耐火度的高低等,不同的泥料對於成型來說,都有所不同。
發揮泥性本身的特點,是日本陶人追求的目標。他們認為好的陶藝作品,就是應該把泥料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張揚出來,否則,就算不上好的陶藝作品。所以。在唐津、志野、織部、備前、信樂等地,都有各自的非常獨特的面貌出現。
日本陶藝的發展,始終以樸素、淡泊、閒適為主旨,雖然有轟轟烈烈的現代陶藝,但其主流仍然是將實用功能與審美結合為一體的傳統陶藝,即重視陶藝的實用價值,同時也非常關注陶藝的審美取向。很多窯口總是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日本的傳統陶藝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將泥性的天然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人的自由、含蓄、奔放,毫無拘謹的想法,在陶藝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他們的陶藝作品中。傳統是一個區域,一個文化的代表。有人拿它來重溫,有人拿它來延續,有人拿它來借題發揮。有人喜歡它,當然也就有人排斥它。喜歡它,是因為它比較親近,能夠從中得到莫大的享受,並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真正道具。排斥它,是認為太傳統就會毫無新意。徘徊者的感受是,完全放棄了傳統又會令人無所適從。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將傳統理解為,還有一些值得保留的東西,也許就會更加進一步了解傳統的含義。比如說我們的祖籍、姓氏,新春的佳節,中秋的月圓,心中的祝福。
日本陶藝,曾受惠於中國。
唐代的三彩,宋代的白瓷、青瓷,明末的釉上彩繪等,對日本都影響極大。日本在學習、借鑑、吸收中國陶藝的同時,根據自身的民族文化特點,逐步形成並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藝文化體系。
在泥料材質方面,極力追求自然、樸實,但在具體使用泥料的過程中,卻極為講究,都喜歡使用比較單純的泥料.無需經調配的黏土。但日本也跟中國一樣,好的陶土也是越來越不好找了。所以,有不少日本的窯口,也是因為泥料的不足而不得不使用一些混合泥料。
但在陶人的心目中,對泥料的特性,自有他們自己的評判標準,泥料是否砂氣很重,表面是否有毛糙之感,含鐵分的多少,及耐火度的高低等,不同的泥料對於成型來說,都有所不同。
發揮泥性本身的特點,是日本陶人追求的目標。他們認為好的陶藝作品,就是應該把泥料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張揚出來,否則,就算不上好的陶藝作品。所以。在唐津、志野、織部、備前、信樂等地,都有各自的非常獨特的面貌出現。
日本陶藝的發展,始終以樸素、淡泊、閒適為主旨,雖然有轟轟烈烈的現代陶藝,但其主流仍然是將實用功能與審美結合為一體的傳統陶藝,即重視陶藝的實用價值,同時也非常關注陶藝的審美取向。很多窯口總是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日本的傳統陶藝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將泥性的天然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人的自由、含蓄、奔放,毫無拘謹的想法,在陶藝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他們的陶藝作品中。傳統是一個區域,一個文化的代表。有人拿它來重溫,有人拿它來延續,有人拿它來借題發揮。有人喜歡它,當然也就有人排斥它。喜歡它,是因為它比較親近,能夠從中得到莫大的享受,並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真正道具。排斥它,是認為太傳統就會毫無新意。徘徊者的感受是,完全放棄了傳統又會令人無所適從。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將傳統理解為,還有一些值得保留的東西,也許就會更加進一步了解傳統的含義。比如說我們的祖籍、姓氏,新春的佳節,中秋的月圓,心中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