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江古縣

陵江古縣,遺址在今廣西桂平市北江區南木鎮街圩。唐太宗貞觀六年設定,貞觀十二年廢止,一千四百多年。實際陵江縣與大賓縣同在潯江北,遺址都位於桂平市南木鎮,而且陵江縣設定時間短暫,其他與大賓縣重合。

“陵江廢縣在府東北。漢布山縣地。唐貞觀七年,置陵江縣,屬潯州。十二年,廢入桂平縣。今為崇江里。又大賓廢縣,在府東南,隋開皇十五年置,屬藤州。唐改屬潯州。唐末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陵江縣
  • 外文名:Linjiang County
  • 遺址所在:廣西桂平市北江區南木鎮街圩
  • 設定時間:唐太宗貞觀七年
  • 廢止時間: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 實際情況:與大賓縣接近重合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交通:桂平動車站,南梧高速等
陵江古縣,在今廣西桂平市北江區南木鎮街圩,與大賓縣遺址賓山寺不過幾公里而已。唐太宗貞觀七年設定,貞觀十二年廢止。與桂平縣,大賓縣過於接近,故廢。今統一為桂平市內。
“陵江廢縣在府東北。漢布山縣地。唐貞觀七年,置陵江縣,屬潯州。十二年,廢入桂平縣。今為崇江里。又大賓廢縣,在府東南,隋開皇十五年置,屬藤州。唐改屬潯州。唐末廢。”
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析桂平縣置大賓縣,屬永平郡管轄,縣治在大賓縣仙沙寺,其轄地為今桂平市北大區。據唐朝《元和郡縣誌.卷第三十八.嶺南道五》(李吉甫撰)記載:“大賓縣,下。西至州四十里。隋開皇十五年分桂平縣置,以縣西北賓水為名。”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分藤州於大賓縣置潯州,州治設在大賓縣仙沙寺,桂平有“潯州”之稱始於此,因地處潯江水涯之地,故以“潯”名。潯州轄桂平、皇化、大賓三縣。仙沙寺為潯州第一州治。據《元和郡縣誌.卷第三十八.嶺南道五》(唐.李吉甫撰)記載:“大賓縣,下。西至州四十里。隋開皇十五年分桂平縣置,以縣西北賓水為名。武德七年,曾於(大賓)縣置潯州,後移於桂平縣。”
唐初在大賓縣仙沙寺置潯州,鮮為人知。元朝置潯州路;明朝置潯州府,管轄過桂平、平南、貴縣三縣及武靖州,縣誌已有記載。但是,明朝所置的潯州府曾管轄過富川、賀縣、橫州
(今橫縣)三縣,這是許多人聞所未聞的。據《明史·志第二十一·地理六·福建 廣東 廣西》(清·張玉廷等著)記載:“廣西 《禹貢》荊州之域及荊、揚二州之徼外。元置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治靜江路。屬湖廣行中書省。至正末,改宣慰使司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廣西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一,州四十有八,縣五十,長官司四。
……
富川府東少北。元屬賀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潯州府,後來屬。
……
賀府東南。元賀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初,以州治臨賀縣省入,屬潯州府。
……
潯州府元潯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九百八十里。
……
橫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寧浦縣省入,屬潯州府。”對於上述內容,《富川縣誌》、《賀縣誌》、《橫州志》各有記載。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大賓縣省入桂平縣。
關於“大賓縣”,《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志下》(唐.魏徵主編)、《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唐.杜佑撰)、《元和郡縣誌.卷第三十八.嶺南道五》(唐.李吉甫撰 ) 、《舊唐書.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嶺南道》(後晉.劉昫等撰)、《廣志》(晉.郭義恭撰)、《郡國志》(晉.司馬彪撰)、《新唐書.卷四十七.地理七上》(宋.歐陽修、宋祁撰)、《太平寰宇記》(北宋.樂史撰)、《輿地廣記.卷第三十六》(宋.歐陽忞著)、《太平御覽》(宋.李昉撰)、《錦繡萬花谷》(宋.無名氏撰)、《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元.劉應李原著)、《方輿紀要.廣西三.潯州府》(明末清初.顧祖禹著)、《潯州府志.七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桂平縣誌》(1920年民國版)和《廣西通志》(1999年出版) 以及《藤縣誌》(清光緒三十四年刊本〔鉛印本〕)等國史、通志、府志、縣誌、方誌、類書均有記載。
明朝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在其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書中曾有大賓縣有俚人裹手塗鹽取糖牛併入中藥治病的記載:“【附錄】牛(音危) 又名夔牛。如牛而大,肉重數千斤,出牛《廣志》云:出日南及潯州大賓縣。色青黃,與蛇同穴。性嗜鹽,俚人裹手塗鹽取之。其角如玉,可為器。……角【氣味】酸、鹹,涼,無毒。【主治】驚癇熱毒,諸血病。黃【氣味】原缺。【主治】驚癇癲狂。”由此可見,大賓縣在古代全國行政區域中是占有一席之地,並因聲名顯赫而得以載入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