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文天,1951年生,浙江黃岩人,書畫篆刻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台州地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黃岩市書法協會理事長,作品數十次參加"現代國際臨書大展"等展出。榮獲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國際文化交流榮譽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等單位頒發的世界藝術名人證書等。1988年於上海美術館舉行"陳石瀨、陳文天父子書畫篆刻展",1990年、1992年又二度應邀赴香港展出。並有刻石於浙、皖、贛、甘、河南宋陵或為上海美術館、劉少奇紀念館收藏。
個人經歷
家庭背景
陳文天1951年出生,是
陳石瀨先生的幼子。生長在翰墨飄香的世家,耳濡目染,庭訓憐愛,加上他的聰明而且頑皮,還未上國小的時候,除了能在他父親裁出的余紙上揮毫試筆外,居然還敢於在他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取出刻具和名貴的印石伏案操刀。不過,他卻闖了大禍得了福,自此以後,他便經常跟隨著他的父親,出入於海上諸書畫篆刻大家的門庭。
陳石瀨先生早在30年代初,就以中國畫在人文薈萃的上海嶄露頭角,成為由齊白石、徐悲鴻、鄭午昌、朱屺瞻等許多著名畫家組成的“中國畫會”成員。五十年代前後,又在南京西路439號設立東方美術社,後來又在原址改為畫室,交遊往來頗多。那時候文天不過八、九歲,他們見老友家的小孩子竟自覺地有這樣的雅好,似乎很稀罕,所以也格外關愛。當代篆刻大師錢瘦鐵、來楚生先生,除收陳文天為入室弟子,指導他臨摹漢印外,還陸續贈與《伏廬藏印》、《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六書通》、《趙古泥印存》、《瘦鐵印存》、《然犀室肖形印存》等書藉,供他學習。曾在三十年代的《東南日報》的副刊《金石書畫》上,接連刊登藏品的著名收藏家朱鴻達先生,在六十年代的某一天,也神秘兮兮地捧出一部一十二冊的原拓本《賓鴻堂藏印》,送給文天,叮囑他說:“這裡拓印了我畢生收集的明清篆刻流派的精品,是文人印的起始,送你這部書,不單是讓你開眼界,更要你常讀細讀,慢慢地從中讀出這八十六家的四百另二方印面及邊款,其實刻的只是文人兩字。”
取得成績
1968年,陳文天帶著老一輩的那些饋贈,投親到祖母家的浙江黃岩,插隊務農。直至88年的那段時間裡,他當過每天只掙3分工分的公社新社員,做過農機廠的臨時工,擔任過化工廠的技術員。娶了妻子,有了女兒。之外,還被吸收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當選為黃岩書法協會理事長,以及被聘請為黃巖縣政協委員。以後,又擁有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易學大辭典》撰稿人、台州市政協委員、台州地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台州市政協書畫之友社副社長、中華當代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的等等頭銜,後來又去了黃岩博物館工作。他的作品也數十次參加了國內、外展出,以及在全國或國際性比賽中獲獎,有的被刊入《現代國際臨書大展作品選》、《國際名家書畫精品集》、《二十世紀國際現代書畫篆刻名家作品集》;有的刻石於浙、皖、甘及河南宋陵;或者為上海美術館、劉少奇紀念館、釋源祖庭白馬寺等收藏。他的傳略也載入了《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世界現代美術家辭典》、《中國歷代書法家人名大辭典》等多部辭書。影視短片《詩書畫印陳文天》通過衛星影視交流節目,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內外300多家電視台播出。90年、92年他又二度應邀赴香港訪問展出,被認為是“兼長詩、書、畫、印。篆刻胎息秦漢而自出機杼,於古樸中出新意。書法以碑入帖,遒渾天真,意涉瑰奇。又以書法入畫,揉青藤、八大筆意,神雄氣暢。”作品也進而得到了歐、美、澳、日、新等國際友人與港、澳、台同胞以購藏方式的認可。1991年,瑞士的漢學家勝雅律先生,托一位中國朋友轉請文天寫一個“智”字,用以刊印他將在的德國演講的告示,文天竟寄去了正、草、隸、篆各不相同的二十多種字樣,這著實把勝雅律先生驚訝了許久,連連讚嘆說:“真是只有中國人才有的智慧啊。”
