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26~1930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畢業後在上海清心女中、泉漳中學、中國中學等學校任數學教師。於30年代開始從事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的翻譯研究。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編譯處副處長、中央馬列學院理論教員、上海法學院教授。1955年調入復旦大學,任自然辯證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人物生平
求學生涯
幼時隨母親生活,4歲時母親去世,被寄養於外婆家中。11歲時,被父親接到北京進國小讀書,1921年升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925年夏,進入南開大學深造。翌年,因不滿教員拒絕回答用漢語提出的問題,轉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就讀。在北大讀書期間,她經常前往外文書店閱讀。在那裡,她第一次從日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看到了《自然辯證法》。1927年,在姐姐陳碧如和同學彭樹群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4月,因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遭到反動當局的逮捕。1931年初,在雙雙獲釋並結束學業後,與北大同學胡曲園(後結為伉儷)一同來到上海。起先,輾轉於清心女中、泉漳中學、務本女中、中國中學以及南屏女中等校任數學教師,繼而又進入中山文化館從事翻譯工作。1936年,與孫克定、錢保功、于光遠等十餘人一起參加由艾思奇、廖庶謙等人在上海發起的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第一個自然辯證法研究團體),通過讀書會、座談會和研究會等形式學習、研究和宣傳自然辯證法。
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陳珪如滯留上海,在參加婦女救亡運動的同時,利用自己精通日語、英語,也熟悉德語、俄語的優勢,開始翻譯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相關研究文本。在孫冶方的建議下,陳珪如首先與何封(張漢輔)合譯了蘇共中央黨校施洛考夫、揚考夫斯基合著的《唯物辯證法教程》,對當時追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起到了積極影響。隨後,又以自己多年來學習和宣傳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一書的體會為基礎,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編譯了同樣以《自然辯證法》為名的思想與科學小叢書,系統地介紹了自然辯證法作為一個理論學科的產生、確立和發展,闡述了自然辯證法的基本理論,說明了自然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聯繫,說明了自然辯證法與自然科學、自然哲學的關係。20世紀40年代初,陳珪如又從潘蕙田手中全面接手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的翻譯工作。1948年7月,該書中譯本在上海讀書出版社出版。
新中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11月,陳珪如出任國家出版總署編譯處副處長,承擔馬列著作翻譯的行政領導工作。1951年,調到中共中央黨校任教。1953年,經黨組織審查,陳珪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脫離組織狀態。1955年初,陳珪如回到上海,參與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創辦工作。1956年,在她的領導下,復旦大學哲學系建立了中國高校中第一個自然辯證法教研組。1965年,在教研組的基礎上成立自然辯證法教研室,陳珪如擔任主任。在復旦大學,她歷任副教授、教授,長期講授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自然辯證法等課程。1978年初,全國自然辯證法規劃會議召開,陳珪如是籌辦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的具體策劃者之一。1981年,全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正式成立,她當選為常務理事。1983年,作為《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編委會的顧問,她帶病參加了編委擴大會議,並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重要性。1986年因病逝世。
人物評價
陳珪如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她認為,讀書要鑽進去也要能走出來,要把原理與實際聯繫起來,不能做口頭革命家,也不能做書呆子。“大躍進”運動期間,她本著對黨和國家建設事業的忠誠,堅持實事求是,敢於直言不諱。特別撰寫論文《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批評“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錯誤說法。儘管她本人因此在後來的數次運動中遭到批判甚至迫害,但她從沒有違心地附和謬誤而放棄自己的正確觀點。
陳珪如的一生獻身革命和學術,翻譯引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研究文本多部,從教30多年間培養碩士研究生20多名,為中國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建立與發展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結合貢獻了畢生精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學術上具有深遠意義。
主要著作
主要譯著(含合作)有《唯物辯證法教程》、《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自然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和科學》、《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她是中國最早從事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學者之一,曾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