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玉 福建德化人。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上海電影志》副主編,參加編輯多種電影雜誌,發表數百篇文章,曾被評為上海市宣傳系統先進史志工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朝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德化
- 畢業院校:華東政法學院
福建德化,海門,
福建德化
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上海電影志》副主編,參加編輯多種電影雜誌,發表數百篇文章,曾被評為上海市宣傳系統先進史志工作者。
海門
陳朝玉,1688一1761,字璞完,祖籍崇明縣。江蘇省海門縣新漲地的最早開闢者。
海門縣最早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屬通州。明朝中至清初,舊縣坍沒。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縣為鄉,稱靜海鄉,歸併通州。清中葉,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先後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亘百餘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江蘇省海門直隸廳,移治於今縣城所在地(茅家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
海門復漲成沙後,廣闊平整,綿亘百餘里。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並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後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
陳身材高大魁梧,皮膚黝黑。他幼喪父母,未讀過書。13歲時,將資產讓給其兄,離家遠去。16歲娶妻。海門復漲成沙,住在崇明西沙的陳朝玉隔水眺望,感嘆地說:“我要在這裡居住啊!”遂立志開墾沙灘。17歲時,陳攜妻登沙,搭茅屋棲身,伐木除草,製作農具,披星戴月,辛勤耕作,歷盡艱辛,終於使鹹水變淡,使鬆散的沙地堅實起來。於是適時播種、收穫,不幾年,實現自給有餘。遠近百姓對陳朝玉不畏艱難,勇敢開拓的創業精神深為敬佩,他們紛紛牽著牛,帶著油、鹽、糧食和種子,舉家前去投奔陳朝玉,共同開發沙灘。不到l0年,墾田15萬畝,昔日荒漠的沙洲終於成為綠野,五穀豐登,人煙興旺,漸成村落。
陳朝玉居海門近60年,74歲去世。臨終前,囑其子孫不要向欠租的人收利息;招種的,收入要均分,不可自己多得。陳去世後,當地百姓建祠堂紀念他。清代著名文學家內閣中書龔自珍應朝玉子孫之請,為祠堂撰寫碑文,稱他為“海門先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