苦練基本功
對於文天的創作。在88年的父子書畫篆刻展的作品中,他告訴了關愛著他的人們,自68年插隊務農後的二十年里,他是遵行恩師所教導的方法,在基本功的訓練上,按部就班地下了苦功的。著名作家鄭逸梅先生對他這時的作品非常賞識,在《書林片葉》中說:“頃見陳文天所書鐘鼎行草,秀逸之氣,撲人眉宇,詢之,始知文天乃畫家
陳石瀨之哲嗣,錢瘦鐵、來楚生之高弟。石瀨、瘦鐵、楚生均我稔友,為之欣欣不置”。在眾多前輩給文天的題詞中,黃幻吾先生的“藝海無涯”、申石伽先生的“法從秦漢來”、王伯敏先生的“於方寸中得其趣”,都對他這時的作品也予以了各種褒揚。
創作發展方向
正如鄭逸梅先生又在《澳門日報》上說他:“淵源家學,畫蘭竹洒然有致,又擅書法篆刻,為多面手”。文天的創作,首先是書法篆刻並舉,由於兩者聯繫密切,他的書法自然會從篆隸和北碑中進進出出。自清季嘉、道以降,碑學興起,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人又為之竭力鼓吹,到了民國以後,從碑學中汲取營養,在書法界已蔚為風氣。文天能步其餘波,又不捨棄帖學的基礎,擷選了石門頌的舒展,嵩高靈廟的奇崛,爨寶子的古穆,參合以二王的神韻,米芾的風采,特別是融進了黃道周、倪元璐的意態,演化成活潑空靈的行草書,在面貌上避開了古往今來的書家,確實很不容易。我曾詢問他寫成這個樣式的原委,他說,他認為古人說的“法從理生”的“理”,源於人們對生活的主觀演繹,而“理從道生”的“道”,源於人們在生活的主觀演繹中,所提取的對客觀的闡釋,在林林總總的演繹和闡釋中,他選擇的是清初石濤的“一畫”論。石濤的畫論,曾被一些美學界的人士,看作是表現主義的宣言書。表現主義是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強調錶現自我感受和主觀意象。這與文天所理解的“法”不悖“道”,很有些不同。這無疑是說,他的書寫方法,就是在乎於從客觀闡釋和主觀演繹中,用“心”去取值,進而自己“生”出來的,故而是既不悖於“道”和“理”,又不同於他人的新的方法。
作品特點
既然文天的書法,是從《苦瓜和尚畫語錄》里悟出的,他的畫,想來更是以石濤的美學一以貫之了。我看他的蘭竹,似乎從鄭板橋入手,再上溯文同,復遊走於李方膺、蒲華、吳昌碩之間。在墨法上,尤其喜歡以濕取勝。濕筆的運用雖然難度很高,但一旦自如了,畫出的枝枝葉葉,總是令人覺得有如春雨沐後玉一般的滋潤,顯得格外鮮活。宗白華先生說,“文人畫的最高境界是玉的境界。倪雲林的畫可為代表。不但古之君子比德於玉,中國的畫、瓷器、書法、詩、弦琴,都是精光內斂、溫潤如玉的意象”。文天有一次半開玩笑地告訴我,他有一直有一個心愿,他是想將他以往所學的,包括詩、書、印、鑑賞等等學識,九九歸一,不斷地歸結到他的畫面里。那么,如今他畫的蘭竹溫潤如玉,也許已經是實現了這個心愿了吧。
評價
文天現已經將近六十歲了,除了畫蘭竹,也畫其它花鳥或者山水,偶爾也畫人物。他的畫,無論有時取法的是青藤或者虛谷,還是苦瓜和尚或者八大山人,但總不離以書入畫的特點。這使我想起了吳昌碩先生。吳昌碩先生自謂“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大智大勇地以篆籀的用筆作畫,別開了寫意花鳥的新境界,七十歲後聲名大振,卓然成就為一代大家。文天說來是吳昌碩先生的第三代傳人,走的也是從詩、書、印又歸結到畫的那一條路。願文天繼續淋漓盡致地發揮,“籍其識而發其所受,知其受而發其所識。”在國畫創作的領域裡,不斷深入地感受生活的豐富,發乎心,動乎情,應乎手,一定會不負眾望,結出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