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新,男,1967年生。1996、200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歷史文獻學專業)。2001—2003年,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2003年迄今工作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主要從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教學工作,研究領域集中於歷史地理、環境史、災害史等。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業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7年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歷史地理、環境史、災害史
人物經歷
研究方向
主要成就
科研論文
- 2017年:《1960年代以來有關水旱災害史料等級化工作進展及其述評》,《社會科學動態》,第2期,第37—57頁。
- 2017年:《“成禮三驅”:漢唐時期“三驅”禮衍變述論——以蒐狩禮的建設為線索》,《社會科學》,第3期,第130—143頁。
- 2016年:《〈周易〉“三驅”禮考釋》,《周易研究》,第2期,第67—83頁。
- 2016年:《阻源與占墾:明清時期芍陂水利生態及其治理研究》,《江漢論壇》,第2期,第104—116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16年第7期全文轉載。
- 2015年:《深化災害史研究芻議》,《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1期,第86—93頁。《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2期轉載主要內容。
- 2015年:《環境史“深描”人和自然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報》,7月9日。
- 2013年:《歷史時期芍陂水源變遷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學》,第6期,第92—105頁。
- 2012年:《中國歷史時期的環境變遷及其原因初探》,《江漢論壇》,第10期,第62—68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地理》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2012年:《中國環境史中的儒家生態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報》,9月5日。
- 2012年:《秦漢時期烏蘭布和北部地區生態狀況的再考察》,曹瑋主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2》總貳輯,三秦出版社,第383—399頁。
- 2011年:《道光二十一年豫皖黃泛之災與社會應對研究》,《清史研究》,第2期,第90—101頁。
- 2011年:《明清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變遷——以文武舉士的變化為例》,《江漢論壇》,第1期,第89—101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5期轉載主要內容。
- 2010年:《“載縱載橫”與無遠弗近——秦漢時期幽燕地區交通地理研究》,《社會科學》,第8期,第105—118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地理》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
- 2010年:《清代皖北地區行政區劃及其變遷》,《清史研究》,第2期,第73—85頁。
- 2009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探析——以“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對象》,《孔子研究》,第4期,第4—16頁。
- 2009年:《清代皖北地區洪澇災害初步研究——兼及歷史洪澇災害等級劃分的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輯,第14—29、86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
- 2009年:《1938—1947年黃河南泛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徐少華主編《荊楚歷史地理與長江中游開發——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第393—417頁。
- 2008年:《兩漢時期幽燕地區社會風習探微》,《中國史研究》,第4期,第45—72頁。
- 2008年:《明清時期皖北地區尚武風習初探》,程必定、吳春梅主編《淮河文化縱論——“第四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第46—69頁。
- 2008年:《明代國家的勸分政策與民間捐輸——以鳳陽府為對象》,《學術月刊》,第8期,第139—147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2期轉載主要內容、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8年第11期全文轉載。
- 2008年:《明清時期皖北地區健訟風習探析》,《安徽史學》,第3期,第101—110頁。
- 2008年:《皖北花鼓燈探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第477—483頁。
- 2008年:《明代鳳陽府災後稅糧折色初探》,《中國農史》,第2期,第48—57頁。
- 2008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呰窳風習探析》,《社會科學》,第3期,第27—37頁。
- 2008年:《民國時期民生狀況研究——以皖北地區為對象》,《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1期,第78—88頁。
- 2007年:《1931年淮河流域水災及其影響研究——以皖北地區為對象》,《安徽史學》,第2期,第117—128頁。
- 2007年:《儒家生態意識特徵論略》,《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第42—51頁。
- 2007年:《戰國秦漢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氣候狀況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輯,第5—16頁。《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07年3期摘要轉載。
- 2006年:《是“天人相分”,還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關係論再考察》,《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5期,第53—59頁。該文被趙軼峰主編《當代中國的“人—自然”觀》(亞洲文化研究叢刊)收錄,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 2006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論略――以“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對象》,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編《現代意識與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2—281頁。
- 2006年:《兩漢荒政思想探析》,《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第12—17頁。
- 2005年:《近五百年來淮河中游地區蝗災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輯,第22—32頁。
- 2005年:《近些年來關於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評——以“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對象》,《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2期,第74—80頁、封三。該文被趙軼峰主編《當代中國的“人—自然”觀》(亞洲文化研究叢刊)收錄,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 2004年:《秦漢政府行為與生態》,《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第63—68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 2003年:《兩漢時期蝗災探析》,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編、周國林主編《歷史文獻學論集》,崇文書局,第487—495頁。
- 2003年:《秦嘉籍貫考辨》,《安徽史學》,第4期,第105—106頁。
- 2003年:《西漢元帝建昭四年“雨雪”辨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輯,第32—34頁。
- 2003年:《兩漢時期天體異常災害論探討》,《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第114—117頁。
- 2002年:《兩漢祈雨禮俗初探》,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4輯,商務印書館,第319—328頁。
- 2002年:《兩〈漢書〉“五行志”關於自然災害的記載與認識》,《史學史研究》,第3期,第43—48頁。
- 2002年:《兩漢時期的災害及對經濟影響的分析》,《江海學刊》,第5期,第158—163頁。
