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幸婉(1951—2004.3),台灣台中縣龍井鄉人,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畢業,師承李仲生等。從1980年—1990年,其做了以“布料”、骨骸”毛皮”、“潑灑入畫”等嘗試,突破畫框等限制,又做了“雕塑性繪畫”方面的試驗。還注重於“平面、立體、平面”的空間錯落性探討,強調“激越”、“自然”、“爆發”、“蓄銳”等藝術元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幸婉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1年
- 逝世日期:2004年3月
藝術風格,經歷,個展,聯展,得獎紀錄,
藝術風格
她行游台灣、歐洲、埃及等地,體悟深源,尋找激情,用“行游”心靈去詮釋“美”的氣象萬千,用日月星光,長河奔流等,去生髮能量,讓思想升騰。
其作品形象與抽象共生,立體與平面交融,感化靈性,高蹈行雲。曾是台北市美術館“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首獎得主、“當代抽象畫”第三獎得主、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得主,和不少海外展得主等。
經歷
年份 | 經歷 |
---|---|
1951 | 生於台灣台中,台灣前輩雕塑家陳夏雨之三女。曾入李仲生門下。 |
1972 | 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西畫組,任教於台北縣三芝國中。 |
1973 | 轉至台中市西苑國中任教,決心投入現代畫創作,並以抽象畫為職志。 |
1975 | 與中部青年畫家陳世興等人組成“夏畫會”,於台北省立博物館聯展。從現存最早的一批布上油彩作品,可以看出創作初期以油漆為顏料作畫。 |
1976 | 與藝專同學程延平結婚,定居台中縣清水鎮,並轉至清水國中任教。 |
1979 | 辭去教職,以教兒童畫維生,投入更多時間於創作。 |
1981 | 入李仲生門下學習,受其觀念啟發,做大量的自動性素描練習,也將此自動性技法運用在複合媒材繪畫中;嘗試以雕塑常用的石膏入畫,增加畫面的肌理與量感。 |
1982-83 | 除了壓克力、石膏,也大量使用拼貼技法,將木條、鐵絲、紗網、紙張、布料等媒材帶進畫面中,產生隨機性的效果。而石膏在畫布上也有如流動、凝固、碎裂等多樣的表現。 |
1984 | 於台北“一畫廊”舉辦首次個展,同年應邀參加台北春之藝廊“異度空間”聯展,首次嘗試空間裝置創作。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與北美館首屆抽象繪畫第三獎,創作之路大受鼓舞。 |
1985-86 | 首次至法國遊學,停留巴黎期間,大量閱看展覽、電影和古蹟,轉化成為創作養分。對博物館所收藏的埃及古文明、亞述文明、中國高古文物,乃至當時新興的歐洲“新表現主義”皆有深刻印象。 |
1987-89 | 此時期趨向大畫幅,延續拼貼手法,對物質媒材的掌握更加純熟、厚重;另外也因布料、紙張等軟性材質的運用,發展出系列以褶、痕為主題的作品,如〈褶之一〉、〈褶之二〉、〈褶與痕〉、〈痕之二〉、〈事物的狀態〉等。與程延平分居。 |
1990 | 參與國際藝術家交換計畫,赴瑞士巴塞爾藝術家工作室創作半年。此時期開始紙上水墨的試驗,將抽象表現、自動性技法、東方水墨精神融於一爐。結識同一交換計畫之埃及藝術家Assem Sharaf並與其相戀。 |
1991 | 於埃及開羅Mashrabia畫廊展出水墨作品,並參訪古埃及雕刻、繪畫藝術。獲教育部甄選赴巴黎國際藝術村創作一年。 |
1992-93 | 取得法國藝術家十年居留證,從此來往於巴黎、台灣兩地。為了方便遷移和運送,使用大量的布料作畫,發展出可以卷疊的作品。運用撕、剪、縫、裱貼等手法,以布為線條、顏色,創造出具有音樂性趣味的純粹抽象畫作。 |
1994 | 嘗試將布料置於顏料或膠中,使其硬挺並易於塑型,之後更延伸到使用舊衣物,增加了作品的量感與生命力,作品從平面漸漸走向立體化,由牆面走向空間。 |
1995 | 獲文建會甄選赴美國研習創作半年。長年旅居巴黎。於美國舊金山創作期間,接觸到南京大屠殺的報導,創作〈戰爭與和平〉系列作品,揭露戰爭的暴力本質及其留下的創傷,帶有濃厚悼亡意味。 |
1996 | 與程延平結束婚姻關係。再度赴埃及,旅行至西部,拍攝沙漠中腐化乾枯的動物屍骸,此一系列攝影作品題名為〈接近真實〉。複合媒材作品有〈十字架上〉、〈無調性變奏〉、八根木頭作的架子〉、〈林無靜樹〉、〈永恆的棲息〉等。 |
1997 | 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從原形的探求到大地之歌”。 |
1998 | 結識德國音樂家Wihelm Stieg,受其推薦聆聽波蘭作曲家葛瑞斯基的第三號交響曲,深受感動,並延續此前對戰爭、死亡的探討,納粹迫害猶太人、二二八事件等歷史議題皆成為創作主題,代表作品如〈德國˙印象——聽了葛瑞斯基的第三號交響曲之後〉、〈向腐敗政權的控訴——為二二八的死難者及其家屬而作〉。應邀於德國盧北克Gedok藝術工作坊創作半年。與Assem Sharaf分手。 |
1999 | 面對父親健康惡化、感情傷逝、九二一大地震,以及生命的體悟,種種內外衝擊,反映在作品上。 |
2000 | 父親過世。四月與九月分別走訪德國與波蘭二次大戰時期之達豪(Dachau)、奧舒維茲(Auschwitz)等多處集中營,〈夢、希望、死亡〉、〈2000三拼〉等水墨作品皆是身歷其境之後所作。 |
2001-02 | 罹患眼疾虹彩炎,仍持續創作,並積極投入法輪功的修煉。亟思從繁複走向簡約,複合媒材作品量隨之減少,水墨作品也由過去強烈且絕對的黑白分明、揮灑滴流,轉趨有濃淡層次的墨色變化,並且出現較多悠緩的筆觸。 |
2003 | 醞釀新的創作能量,作品減少,萌生返台定居的想法。 |
