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台

陳金台(1860~1923),字延堂,號燕卿,河南省漯河市郾城鳳憲里(今大劉鄉大陳村)人。

基本介紹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地:河南省漯河市郾城鳳憲里(今大劉鄉大陳村)人
  • 出生日期:1860年
  • 逝世日期:1923年
  • 主要作品:《郾城縣記》
  • 本名:陳金台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陳金台(1860~1923),字延堂,號燕卿,河南省漯河市鳳憲里(今大劉鄉大陳村)人,為明嘉靖湖廣按察司副使陳璣的第12世孫。其父傳謹,誥封中憲大夫,戶部主事。陳金台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到嚴格的親職教育。14歲即補為博士弟子員,為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十五年(1889年)進士,其叔父陳偉勛為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為郾城全縣聞名的“叔侄進士”之家。
清光緒年間,陳金台曾任戶部四川司主事,陝西司主事,後選授安徽直隸州,滁州知州,辛亥革命後,卸任返回郾城,為河南省議會第二屆、第三屆議員;民國11年(1922年)任眾議院議員。
陳金台由滁州任上回到郾城後,致力於地方教育及公益事業,當時郾城教育落後,眾鄉紳皆支持他設堂館為桑梓培育人才,陳自感“綿力簿才”,頗有難色,其叔父偉勛嚴肅地對他說:“士大夫解職回鄉,不能為鄉里表率,教育學子,讀書何用?其他事可以不管,難道你不能為生員們做點事嗎?”聽叔父訓導,尤感惶愧,後被推舉出任縣勸學所所長,不久,又在縣城設立孔道會,結契約仁,按月輪流主講。
民國6年(1917年),在陳金台倡議,邑人劉雲漢,佟世楷等贊助下,以郾城縣“契尾”,學田款為經費,創辦郾城有史以來第一所女子國小,使女子與男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
清末民初,民間買賣房地產,經辦人徇私舞弊,上匿國稅,下漁民脂,陳建議設縣契紙發行所。專司其事,長期積弊從此根除,民眾無不稱快。

主要作品

陳金台晚年極力纂修《郾城縣記》郾城從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趙應式纂修《陽志》,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傅豫纂修《郾城縣誌》,近200年計修五種縣誌此後,至民國元年(1912年),長達160年,無人續修,陳金台1912年自安微返里,“邑人鹹以修志事相屬(《郾城縣記》卷26,下同),其叔父偉勛適值卸任四川會理州知州後僑居四川開縣,得知此事,即致書金台,表示極力贊同民國4年(1915年),叔侄二人經籌劃創設郾城縣誌局”,開始纂修《郾城縣記》時隔二年,其叔父病故,金台獨擔修志重任,他參考舊志,取長補短“博訪通人”,“相助蒐集”,曾求教於業師陳祥甫,專程赴南陽請教著名方誌學家張中孚。後在李壽堂,楊心芳、郭子廉、頓尉南,石廷箴、陶問渠、趙鎮恆等人的多方協助下,蒐集資料,“循其義類,宗其會歸、屏其孳乳,昭其次弟”,至民國10年(1921年),《城縣記》脫稿,全書包括20多個門類,共30卷,據與陳金台相處20年的同僚,吏部郎中秦樹聲回憶:金台病重時,“猶摘志稿中疑事二則見詢“(《陳金台墓志銘》)。因經費,人力等問題,未能當即出版。直到民國23年(1934年),才由郾邑官紳梁冠英等114人捐款5530元(銀元),以木版刊印於開封。

後世紀念

陳金台卒後1年,經當時北京政府內務部核准,陳金台與其叔父偉勛被附祀郾城縣鄉賢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