- 2002年:《兩漢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歷史研究》,第4期,第76—95頁。
- 2002年:《兩漢荒政特點探析》,《史學月刊》,第8期,第39—43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2年第6期全文轉載。
- 2002年:《兩漢時期災害發生的社會原因》,《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第110—115頁。
- 2002年:《兩漢荒政初探》,《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第22—26頁。
- 2001年:《秦漢時期生態思想探析》,《中國史研究》,第1期,第19—26頁。
- 2001年:《秦漢時期北方生態與民俗文化》,《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第102—107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3期全文轉載。
- 2001年:《災異辨析——兼及〈公羊傳〉與董仲舒之災異說》,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0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第94—103頁。
- 2000年:《秦漢生態職官考述》,《文獻》,第4期,第41—47頁。
- 2000年:《秦漢時期西北開發史鑑》,《光明日報•歷史周刊》,12月8日。
- 2000年:《秦漢時期巴楚地區生態與民俗》,《江漢論壇》,第11期,第55—58頁。
- 2000年:《司馬遷天命觀的多重性及其原因初探》,《湖北大學學報》,第4期,第73—77頁。
- 2000年:《論項羽的多重性格及對其成敗的影響》,《台州師專學報》,第3期,第30—34頁。
- 2000年:《試論項羽兵法》,《浙江學刊》,第2期,第146—148頁。
- 2000年:《淺談章學誠的方誌學理論與實踐》,《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第39—42頁。
- 1999年:《察舉制與兩漢社會品評之風》,《文史知識》,第12期,第49—52頁。
- 1999年:《試論兩漢察舉制對歷史文獻發展的影響》,《台州師專學報》,第1期,第12—16頁。
- 1998年:《“罷黜百家”語出何人》,《中國史研究》,第2期,第169—170頁。
- 1998年:《秦漢生態法律文化初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第84—89頁。
- 1997年:《地震與漢代荒政》,《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第88—91頁。
- 1996年:《兩漢文獻整理述略》,《文史知識》第11期,第96—102頁。
- 1996年:《湖北地震史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第75—79頁。
- 1995年:《項羽與成語典故》(與王明德合作),《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第12期,第33—34頁。
主要著作
- 2015年:《長江流域的遊藝競技》(編著),長江出版社,14萬字。
- 2012年:《儒家生態意識與中國古代環境保護研究》(專著,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出版基金資助),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52.5萬字。
- 2011年:《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專題研究》(合著,張建民等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第四章“長江中游地區距今10000—1800年間氣候狀況研究”,第116—185頁。
- 2008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專著,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近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之一種,鄒逸麟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51.3萬字。
- 2006年:《魚龍百戲——長江流域的遊藝與競技》(編著),武漢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24.6萬字。
- 2004年:《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2.7萬字。該著被汝信、趙士林主編的《中國學術年鑑(人文社會科學版)》選為“年鑑”2004年度中國古代史學科優秀著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379—380頁。
- 1999年:《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上、下冊,合著,王玉德等主編,國家“九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第二章“秦漢時期的生態文化”、第十四章“中國歷代災害與生態文化”,第136—274、1183—1243頁。
- 1997年:《道家逸品》(與劉韶軍合著),長江文藝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莊子》部分,該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再版,2013年列入教育部中國小圖書館(室)推薦書目。
- 1997年:《漢高祖的人生哲學》(與姚偉鈞合著),台灣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006年:《中國歷史文選》(教材,周國林主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本人參與編寫其中《禮記》部分,中華書局。
- 2004年:《莊子評析》(古籍注評),崇文書局,2012、2015年再版。
- 1995年:《明實錄類纂》(浙江上海卷)(古籍整理,李國祥等主編,多人完成),武漢出版社。
科研項目
- 2013年:《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本科重點教學改革項目,排名2/6,實際主持,已完成。
- 2010年:《明清時期華東地區災荒環境下的社會治理研究》(10BZS058),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持,進行中。
- 2008年:《淮河流域歷史地理研究》(08TS4),上海交通大學文科科研創新計畫特色項目,主持,已完成。
- 2005年:《儒家生態意識與中國歷史時期的環境保護研究》(2005FLS001),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主持,已完成。
- 2001年:《儒家生態意識與中國歷史時期的環境保護研究》,孔子文化大學深見東州儒學研究基金項目,主持,已完成。
- 2001年:《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的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01AZS001),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張建民主持),參與,已完成。
獲獎記錄
- 2013年:《覆蓋全體學生、貫穿本科全程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與實踐》,上海市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排名2/10)。
- 2013年:《中國文化史八講》,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貢獻獎一等獎。
-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與實踐》,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排名2/8)。
-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與實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全國第一屆大學素質教育優秀研究成果(試驗成果)一等獎(排名3/6)。
- 2011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第四屆禹貢基金“優秀青年學術論著獎”著作三等獎。
- 2010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鄒逸麟主編《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之一種),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 2010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鄒逸麟主編《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之一種),第十一屆“上海圖書獎”一等獎。
-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華山國際獎教金”。
-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獎”二等獎。
-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首屆晨星青年學者獎勵計畫“SMC優秀青年教師獎”。
- 2004年:《兩漢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02—2003)論文類三等獎。
- 2004年:《兩漢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第三屆禹貢基金“優秀青年學術論著獎”論文二等獎。
- 2000年:全國古籍整理委員會“古文獻”優秀獎學金(博士生類)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