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香火龍習俗每年農曆八月廿一至廿四舉行,從造龍到起龍(香火匯龍、沾龍氣)、大巡遊、盤龍表演、收龍(放龍入海)、飲龍酒等環節,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規程。香火龍的頭、尾以大竹筒為骨架,外覆以山草、蕉樹皮等材料,紮好的龍頭高約5米、龍尾長約6米;龍身以麻繩、鐵絲為筋,以樹枝葉包紮,每隔1.5米為一節,長約80-100米。待晚上舞龍時,龍頭、身、尾遍插星星點點的香火,就呈現出滾圓的巨龍,蔚為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山香火龍習俗
- 舉辦時間 :每年農曆八月廿一至廿四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相傳,陳山香火龍習俗源於唐朝名將西平王李晟用“火龍陣”大敗叛逆朱泚、佐興中唐的歷史故事,為江門市鶴山陳山村李氏家族所傳承,旨在緬懷先祖功業,除災辟病、祈福安康。
發展歷史
起龍儀式在位於龍門裡最古老的三世祖仲華李公祠舉行,由村中長者宣布並發出“香火匯龍”的訊號。數以百計村民將手中的香點燃並均勻插在綿延百米的長龍上,以此祈求幸福安康,俗稱“沾龍氣”。其後,隨著“起龍”口號,霎時爆竹齊鳴,鑼鼓喧天,十數名村民簇擁起龐大龍頭,龍身跟著左擺右晃地活動一下筋骨,龍尾也扇著香火閃爍的闊鰭,整條火龍在夜色中活靈活現地舞了起來。龍頭要先對著公祠正門口拜三拜,香火龍才開始巡遊,巡遊隊伍前有彩燈隊、龍鼓隊和引龍人引導,並以三頭獅子殿後。巡遊經龍門裡、龍頭裡、松園裡,再繞至回龍里,折入龍灣、龍懷、見龍三里,最後返回出發地點。第二、三晚巡遊路線不變,但龍身每晚續長10多米,以示龍氣不斷增長,村民的生產、生活、生意、人壽也不斷增長。待第三晚巡遊完後,便進行盤龍表演香火龍在大操場盡情起舞,民眾吆喝助威,將活動推上高潮。最後,村民將香火龍一舉浸入魚塘,謂之“收龍”或“放龍入海”,寓意來年順風順水。舞龍結束後,全村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團聚一起“飲龍酒”,以各家菜地掘的芋頭煮牛肉,家有一丁即掘一摞,可以多掘,不可以少掘,取其子孫昌盛,瓜瓞綿綿之意。
陳山香火龍習俗已有數百年歷史,其以民俗活動銘記歷史,培育村民積極進取、團結向上、鄰里和睦、互助友愛的精神,豐富了村民的生活。近年來,陳山香火龍活動愈顯紅火,已從過去三年一次發展為一年一次,並成為了當地最為盛大的節慶活動。