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旉農書
- 朝代:宋
- 作者:陳旉
- 卷數:3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陳旉(1076~?),自號西山隱居全真子,又號如是庵全真子。他生當南北宋交替、南宋偏安江南的戰亂時期,在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西山隱居務農,於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74歲時寫成此書,經地方官吏先後刊印傳播。
內容簡介
全書3卷,22篇,1.2萬餘字。上卷論述農田經營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書重點所在。中卷敘說養牛和牛醫。下卷闡述栽桑和養蠶。陳旉以前的農書,多為古代北方黃河流域一帶的農業經驗總結,本書則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農事的專著;同時親自務農而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特色。他特彆強調掌握天時地利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指出耕稼是“盜天地之時利”,具有與自然作鬥爭的精神;提出“法可以為常,而幸不可以為常”的觀點,認為法就是自然規律,幸是僥倖、偶然,不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未有能得者”。因此,在一系列農耕措施中,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觀點。如著名的“地力常新壯”論,就是對中國古代農學史上土壤改良經驗的高度概括。他在“糞田之宜篇”中說,儘管土壤種類不一,肥力高低,但都可改良;認為前人所說的“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說並不正確,主張“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當常新壯矣”。書中對開闢肥源、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闢見解。在“耕耨之宜篇”中論述當時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區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種類型,分別闡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領;在“薅耘之宜篇”中講到稻作中耘田和曬田的技術要求、強調水稻培育壯秧的重要性等,都是中國精耕細作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此外,本書在養牛和蠶桑部分也有詳細的論述,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到宋代達到了新的水平。由於作者對黃河流域一帶北方生產並不熟悉,因而把《齊民要術》等農書,譏為“空言”、“迂疏不適用”,則是他思想和實踐局限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