2004 | 因乳癌驟逝於巴黎,享年五十三歲。 |
個展
年份 | 展覽名稱 | 地點 |
---|---|---|
2014 | 陳幸婉逝世十周年紀念展 | 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
2007 | 陳幸婉1990~1992水墨作品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06 | 陳幸婉1980~2001複合媒材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05 | 陳幸婉紀念展 | 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4 | 陳幸婉紀念茶會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03 | 清淨歡喜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02 | 鐵墨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01 | 雕刻時光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00 | 悠遊之境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00 | - | 台北漢雅軒畫廊 |
1999 | - | 德國盧北克Gedok藝術工作坊 |
1997 | 從原形的探求到大地之歌 |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4 | - | 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 |
1993 | - | 台中金磚畫廊 |
1993 | - | 巴黎金水畫廊 |
1991 | - | 埃及開羅Masharbia畫 |
1990 | - | 台灣省立美術館 |
1989 | - | 台中當代畫廊 |
1989 | - | 台北龍門畫廊 |
1984 | - | 台北一畫廊 |
聯展
年份 | 展覽名稱 | 地點 |
---|---|---|
2017 | 力場與變奏─水墨的跨文化性 | 高雄市立美術館、耘非凡美術館 |
2017 | 蔓蕪——陳幸婉、李錦繡、邱紫媛、曾愛真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17 | 陳夏雨‧陳幸婉2017紀念展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16 | 陳夏雨‧陳幸婉 紀念展 | 台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 |
2015 | 華人-抽象與書法的對話 | Galerie Sabine Vazieux |
2015 | Art Élysées 愛麗舍藝術博覽會 215 B | Galerie Sabine Vazieux |
2015 | Dawn and Then—開陽 好思當代大師經典展 | 好思當代 |
2014 | 泓崢蕭瑟 M畫廊收藏展 | M畫廊 |
2008 | 葉世強、陳幸婉聯展 | 黎畫廊 |
2006 | 蔓蕪—陳幸婉、李錦繡、邱紫媛、曾愛真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5 | 4+1=6五人展 | 台北大未來畫廊、紐約456畫廊 |
2004 | 比較沙龍 | 巴黎歐德耶藝術空間( Estace Auteuil ) |
2001 | 女性心靈再現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0 | 大陸版塊遷移 | 比利時列日現代與當代美術館 |
1999 | 中國當代藝術 | 德國法蘭克福Gierig畫廊 |
1998 | 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 |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8 | 展望2000 | 德國盧北克聖派翠教堂、司徒加林登美術館 |
1998 | 二二八美展:凝視與形塑 |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8 | 半邊天 | 德國波昂女性博物館 |
1997 | 台北˙巴黎 | 巴黎台北文化中心 |
1996 | 當代藝術中之自體成型 | 巴黎華僑文教中心 |
1995 | 美國史丹佛大學及海德蘭藝術中心 | - |
1995 | 中華民國當代藝術 | 澳洲雪梨當代美術館 |
1995 | 美妙的抽象藝術 | 台北龍門畫廊 |
1994 | 中華民國當代水墨大展 | 台灣省立美術館 |
1994 | 台灣資訊展 | 北歐丹麥Ystad及Calmar美術館 |
1992 | - | 巴黎國際藝術村 |
1991 | 七人展 | 台北永漢國際藝術中心 |
1990 | 三人展 | 瑞士巴塞爾 |
1989 | 台北訊息展 | 日本原美術館 |
1988 | 媒體˙環境˙裝置 | 台灣省立美術館 |
1984 | 異度空間 | 台北春之藝廊 |
得獎紀錄
年份 | 獎項名稱 |
---|---|
1984 | 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 |
1984 | 台北市立美館首屆抽象繪畫第三獎 |
1989 | 李仲生現代繪畫創作獎 |
1991 | 教育部甄選赴巴黎國際藝術村創作一年 |
1995 | 文建基金會甄選赴美國舊金山海德蘭藝術中心創作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